内部控制、政府审计与会计信息质量

    池国华 楼昕悦

    

    

    

    【摘 要】 進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后,优化央企运营管理成为重中之重,文章认为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应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部控制与政府审计两大制度的有机整合。文章选用2012—2016年度上市央企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设

    计科学合理、落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是实现央企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端的内生力量;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审计介入的形式在内部控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过程中起到正面调节作用,从而促进会计信息风险防控常态化与长效化。研究结论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9-0019-07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财务信息转换为外部公开信息的重要中介,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与治理水平的重要渠道,对于国家经济而言是合理分配国有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保障,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支撑作用,如何提升央企会计信息质量成为了重中之重。现阶段大量企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治理模式,所有者与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到了所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2018年年初审计署披露20家央企经济运行情况审计结果,其中有18家央企采取虚构业务、人为增加交易环节、调节报表等方式,累计虚增收入2 001.6亿元、利润202.95亿元,央企作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中流砥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提升其会计信息质量迫在眉睫。

    央企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制度的充分落实与各项制度的有机整合,内部控制与政府审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对公司治理的风险管理过程,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完善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降低会计舞弊的机会与动机,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外部独立监管机构,政府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担负着保障国民经济安全、抵御金融危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职责[1],理应承担起提升央企会计信息质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责任。

    本文基于会计信息稳健性、透明度与盈余质量三个角度,在内部控制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审计视角,以2012—2016年中央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在内部控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过程中,政府审计所起到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会计信息度量方式

    早期,学者们在研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时采用财务舞弊作为代替指标,Dechow et al.[2]选取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处罚的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财务报告经过重述修正的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较不理想,更易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只能说明财务舞弊是会计信息质量低的表现,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可能性。随后,国内外学者对会计信息质量从多维度进行单一模型计量:会计稳健性方面,学者们一般采用Basu模型及Khan and Watts的C_Score度量法进行度量;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Bhattacharya et al.[3]是首位从会计信息透明度角度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学者,曾颖等[4]在前者做法的基础上,以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两项指标来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盈余质量角度,现有的研究主要通过修正的琼斯模型、Dechow和Dichev模型、盈余反应系数等来衡量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上文所述的单一模型计量方法已经不能恰如其分地代表所研究的问题,于是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指标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李青原[5]利用应计质量、会计稳健性和盈余平滑度三个指标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用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国内首位建立多维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学者。

    基于上述研究,主要围绕盈余管理程度展开,但现行管理者操控手段逐渐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因此,现有研究中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

    (二)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公司治理以及审计两个视角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公司治理角度,相关文献主要从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展开:伊志宏等[6]研究发现,适度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及非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对信息披露质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Ashbaugh[7]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应计项目的质量,低于没有对外披露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陈爱华[8]研究认为,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更容易发生不容易被察觉的会计错报,相应的审计师需要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企业年度报告的及时性更低。审计视角方面,主要从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两个方面展开:张龙平等[9]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内部控制鉴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鉴证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Brown et al.[10]研究了民间审计对盈余操纵的作用,发现民间审计对企业形成了有效的监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

    现有文献已基本证实内部控制良好的企业呈现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但从政府审计视角出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较少,研究在内部控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过程中,政府审计所起作用的文献更是少见,需要结合央企外部政府审计视角与央企自身内部控制视角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对公司治理的风险管理过程,健全、完善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降低会计舞弊的机会与动机,使承载会计信息的各种会计资料在严密的组织结构及适当的权责划分机制下形成[11],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等质量特征。

    首先,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者让渡管理权后,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管理者需要提供合法公允的财务报表并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向所有者证实自身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那么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则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的制衡和监督作用,补充了不完备的契约,降低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依据会计目标经管责任学派的观点,会计信息存在的价值是以合理方式向所有者反映受托者受托经管责任,即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具有相同的理论起源,都是为解决受托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而存在。

    其次,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具有一致的目标。依据COSO给出的定义,内部控制目标可以界定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和法规的遵循、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其中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首要目标。根据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决策有用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两者具有一致的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具有一定影响。

    由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利益冲突问题,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正面影响。

    在政府审计、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三方关系中,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较为常态化,央企设计并执行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运营起到兜底保障作用,以实现经营合规、防控风险、提升效益等目标。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只能在此原则范围内将相关制度最大了限度合理化,且由于不可避免的机会主义倾向,内部控制的执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内部控制影响央企会计信息质量过程中,政府审计的调节作用体现在以下角度:作为独立外部监管机制,政府审计不受央企成本效益的约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上述缺陷,政府审计通过发挥处理处罚功能、揭示与建议功能,产生威慑效应、曝光效应与抵御效应,揭示上市央企违法违规行为后,直接追责至相关人员,对于审计发现与揭露的问题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完善体制、规范机制、修补管理漏洞等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12],通过质量机制与跟踪机制完善违规央企内部治理,同时抑制其他上市央企的机会主义动机并优化其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设计,强化内部控制执行,从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因此本文提出在内部控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政府审计作为外界独立监管机构介入,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H2:政府审计在内部控制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筛选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12—2016年,由于审计署公告央企政府审计结果具有一定滞后性,如“2018年第41号公告: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被审计年度为2016年,政府审计介入年度为2017年,而公告年度为2018年,且央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2012年起方得以较为全面披露,因此以2012—2016年为样本区间较为合理。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央企作为基础样本,依据2013—2018年度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利用数据库中“实际控制人名称”“直接控股股东名称”与央企官网等相关信息,交叉比对后,剔除金融类公司与研究年度内产权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共281家企业,1 229个有效观测值。政府审计数据来自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与審计年鉴,内部控制数据来自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数据库,其余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并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缩尾处理。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本文拟从会计信息稳健性、会计信息透明度与盈余质量三方面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其中,会计信息稳健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保证,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呈现,盈余质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经营化表现。

    会计信息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在确认好消息的时候对可验证性的要求更高,对损失和收益确认存在非对称性,稳健的会计信息可以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障。基于样本截取年度股票价格未出现巨大波动,且股票报酬率的分布较为平衡,因此,本文选择C_Score度量法衡量会计信息稳健性。

    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企业的报告盈余对真实经济盈余的反映程度,即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当期的交易、事项和财务情况,并进行恰当的披露,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见性与清晰性等关键质量特征密不可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体现。本文参考Bhattacharya et al.[3]的研究方法,将盈余激进度作为上市央企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替代变量,同时借鉴曾颖等[4]的处理方式,通过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以此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

    盈余质量方面,Dechow et al.[13]认为,高质量的盈余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反映运营状况;二是未来运营状况的良好预测指标;三是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盈余质量包含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基本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经营成果体现。本文针对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盈余所产生的真实盈余管理对盈余质量进行衡量,借鉴Roychowdhury[14]的研究方法,从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三方面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

    2.解释变量

    政府审计介入,本文将该解释变量定义为哑变量,以审计署进驻央企集团及其控股上市公司的年度定义为1,审计署未介入的年份定义为0,以此考察政府审计介入所产生的影响。

    内部控制方面,本文选择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两方面,内部控制有效性取决于制度设计合理性与运行效率性两个层次,分别拟采用迪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迪博内部控制指数进行度量。

    3.主要控制变量

    在会计信息稳健性、透明度与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模型中,基于已有的文献,本文控制了可能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SIZE),其值等于公司资产的自然对数;盈利水平(ROA),其值等于公司年净利润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公司成长性(GROWTH),其值等于公司销售收入变化的百分比;市净率(MB),其值等于公司权益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财务风险(LEV),其值为年末资产负债率。

    同时考虑到民间审计的质量会对上市央企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设置了是否被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BIG4变量,为哑变量,其中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和安永审计的上市央企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另外,为了控制不同行业在不同年份上市央企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设置了行业虚拟变量(IND)与(YEAR)。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

    (三) 研究模型

    依据现有文献和理论基础,考虑到模型中忽略的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会存在比较大的关系,且考虑到回归效果和实际情况,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构建模型1—模型6检验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

    C_scorei,t=β0+β1ICi,t+β2ICAi,t+Controlsi,t+εi,t(1)

    DAi,t=β0+β1ICi,t+β2ICAi,t+Contro-

    lsi,t+εi,t (2)

    REMi,t=β0+β1ICi,t+β2ICAi,t+Cont-

    rolsi,t+εi,t (3)

    C_scorei,t=β0+β1ICi,t+β2ICAi,t+

    β3ADU×ICAi,t+Controlsi,t+εi,t? (4)

    DAi,t=β0+β1ICi,t+β2ICAi,t+β3ADU×ICAi,t+Controlsi,t+εi,t? (5)

    REMi,t=β0+β1ICi,t+β2ICAi,t+β3ADU×

    ICAi,t+Controlsi,t+εi,t? (6)

    模型1—模型3用于检验H1,目的是检验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4—模型6用于检验H2,研究在政府审计介入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行为关系发生的变化,主要关注政府审计与内部控制运行交互项的系数与显著性。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稳健性的最小值为-0.244,最大值为0.235,均值为0.0037,说明各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的平均水平为0.0037。盈余激进度的最小值为0.0001,最大值为1.434,均值为0.0559,说明各企业平均盈余激进度为0.0559。真实盈余管理的最小值为0.0002,最大值为1.722,均值为0.140,说明各企业平均真实盈余管理为0.140。内控设计的最小值为0.0700,最大值为0.528,均值为0.351,表明各企业平均内控设计水平为0.351。内控运行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9.856,极差较大,两极分化情况比较明显,均值为6.586,说明各企业平均内控运行水平为6.586。政府审计介入的均值为0.0862,说明政府审计介入的年份占比8.62%。其他控制变量的结果基本与现有研究一致,不再赘述。

    (二)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变量间相关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观察可得:内控设计、内控运行、政府审计介入三者与会计信息稳健性相关系数皆为正,且分别通过1%、1%、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内控设计、内控运行、政府审计介入三者与盈余激进度相关系数皆为负,且分别通过1%、1%、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内控设计、内控运行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系数皆为负,且分别通过10%、5%水平的顯著性检验。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初步验证内控设计、内控运行与会计信息稳健性、透明度以及真实盈余管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政府审计介入与会计信息稳健性与透明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1.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由表4可以看出,在模型1中,内控设计(IC)的回归系数是0.0312,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内控设计水平对会计信息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影响;内控运行(ICA)的回归系数是0.0025,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内控运行水平对会计信息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影响。由此可以说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稳健性有显著正影响。在模型2中,内控设计(IC)的回归系数是-0.0344,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内控设计水平对盈余激进度有显著的负影响;内控运行(ICA)的回归系数是-0.0020,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内控运行水平对盈余激进度有显著的负影响。由此可以说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显著正影响。在模型3中,内控设计(IC)的回归系数是-0.0422,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内控设计水平对真实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影响;内控运行(ICA)的回归系数是-0.0015,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内控运行水平对真实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影响。由此可以说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有显著正影响。验证H1成立,即内部控制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正面影响。

    2.政府审计调节作用检验

    由表5可以看出,当考虑政府审计介入的调节作用后,模型4—模型6中IC、ICA变量的符号及显著性与模型1—模型3对应一致,即说明当考虑政府审计介入的调节作用后,内部控制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有显著的正影响。在模型4中,交叉项ADU×ICA的系数为正,与ICA的符号相同,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政府审计介入在内部控制影响会计信息稳健性过程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审计介入会加强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正影响。在模型5中,交叉项ADU×ICA的系数为负,与ICA的符号相同,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政府审计介入在内部控制影响盈余激进度过程中起到显著的反向调节作用,即相比政府未审计介入,当政府审计介入时,内部控制的提高会更大程度地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水平。在模型6中,交叉项ADU×ICA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政府审计介入在内部控制影响盈余质量过程中没有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在前述研究中,本文选择从真实盈余管理角度度量盈余质量,为使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应计盈余管理角度,选取扩展的琼斯模型度量央企会计信息盈余质量,分别代入模型3、模型6中,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过程中政府审计所起到的调节作用,得出结论与前述基本一致,回归结果如表6。

    同时,本文分别采用盈余/报酬模型(Basu,1997)度量会计信息稳健性、用三年操控性应计项目绝对值之和(Opaque)来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按前述思路重新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央企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政府审计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结论基本一致。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根据2012—2016年相关上市央企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检验,得出以下结论:设计科学合理、执行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正向影响,具体体现在会计信息稳健性、透明度与盈余质量三方面,且政府审计介入后,对内部控制影响央企会计信息稳健性与透明度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政策建议有以下两方面:首先,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合理性与执行有效性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是央企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列的内生力量,央企应建立风险导向管理机制,识别所面临的会计信息质量风险,并调整内控执行模式以及时化解风险,促进会计信息质量风险防控内化,以落实央企经济运营成果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其次,央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应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政府审计作为外部独立监管机构,對央企进行动态化监管,有利于实现央企会计信息质量风险防范长效化,可谓高质量发展的外界引擎。政府审计应根据不同央企运营模式的风险特点把握审计重点,实现预警功能的前瞻性,并根据风险性质分类推行“即审即改”,转“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努力实现央企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佳的发展。

    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政府审计数据的局限性且央企接受审计后具体整改情况难以获取,对于政府审计的衡量停留在0—1哑变量层面,未对政府审计进行细化衡量,且数据时效性有所不足。

    【参考文献】

    [1] 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2(1):6-11.

    [2] DECHOW PATRCIA,DICHEV LLIA.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S):35-59.

    [3] BHATTACHARYA U H,DAOUK M WELKER.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7):641-678.

    [4]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2):69-79,91.

    [5] 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9(4):65-73,51.

    [6] 伊志宏,姜付秀,秦义虎.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J].管理世界,2010(1):133-141,161,188.

    [7] ASHBAUGH-SKAIFE H,D W COLLINS,W KINNEY J R,et al.The effect of Sarbanes-Oxley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47(1):1-43.

    [8] 陈爱华.内部控制质量与年报披露及时性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3(6):84-87,129.

    [9]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2):83-90.

    [10] BROWN L D,A S PINELLO.To what extent does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process curb earnings surprise gam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25(5):947-981.

    [11] 方红星,张志平.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来自深市A股公司2007—2010年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7(5):3-10.

    [12] 李明,聂召.国家审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来自省级地方政府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6):36-41,112.

    [13] DECHOW P,GE W,SCHRAND C.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a review of the proxies,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0,50(2-3):0-401.

    [14] SUGATA,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