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研究

    刘允

    李安作为一名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裔导演,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真正的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语境,将两种异质文化巧妙撮合起来,完美诠释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冲突矛盾与弥合、交融,让更多电影人看到了中西文化碰撞后的种种结果,树立了新融合文化意识标杆。这种中西文化矛盾冲突中又有沟通与认同是极为难得的。

    一、 李安的多重文化身份与“中国思路”

    在众多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人物,其视野与气质中无不透露着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文明的冲击与弥合,唯有他兼具了东方传统中的儒雅气质与西洋风格的洒脱不羁,也只有他拥有着开创不同题材电影的创作勇气,并取得了卓越的职业成就。无论是从李安的生活经历还是从影轨迹来看,他都拥有着跨国界华人的多重文化身份,这让他拥有了多重文化个性看世界的独到眼光。在李安心中,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因为他的创作生涯也发迹于中国。而在他的思维意识中又流淌着西方文化的血液,正是这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给了他认识西方文化并交融和沟通中国文化去创作出更多拥有中西文化差异性、凸显他创作风格的电影作品。所以,李安自己也认为,他曾经一度产生过“飘零的迷惑感”,一种对自身文化定位的迷惑感。当然,曾经迷惑过的李安也在不断的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中越来越明白,在自身多元文化的身份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运用他的多重文化身份,以东方文化特色这一依托来深刻借鉴西方的文化与技术,以此来抛弃后殖民心理所带来的文化虚无,同时也消除掉那些民族性的突显与张扬气质,平和地、自然地走中西方两种文化平等并行与对话的路线,让自己的作品具备一种崭新的、同时拥有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特质的世界性文本属性。

    李安曾经说过:“我所关心的是人性共通的东西,比如家庭、文化、传统等等。尤其是在我将这些问题放到异地来表现时,我相信这些共通的东西也会在中西文化交融氛围下产生更让人感兴趣的话题。”[1]应该说,李安的多重文化身份主导了他对于电影创作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一个国际人,他既不代表东方也不代表西方,而是代表一种全球化语境。同时,他也深刻地明白西方文化对他的认可也不能将他的东方本色抹掉,因为,西方世界就是要看他的东方特色,所以在《断背山》获奖以后,李安也全程用中文发表获奖感言,并骄傲自述自己能成功就胜在“中国思路”。

    二、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解析

    李安被称为是“一位能够把中西方电影都拍到很地道的电影导演”。[2]他的作品以“家庭”主题起步,对包括家庭伦理、代际关系、情感生活、道德礼教等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文化主题剖析,而且他也能将自己的创作思维细致入微的延伸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与社会思潮当中,利用这些西方传统文化主题来制造矛盾冲突,造成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這也是他能够吸引世界共鸣和注目的地方。而且,李安本人也深刻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观众的不同欣赏习惯,所以他巧妙地采用了“共存互补”的艺术创作形式,成功打通了横亘在中西文化中间的审美隔阂,为自己的作品打上了多元文化接受与认同的标签。

    (一)存在于镜头语言中的情感对立结构与文化身份迷失

    李安的作品是对百年中西文化碰撞冲突的集体记忆与梦幻投射,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策略当中。他不但从作品中的个体情绪感受与内心体验出发展示了完美的“中国式表达”方式,也以电影化的形式来承载了西方思潮下角色的意识形态表现,正是这两种文化表达形式让他的作品时刻都存在着强烈的中西思想文化碰撞,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种冲突后所酝酿出的文化情绪。这一文化冲突从他的发端作品《分界线》(1984)就已经开始。

    可以说,李安作品的“中国式镜像表达”温柔敦厚,甚至有些迷情,其中无不透露着强烈的中西文化差异,这让李安的作品更加具有情感冲突结构张力,因此,李安的电影一直无法离开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情感冲突主题,无论是他前期的家庭作品,还是后期的武侠、甚至科幻作品。客观讲,这种爆发于镜头中的情感所呈现的是一种外力作用,但李安却能把这种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爆发力幻化成风,转化为含蓄委婉、温柔敦厚的细腻影像风格,这是东方人所特有的美学表达形式,用手卷式的镜头推移、推至中景重心,再将空间构建与气韵相互自然结合,最终形成“境韵”,这就是李安电影影像中所固有的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张力。这一张力所彰显的是人性诉求与思想意识的具象化声画组合内容。正如《推手》(1992)就以“诗经式”的镜头语言来深沉讲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情感冲突中的真实形象表现。公媳之间的中美文化差异让冲突四起,隔阂就此产生,导致悲剧的发生。当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共居一室”时,这种来自于文化的冲突就是一种必然。在这里,李安的镜头语言表达不疾不徐,甚至有些舒缓温雅,叙事的角度也呈现以情感结构为主的个体化,这就让观众产生了无限遐想,想象在父慈子孝的异乡忍辱负重,当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美国个人主义个性情感相冲突时,观众心中有的只是惶惑与不安,和影片中的朱师傅一样迷离难解,斑驳陆离。在美国环境中困惑、迷失,镜头由近景拉到远景,恰好要表达这一幕角色克服精神分裂,寻求身份定位的努力,但却无能为力。所以在李安的镜头语言中,人们能看到那种细致的、拥有无限张力的含蓄式表达,他轻描淡写、沉静自然地就将这种中文化情感冲突委婉表达出来,引人深思和回味。

    (二)压抑空间中的现代理性文化和解

    李安的电影作品始终在营造一种压抑空间,他希望通过压抑空间中的文化身份追求来确立作品叙事并凸显一种中西文化弥合的难能可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安在电影中的惯用手法,就是将故事限定于压抑闭锁的叙事空间之中,传达出一种平静的、冷漠的疏离气质,在孤立无助、身份迷失、促使人性在不断异化的虚妄场合中来制造不同文化渊源下的相互冲突与碰撞。这种碰撞与冲突其实是李安在展示一种现代理性视域环境下的文化和解现象,这也体现了李安自身含蓄的、自省自敛的现代理性风格。这可以说是李安电影的标志特征之一。他在这种中西文化的相互浸染、冲突与矛盾中,拷问文化、审思人性、展现人情,在压抑空间中展示中西文化结构差异,这种理性的现代思考模式,无论在他的第一部电影《分界线》,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2000)、《断背山》(200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中都有明显展示。虽然这些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题材各异,但都是在较为精确缜密的故事情节与影音制备条件下来显示李安导演对现代价值理念的个性化解读,作品所烘托出的那种紧张、疏离、问题重重的内在文化困境正是希望刺激故事情节中人物之间的各种文明冲突矛盾,以都市浮世绘的形式来呈现这种惯有的、看似平常的细致化构图勾勒,最终展示那种细腻的、内敛的现代理性。就是在现代理性阳光的照耀下,中西文化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冲突矛盾中看到弥合的希望。在《喜宴》(1993)中,这种现代价值理念矛盾与认同就是李安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的典型样本。高老夫妇虽然是典型的传统、内敛的中国夫妇家庭,但他们在自由、文明的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背景下,还是最终默许了儿子同性恋的事实。而儿子对父母的体谅表现在他宁愿委曲求全假结婚,这也充分融合了中西文化中现代价值的精粹部分。影片结尾,高父与儿子的同性恋人以及假儿媳握手道谢,也许有人会认为很无奈,但李安想要展示的却是一种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改变,这就是在文化差异下制造冲突,最后转化为理解和弥合,此时那种自省内敛的现代理性就在李安的作品中呼之欲出,毫无保留,这就是李安在他的作品中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案。

    三、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弥合解析

    有冲突撕裂也就需要弥合,这是李安在自身作品中对中西文化差异双重解读的另一面,所有历史性的、人性的、情感性的、民族性的异化文化处境,都在李安温婉的性格与平和的镜头中得到空前冷峻的细腻表达,给人一种意蕴深广的高级文化体验。在这种表达中,人们能深刻领略到李安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反思,它展现了现代语境下中西文化交流叙事的深邃内涵,甚至有人认为李安真正做到了对华语电影的历史重构,它所建构的新中国电影艺术精神与文化性格,不但汲取了西方文明价值的现代化姿态,也以文化对照的方式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现实与人格特性。透过影音画面,人们可以看见这种李安式的独特人文景观,他的镜头语言、文化立场、叙事策略甚至是结局处理,都在陈述着一种中西文化意欲弥合的“影响深层化语法表达”,这就是在日益频繁化的中西文化交流处境中,李安所为自身作品所找到的“文化弥合立足点”。

    举例来说,在他的《卧虎藏龙》中,李安就希望以古代外套来打造一个现代故事,侠客俞秀莲与李慕白惺惺相惜,二人沉浸于当时文化传统所营造的意识笼罩氛围中,一直都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冲突徘徊,最终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爱情悲剧。这所营造的就是一种现代语境化下的古代文化反思,李安又一次通过他的镜像表达成功展示了中西文化沟通过程中的矛盾与弥合,只是他运用了好莱坞式的通俗剧技艺来转化那种中国式道德伦理观,实现了一种更加为世人所接受的普泛化对立冲突局面。而作品中角色又在文化冲突下自省,形成文化互动与弥合,所融合的就是一种难得的大同世界景观图像。

    再一方面,李安在中西文化沟通与弥合方面也希望彰显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以此来精确寻找两种文化的相互弥合点,营造东西方的和解氛围。在《喜宴》的结尾部分,李安刻意用一个镜头画面来同时表现男主角高伟同与萨门、葳葳以及高老父母,希望通过这样的影像构图来展示一种渴求两代人、渴求两类文化能够达到最终和解,但却无可奈何的一种尴尬的假团圆式结局,这其中耐人寻味、包含委婉苍凉的人文情怀令人唏嘘不已。[3]

    结语

    李安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全面对比与描绘,无论是文化交融、创作模式还是表现技巧,李安都在大胆地坚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希望为受众营造一种不一样的电影文化特色体验。正是这种坚持与自信,让他走到今天,走向成功。曾几何時,李式电影也受到过来自于各方的质疑,缺少勉励,但正如李安在自己作品《色,戒》的首映式上所说的的那样:“拍电影的人不需要别人勉励,需要勉励的人拍不了电影。”[4]

    参考文献:

    [1]莫小青.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广州:暨南大学,2004:23-33.

    [2]王爽.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长沙:中南大学,2011:20-29.

    [3]祝涵杰.文化诗学视野下的李安电影解读——以家庭、同性恋、武侠世界为对象[D].苏州:苏州大学,2007:18-26.

    [4]三联.李安的名言[EB/OL].(2015-12-04)[2017-02-03]http://www.3lian.com/zl/2015/12-04/38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