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荣与势荣

    鄯爱红

    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荀子·正论》

    【释义】有道义方面的荣誉,有势位方面的荣誉;有道义方面的耻辱,有势位方面的耻辱。志趣意向高远,道德行为淳厚,心智思虑精明,这是从内心产生出来的荣誉,这是道义方面的荣誉。爵位尊贵,贡俸优厚,权势地位优越,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卿相士大夫,这是从外部得到的荣誉,这叫做势位方面的荣誉。

    【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写作背景】《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荀子及其弟子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荀子》一书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荀子在哲学、逻辑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成果。

    【现实意义】“荣辱”,就是指道德荣誉和道德耻辱,是一种由个人因社会对自身作出的道德评价而产生的满足、愉悦或耻辱、惭愧的情感体验。荀子把荣辱分为“义荣”“义辱”“势荣”“势辱”。“义荣”是由于自己高尚的德行而带来的荣誉;“势荣”是由于外在的权势地位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义辱”是由于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而招致的耻辱;“势辱”是由于外在的客观势力和环境强加给自己的耻辱。“义荣”和“义辱”是“由中出”,是由个体行为善恶而获得的;“势荣”与“势辱”则是“从外至”,与个体行为善恶没有关系。

    荀子将“义荣”和“势荣”、“义辱”和“势辱”相区别的思想对领导干部修养的意义在于:首先,确立“义荣”的荣誉观,有助于培养领导干部的独立自由意志。“势荣”是借助于外在的“势”而获得的荣耀,与个人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没有关系,它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血缘家族的繁荣和势力强大基础上的一种荣辱观。在今天这种意识依然是腐败产生的社会基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是重視“势荣”的荣誉观的产物。其次,确立“义辱”的羞耻观,是现代领导干部道德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人应当以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标准为荣,以自己的行为违背社会规则和标准而羞耻,而不应以家庭的贫困或者无势而感到羞愧。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