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人物传记阅读中的德育教育要素

    马宗平

    我国是一个注重修史的国度,巨著皇皇,陈事历历,其中所记人物众多,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也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的优秀品质,既有内美,皎然于外,才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不过在文言文学习中,大家更为注意的是古代汉语的语言属性和阅读策略,其中史传人物所具备的美德懿行被隐没遮蔽,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下面就从我日常教学中的古代人物传记阅读出发,梳理一下如何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从而完成对德育教育课堂的初步建构。

    一、鄱阳湖畔 草长莺飞 雁字回时 鹏程万里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明史·彭程传》)

    彭程一介小吏,在突然发现国家机构制造皇坛器物之时,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责相关机构的媚上逢迎行为,且义正辞严地批评了已经被证实毫无用处的宫中法事,更是牵引到了宪宗皇帝在位时崇信奸邪小人,把矛头对准了宫中荒诞妖邪风气。对先帝的毫不避讳的猛烈抨击,使一向性格温和的孝宗皇帝都勃然大怒,欲置之于死地,可见此人的刚直。

    这段事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正直率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节,学生当从此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须知这种强悍的作风是需要骨气作为支撑的,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正气”是也!

    然而这等良吏的结局是个悲剧,生前充军边陲,死后又被刘瑾寻个不是,变相抄家,唯一的孙女还被卖还债,普通百姓见此情景也不免流下同情的泪水。学生也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彭程以一个儒学之士的正直品格指责了朝廷,置个人得失于不顾,这种献身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秀品格的体现。所以我们呼唤他的忠义精神,能在他的故鄉鄱阳湖畔,在草长莺飞的季节,正如他的名字(彭程,字万里)一样,魂兮归来!

    二、善于谋断 长于纳谏 乌桓山下 击杀狂胡

    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记载:白狼山下,曹军与乌桓人打了一场遭遇战,敌众我寡且对方装备精良,当战士们惊惧不已之时,曹操登高望远,洞察入微,从对方军容不整看出军威不振,抓住良机果断出击,一阵冲锋后“虏众大崩”取得辉煌战果。

    让学生从中看到曹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政治家的非凡气度,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惊人洞察力。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军事统帅的果敢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关于北征乌桓,此举无疑于是一场军事赌博,众人所谓“万一为变”绝对不是耸人听闻,不过一旦成功,退可以稳定官渡之战以来的北方局势,进则可以迈出统一全国的步伐,百年大计在此一举,最终曹操采纳了郭嘉建议。一路北上也是险象环生,幸亏得到田畴的帮助,难道上苍不喜欢那种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伟大人物吗?时也,运也。曹操北征乌桓取得最终胜利,这与他的雄才伟略是分不开的,明代胡居仁《居业录》中说“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

    雄才伟略的另一方面是善于用人,其一是纳谏郭嘉,征用田畴,其二是利用牵招,收回前言收买人心,其三则是对于北征乌桓之际那些劝阻的大臣进行表彰,既彰显了曹操大度,又流露出他的真诚,充满了人格魅力。总之,北征乌桓显示了曹操的精明强干、独特眼光和富有谋略,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

    三、清正廉洁 廓清风气 冤狱清查 天朗气清

    蒲江县捕劫盗不得,反逮系平民,楚掠诬服。稹适行部,意其冤,驰入县狱,问得状,悉纵之。(《宋史·赵稹传》)

    封建专制时代,官府视民众如草芥,草菅人命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文中蒲江县捕捉劫匪不力,便从普通百姓入手,戕害良善泯灭人性,把抓住的百姓投入监狱严刑拷打,逼迫认罪,在这种情况下,被冤枉者不计其数。赵稹原本是在一次巡视中偶然得知的,便“驰入县狱”问清缘由,把他们全都放了,一个“驰”字展现了赵稹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于我们当代青年学生来说,正如贝多芬所言“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这些杰出人物无不给当代学生带来积极而正面的影响,他们身上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慎从吉知开封府,其子钧、锐受赇,事连钱惟演。稹与王曾白其奸状,从吉坐免,惟演亦罢去。(《宋史·赵稹传》)

    赵稹为官正直,遇事敢作敢为,他在担任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发现开封府慎从吉的两个儿子受贿,此时虽然涉及其他官员,他仍坚持上报朝廷,之后还引起了政坛地震。中国乡土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让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难以逃离,似这等铁面无私坚持彻查的情形确实少见,却符合了现代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这也算是古代中国一个优良传统吧。当然这也无不体现了封建士大夫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其根本是出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目的。

    四、归去来兮 种豆南山 五柳先生 隐逸正宗

    在所有的人物传记中,多是出身高贵或品学兼优而后进入仕途的朝廷官员,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以这种尺度来看,陶渊明的确是一个异类。在中学时代,学生先后学习了他的《五柳先生传》《饮酒》组诗,《归园田居》组诗以及《归去来兮辞》,已经对其人其事有了一定认知,对于他的官场遭际和隐逸生活无需赘言,我们可以尝试充分挖掘其他内容: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

    这是陶渊明在上任彭泽令时的情形,自己轻车简从,却把一个佣人送与儿子,并在信中做了说明,尤其注意的是后面,并没有因为佣人地位低下出身寒微而随意役使,而且将心比心让儿子换位思考,使我们很难相信这出自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之口,更难想象他作为父亲温和慈爱的一面,这让我联想到胡适之先生写给儿子胡祖望的一封信:

    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能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此等内容,此等口吻,相隔千年的两位文化巨人,在这点上竟是如此相像,不过五柳先生似乎更胜一筹,由当时门第观念浓重和门阀制度森严的南朝观之,尤为难能可贵。

    这似乎可以向学生下定论了,人类的相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值得继承。

    五、仁者仁心 居功不傲 平心持正 得其善终

    唐宪宗时,惠昭太子去世,宪宗皇帝认为澧王居长,兼在宫中颇有势力,于是决定立澧王为储君,可这种立长不立嫡的做法并不符合传统规则,崔群的劝谏柔中带刚:

    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旧唐书·崔群传》,下同)

    最后皇帝还是听了崔群的建议,立了当时的遂王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穆宗,穆宗继位之后还不忘这段旧事,于是屏退杂人,召崔群进入偏殿表达感激:

    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

    不过这种答谢并不为崔群所喜闻乐见,贵为一国之君却以培植私人党羽的方式来笼络人心,这是把天下和朝廷纳入了宗派主义框架,所以正道直行的崔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崔群面对新君的拉拢,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把新君的即位归于先帝穆宗皇帝的支持,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多么坦荡的胸襟!

    封建专制时代,历来参与高层政治斗争的派系成员有多少人呈现了高开低走的模式,君不见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真如《桃花扇》中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崔群的这种高风亮节和谦虚谨慎也最终让他葆有功臣的荣禄,得以善终。

    由此得知,世间有不可逾越的規矩,那就是历史的规律和人性的复杂,如何把握尺度,让自己的生命之舟在波谲云诡的斗争中不迷失航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会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无论是对国家的忠义,还是富有领导智慧,抑或是深入百姓扶弱济困,或是由己推人兼济天下,又或是谦虚谨慎独善其身,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道德的成分,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美德懿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恒久长远而熠熠生辉。在构建德育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分析挖掘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德育元素,在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作者通联:山东福山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