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带给地方电台的机遇与挑战

    郭士荧

    【摘要】地方电台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四级联动”信息传输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局部地区的信息快速搜集、信息针对性传送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也将为地方电台在巩固广播公信力、拓展信息来源、增强广播信道建设等方面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应急广播传播模式有别于日常状态下的广播,这也对地方电台在应急广播理念、报道方式、内容取舍及记者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广播 发展 影响 应急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对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综合百度百科和各类研究文章的阐述,基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发生突发事件等应急状态下,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公众提供防灾减灾等紧急信息服务的广播体系。根据我国的“十二五”规划,2015年年底前,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将基本完成,这一体系采用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应急信息传输模式,传输资源涵盖无线、有线、卫星等。此外,从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相对完善的日本和美国等的情况来看,这一系统还应包括充分的法律保障、媒体与气象等灾害预警部门的联动机制等。

    一、应急广播发展将进一步巩固广播媒体的公信力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搭建,为传统媒体彰显公信力优势提供了新的平台,其中,广播以接收终端简便、不受电力制约(收音机可自带手摇发电功能)、覆盖广泛、传播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世界各国传播应急信息的普遍选择。尤其是在发生自然灾害瞬间造成交通、供电和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广播的稳定性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如果从受众可接受度方面看,广播对受众又是最不挑剔的,唯一的接收限制就是能听懂语言,这可以确保视障人士、不会上网的老人以及缺少读写能力的人群能第一时间接收应急信息。广播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和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二、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将拓展广播的信息获取渠道

    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中,应急广播享有第一时间获得应急信息、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权力,这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更应上升为一种法律和制度要求。以日本的应急广播建设为例,有三部法规为应急报道提供保障:

    《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日本放送协会(NHK)是政府指定的公共机关,必须通过业务为防灾做出贡献;《放送法》(又称《广播法》)规定,如发生灾害,或有可能发生灾害时,必须进行有助于防止灾害发生或减轻受灾程度的播放;《气象业务法》规定,当气象厅发出气象、地震、海啸警报时,NHK应立即播放,使公众周知。

    此外,在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为会长的“中央防灾会议”中,NHK的会长与全体内阁成员、日本银行总裁、日本红十字会会长、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社长,并列为会议委员。这使得NHK可以直接接入日本气象厅的内部监测预警系统,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当然,在实际的操作当中还远不止这些。

    充分的保障使得NHK得以独立开发自己的“地震·海啸速报系统”,这一系统独立于专业的日本气象厅速报系统之外,并快于后者的预警速度,它能提前监测地震来临的征兆,并在30秒到1分钟之内传回到NHK总部,自动启动广播电视的发布系统并向民众播报警告,这在日本屡次发生的地震灾害中,为日本民众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地震,“震中在位于距离日本本土约130千米外的近海,地震引发大海啸,在海啸到达日本本土五分钟之前,NHK便做出了及时的灾难警报。也就是这五分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①

    三、应急广播的信道建设将提高广播媒体的信息送达能力

    信息能够有效到达受众,尽可能减少中途损耗是广播提高受众认知度、增强竞争力的前提。目前,一些地方电台频段狭窄,听众接收不清晰,但受制于国家对无线电频段的管理规定,很难改变现状。而应急广播建设,首先要保障的就是信息的完整快速送达,信道建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当然,建设国家应急广播可以有多种选择:新辟频段或利用中央电台在地方的播出频段,也可以直接利用现有地方电台频段。显然,第一种做法成本最高,后两种做法利用的是现有资源,更为现实。由此,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地方电台的频率资源很可能作为这一宏大体系的一部分,得以巩固、加强。

    另外,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应急广播接收设备看,“远程自动唤醒”是基本功能配置。灾害发生时,广播电台可以远程强制打开终端收音机,并将音量开到最大,把灾害信息采用语音的形式发布出去。“目前这一技术在我国也已经成熟,并且只需要在各级广播机构的现有无线调频发射机基础上,基本不增加费用的前提下实现,也不影响广播电台的正常播音,只在紧急情况下切换到应急广播音源。”②可以想见,随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未来将会应用到广播接收终端上,这将进一步完善广播媒体的硬件功能,增强信息送达能力。

    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需要地方电台的积极参与

    正如一位参与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报道的记者所感慨:灾后满目废墟,难以分辨哪堆砖砾原本就是一堆碎石,哪堆又曾是一户人家,只有当地百姓知道“哪个土堆下可能埋着老王家的二小子”。同样,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记者却可以在道路被淹、全城道路几近瘫痪的情况下,从现场发回许多鲜活的报道,正是因为作为地方台记者,最了解哪里容易积水、往年情况如何,提前做出了准确判断。同样,灾后应急广播最需要熟知当地情况的记者,这一点,地方电台具备先天优势。

    另外,应急广播“内外有别”的特性,也决定了地方电台应当成为报道的主力。绝大多数自然灾害只影响有限的范围,应急广播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灾区群众进行救灾信息传播”,其中预警信息、救援信息、灾后重建知识等都是灾区最需要的,但对灾区以外的听众却不是“必听信息”,所以,这些内容的传递,由地方电台完成更为合适。“兰溪市成功抵御特大洪水”就是成功案例。2011年6月16号和20号,浙江省兰溪市连续遭遇特大洪水,洪峰时间间隔之短、灾情之重为56年来之最,但兰溪市“三江六岸”干部群众无一死亡,其中,兰溪市广播电视台的应急广播功不可没。6月16日凌晨3点50分应急广播开启,通过遍布全市城乡的广播系统,叫醒沉睡中的人们。6月19日上午10点,应急广播再度开启,再一次中断正常节目实时直播,多数村民在听到广播后,撤离到了地势较高的岩山中学,大大减轻了撤离劝说压力。“应急广播在灾后自救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村里谁家有多余的种子,时下补种什么可行,补种时要注意哪些,灾后怎么防疫消毒等,村里的小喇叭三天两头说上几次,即便是上了年纪的农民也听得明白。”③

    但可惜的是,兰溪市广播电视台应急广播的做法尚待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以“4·20”芦山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四川电台、雅安电台、芦山电台紧急启动“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芦山、宝兴两地面向当地受灾群众广播。开播之初,当地电台并不明确何为“应急广播”,更不确定能为应急广播做些什么,这成为当时应急电台遇到的一大障碍,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地方电台对“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认知不足。

    五、地方电台须树立应急广播理念,主动做出调整和完善

    应急广播不同于日常广播,也有别于日常的“突发事件报道”。其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以“救命”为首要任务,后者将“新闻性”放在首位。应急广播所提供的属“生命呵护性信息”,它更强调与目标受众的关联性、贴近性、有用性,需要满足受灾民众对特殊依赖性信息的需求。再者,目标受众不同。应急广播面向“突发事件”中的人群,而日常广播根据本频率的特点来确定目标受众。第三,受众需求不同。“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Melvin Defleur)提出,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有两种情况:一是日常依赖,为满足一般信息需求而使用媒介;二是异常依赖,比如社会重大变化,情况不明,急于从媒体了解情况。”④显然,应急广播要满足的是第二种需求。

    以上不同,决定了应急广播和日常广播在信息取舍、报道方式、对记者的要求等方面都各有侧重。习惯了日常广播的地方电台,一旦遇到应急广播状态,需要迅速对自身做出调整,以适应应急广播的要求,而这些调整并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往往需要提前而又长期的准备。

    (一)树立“居安思危”理念,做好“未雨绸缪”工作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指的是建立适合自身的“应急机制”,以保障媒体在紧急状态下能够正常运作,同时还要通过日常训练使“应急机制”在真正的灾难来临时尽可能少打折扣。以日本NHK的灾难应对机制为例,规定应急状态启动时,包括总部记者、地方记者和其他保障人员在内,全体自动投入应急报道,“报道小组”成员之间迅速联络,自主展开采访报道。这样的“报道小组”通常由1名记者、1名摄像和1名司机组成。NHK新闻中心应对机制还设计了细致而周密的日常模拟训练,包括:每天晚上12:00后都要进行灾难演练;“报道小组”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出局训练”,即模拟灾难发生时,每位成员从所在地出发到达台里的模拟训练;全国区域内一年进行数次联合演练等。最为可贵的是其对细节的设想和应对,比如“报道小组”的“出局训练”,需要每位成员设想从自己住所到台里的每一条道路可能在灾难来临时出现怎样的变故?沿途可能出现哪些障碍?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等等。这些平时训练,使得NHK的每位成员在真正的紧急状态出现时,不需要上级指令,就已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有序投入工作。

    (二)树立紧急状态下“分阶段”“分受众”的信息传播理念

    应急状态下的目标受众有别于普通受众群体的需求。以自然灾害造成的应急状态为例,目标受众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供应,媒体也要相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总的来说,阶段划分及三者的对应关系如下:

    此外,对于灾害频发地区,平时的“防灾减灾知识”传播也十分必要,这也是应急广播的报道内容之一,因为众多经验教训证明,灾难来临时,80%的生存机率依靠自救和互救获得,外界救援打开生存通道所占的比例极少。

    (三)树立“应急报道”理念,突破常规报道束缚

    设想地震来临时,广播听众的收听状态是怎样的——周边环境混乱无序、噪音强大、干扰因素众多、情绪慌张伴随恐惧。这种状态下,听众很可能听不到广播;或者偶然注意到广播中的信息时,关键信息可能已经过去;再或很难集中精力完整收听广播,中途会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那么,所有的报道技巧就围绕解决一个问题:让听众在以上环境下有效接收到最关键的信息!

    首先,信息的重复十分必要。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实践为例,单条信息至少重复5次以上,重要信息如政府公告、救援信息等,重复百次以上。

    其次,报道文本要准确直白。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种极似应急广播的常见情形:一栋楼发生火灾,楼外的人借助扩音设备,向楼内被困人员传递如下信息:“火灾发生时,电梯会因为线路损毁出现危险,不能选择电梯,而要走楼梯”。最有效的喊话方式是什么——走楼梯!这是最准确、直白、最不易在喊话过程中因短暂收听而出现信息损失的信息。

    再者,需要解释的信息要充分解释,并采用所有目标受众最易懂的方式。灾后应急广播在很多时候不适宜报道新闻——或因为新闻要素不完整,或因为出于某种考虑不宜报道部分新闻要素。这时,“记者观察”不失为一种替代选择——通过讲述记者所见所闻的某种现象和自己的思考,令听众不必费心思,就可以对号入座地理解报道意图。比如芦山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公共设施被毁,灾区出现种种不文明现象,使得防疫任务艰巨,“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中播出了大量的记者观察,记者讲述自己在哪个村看到受灾的百姓随地解手、乱扔垃圾,提示听众这样会导致细菌传染,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做。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需,它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中央的统筹和布局,更需要各地方台积极参与,同时体系内其各成员间应当建立快速而良好的互动机制,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各自最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