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孙玉娟,刘敦荣,常慧敏

    摘要:高校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两年来,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管理模式、机制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促进研究生群体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改革

    2010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提出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中特”)课程的新方案,既体现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衔接,又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完整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促进了硕士研究生群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思路,采用问题导出、逐次递进、专题拓展和融汇的方式,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注重了课程的导向性、层次性、实效性,并通过更新大纲内容、创新课程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师队伍和机制建设,增强了硕士研究生“中特”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体系的快速发展。

    一、明确培养目标,把握教学定位

    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注重其学习的理论性和研究性特点,突出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1]不断增强其独立研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我们的教学基本定位是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基本导向,引导研究生拓展研究思路,突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的特点,强调其在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2]在学习与研究中,“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3]在教学理念上,注重问题的研究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专题拓展和融汇方式,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明确硕士生与本科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中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层次性,形成本科生、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力推进态势,[4]注重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保证充足的课外实践课时,引导硕士研究生走出课堂,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教学热情

    教学中坚持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中特”课程教学效果和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模式转换的重要途径。但是,任何教学方法的作用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把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归于一法之得。在“中特”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讲解式、专题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中特”对本科阶段教学内容有集中概括,仍要依靠讲解与解释方法……,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硕士生只有在把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才能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与研究。[5]但是,单纯的系统讲授方式暴露出轻实践、弱启发、少导行、贱身教的缺陷。因此,我们在硕士生研习过程中,既“放了权”,又要“放了手”,即把学习与研究的主动权交给硕士生,让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自主发现、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自我内化与建构,最终达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必胜信心的目的。坚持把学习和研究课程知识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研究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6]即将课程学习与理论学习、重大问题研究、个人素质与能力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给硕士生主动权、自主权与足够时间独立研习。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利于硕士生研究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获得、内心信念坚定。但我们对其并非放任自流,教学中研究生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是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7]教师以缜密思维、逻辑推理和鲜活真实的事例引导研究生;以PPT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烘托氛围感染研究生;以指导专题讨论,带领实地考察、对比,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电子信箱、QQ 、微博等即时通讯平台解答学生疑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其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坚持分层次教学,对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文科生,适当充实和丰富其教学内容,以满足其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体现研究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理科生要求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问题,使其感受到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特”课程组一改往日重理论、强灌输、多明理、贵言传的系统讲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师、教材三位一体的授课形式,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 学生喜欢、社会好评、成效显著的“中特”课程教学新模式。

    三、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8]因此,我们创新课程管理模式,建立了课程组和课程组负责人制度。打破原教研室相对封闭的运行模式,注重课程在学科归属上的专业性,强调团队组织上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课程组负责人从政治条件、学历学位、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术背景、业务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明确标准,严格遴选任课教师。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科专业的业务领导作用,便于把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为“中特”课程成功开设和顺利改革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我校由七位教授和副教授共同组成授课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知识结构选择最擅长的专题讲授,要求集体备课,互动交流,确保专题讲授的一脉相承和连贯性。课前对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集体研讨,加强教学规范性;课中借助网络媒介,设置公共邮箱、建立QQ群等方式,加强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出现疑难问题以课程组为单位集体会诊解决;课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深入探究,为以后教学提前做好准备,基本形成了集体备课、骨干教师教学示范、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老教师传帮带、各学科教师相互知识补充等一整套的工作制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因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均衡产生的通而不精和备课时间有限产生概而不深的弊端,又可有效规避学生对老师的视觉疲劳,提高听课效率。学生面对七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接触不同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产生期待“下一位教师出现”的心理,激发了学生走进课堂的热情,变负担为享受,课堂秩序更好了,经常有学生课后跟老师交流和讨论。可见,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成效几何、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教改方案设计得是否漂亮,而取决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四、注重机制建设,强化实施力度

    “中特”课程教学实效性与研究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息息相关,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必须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加强高校“中特”课程有关机制建设,强化其有关制度的实施力度。一是建立校党委纪检书记首席负责制,组建专门负责的督查班子,深入教学一线,听取师生对“中特”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并监督保证相关机制、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校党委纪检书记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校该课建设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该课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确定该课联系点,经常参与教学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有效落实相关各项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第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评教制、督导听课制,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为“中特”课程改革提供机制保障。针对学生主体,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核主要是硕士生讨论与研究的过程及其表现,结果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既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侧重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由七位授课教师按出勤和课堂表现共同给出,占总成绩的45%,其中,课堂讨论、辩论、开卷测验和出勤占35%,对课程进行评价(含建议)占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5%,总成绩由各环节加权得出。针对教师主体,设计学生打分和督导听课打分相结合的评估机制,综合教师授课考评,激励其备课、授课的教学热情。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师资培训、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专项经费投入,加强对其教学的硬件建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以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晓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到“四个 突出”[J].高校理论战线,2010,(5).

    [2]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 大纲概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 索[N].光明日报,2012-04-17.

    [4]王华生,赵玉鹏,黄萼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尝试与思考[J].右江民族 医学院学报,2013,(1).

    [5]王炳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三 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5).

    [6]丁俊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4).

    [7]顾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 实践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8]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7-09-0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