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程序优化技术在规模化养猪场的推广应用

    杨文海 陈洁 何斌等

    摘要:概述了猪群抗体水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适时优化免疫程序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示例,以期能够达到指导生产实际的效果。

    关键词:规模化养猪场;抗体水平;免疫程序优化;养殖安全

    中图分类号:S81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40-02

    免疫程序优化技术是确保疫苗免疫后猪群有一个理想的抗体保护水平的有效措施。

    1免疫程序优化的原理与方法概述

    1.1疫苗免疫所涉及的相关要素

    一般情况下,疫苗的毒株、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免疫的时间段、重复免疫的时间段、疫苗的稀释与保存方法、免疫增效与抑制因素、联合用苗与单独用苗、疫情的发生与否等,构成了实际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免疫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与运用,所得到的免疫效果差别巨大。

    以猪瘟免疫为例,常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0日龄首免,剂量为2~3头份,肌肉注射; 60日龄进行二免,剂量为4~5头份,肌肉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冷冻保存。若是有猪瘟野毒存在的猪场,可能要进行超前免疫;若是存在圆环病毒或蓝耳病病毒感染,则调整时更加复杂化。

    1.2免疫程序优化的原理

    免疫程序优化就是以连续的跟踪抗体检测为手段、以猪群的实际健康状况和各疫苗抗体水平的合格率为依据,找到或发现各个疫苗免疫后的免疫漏洞、失误与偏差,掌握疫苗抗体消涨规律等,通过及时和多次的调整免疫的相关要素,

    使相关疫病的抗体水平达到最佳、生猪发病率降至最低为目的的技术操作。

    1.3免疫程序优化的方法

    (1)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室检测,确定危害本场的主要疫病种类及危害程度。一般生猪养殖场需要重点掌握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的资料,包括其发病率、死淘率、野毒感染率、周边养猪场的疫情等。

    (2)抽样检测各个疫病抗体水平,评估其合格率、变异系数、合格与不合格猪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消涨规律等,确认各疫病抗体水平高低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对照本场的免疫程序及执行情况进行比对,查找到免疫水平不佳或免疫失败的大概原因,分析并评估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有针对性调整免疫程序作好理论准备。

    (3)按轻重缓急选取最多三种疫病先有针对性地调整免疫程序,并进行连续的跟踪检测抗体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猪群的发病率进行评估,以确定免疫程序调整后的效果。免疫效果的评价以生猪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为主要依据,以抗体水平合格率为线索。每一次检测,都必须对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直到真正掌握免疫抗体水平不佳的原因,调整时有的放矢。

    (4)重复步骤“(3)”的过程,直到发病率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抗体水平达到合适的高度时为止。这称为一个轮回。

    (5)完成原来选取的疫病的免疫要素确定后,再重新选取次重点的其他疫病进行免疫。

    一般情况下经过2~3个轮回的调整与检测,基本上可以将一个养猪场的免疫不成功的主要疫病种类都测试到,各个主要疫病的免疫要素的具体操作大致可以确定下来。最后经过理论的分析与实际效果的评估,优化成一个完整的适用性免疫程序。

    2示例

    现以武汉市江夏区某畜牧公司在2012年秋季开始的免疫程序优化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2.1免疫程序优化开始时的情形

    该养猪场有经产母猪500余头,实行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母猪产弱仔数有上升的趋势;80%以上的乳猪发病,死亡率在70%以上;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其他猪未见明显异常。

    分别采集哺乳仔猪、保肓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的血样,每份血样量为3~5 mL,共计40份。

    2.2免疫程序优化开始时的检测结果

    按照各试剂盒的要求进行各步骤的操作,经本酶标仪测出OD值,最后按各试剂盒的具体方法换算成相应的比较数据,得到各检样的判定结果(表1)。

    2.3对检测结果的评估

    母猪抗体水平不合格,则初乳中抗体含量不高,因此乳猪缺乏对相应疫病的抵抗力。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病没有一头免疫成功,极有可能是没有进行免疫或者是野毒感染的结果。

    2.4免疫程序调整与优化后的效果

    疫情控制后,进行免疫程序的优化:第一个轮回选择的二个重点疫病是伪狂犬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并调整了相应的疫苗程序。

    检测安排在程序执行20、40、60 d后,固定乳猪15头,三次分别抽取血样进行伪狂犬抗体、蓝耳病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了疫苗相关要素的调整,到第三次检测时乳猪伪狂犬抗体合格率达到83%,保肓阶段猪的伪狂犬抗体和蓝耳病抗体的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大群抽检40头各类猪的伪狂犬抗体和蓝耳病抗体水平,都在合格范围内。产房乳猪腹泻病基本消失。至此第一个轮回完成。

    随后将其它疫苗抗体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的抗体合格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进行调整的必要。105 d后,该场母猪产仔数平均值为10.5头,产弱仔和死胎不足总产仔数的5%,乳猪成活率为95%。

    2013年5月 ,采集哺乳仔猪、保肓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的血样共计40份,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可疫病的整体免疫水平均高于调整前,且各疫病的抗体水平达到合格的比例较高;同时各疫病抗体水平的变异系数略大,但总体上还是合理的。

    3小结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水平的提高,疫病环境越来越复杂,加上有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只有经常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和免疫程序优化才能有效地防控各种疫病。

    摘要:概述了猪群抗体水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适时优化免疫程序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示例,以期能够达到指导生产实际的效果。

    关键词:规模化养猪场;抗体水平;免疫程序优化;养殖安全

    中图分类号:S81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40-02

    免疫程序优化技术是确保疫苗免疫后猪群有一个理想的抗体保护水平的有效措施。

    1免疫程序优化的原理与方法概述

    1.1疫苗免疫所涉及的相关要素

    一般情况下,疫苗的毒株、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免疫的时间段、重复免疫的时间段、疫苗的稀释与保存方法、免疫增效与抑制因素、联合用苗与单独用苗、疫情的发生与否等,构成了实际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免疫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与运用,所得到的免疫效果差别巨大。

    以猪瘟免疫为例,常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0日龄首免,剂量为2~3头份,肌肉注射; 60日龄进行二免,剂量为4~5头份,肌肉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冷冻保存。若是有猪瘟野毒存在的猪场,可能要进行超前免疫;若是存在圆环病毒或蓝耳病病毒感染,则调整时更加复杂化。

    1.2免疫程序优化的原理

    免疫程序优化就是以连续的跟踪抗体检测为手段、以猪群的实际健康状况和各疫苗抗体水平的合格率为依据,找到或发现各个疫苗免疫后的免疫漏洞、失误与偏差,掌握疫苗抗体消涨规律等,通过及时和多次的调整免疫的相关要素,

    使相关疫病的抗体水平达到最佳、生猪发病率降至最低为目的的技术操作。

    1.3免疫程序优化的方法

    (1)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室检测,确定危害本场的主要疫病种类及危害程度。一般生猪养殖场需要重点掌握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的资料,包括其发病率、死淘率、野毒感染率、周边养猪场的疫情等。

    (2)抽样检测各个疫病抗体水平,评估其合格率、变异系数、合格与不合格猪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消涨规律等,确认各疫病抗体水平高低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对照本场的免疫程序及执行情况进行比对,查找到免疫水平不佳或免疫失败的大概原因,分析并评估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有针对性调整免疫程序作好理论准备。

    (3)按轻重缓急选取最多三种疫病先有针对性地调整免疫程序,并进行连续的跟踪检测抗体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猪群的发病率进行评估,以确定免疫程序调整后的效果。免疫效果的评价以生猪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为主要依据,以抗体水平合格率为线索。每一次检测,都必须对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直到真正掌握免疫抗体水平不佳的原因,调整时有的放矢。

    (4)重复步骤“(3)”的过程,直到发病率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抗体水平达到合适的高度时为止。这称为一个轮回。

    (5)完成原来选取的疫病的免疫要素确定后,再重新选取次重点的其他疫病进行免疫。

    一般情况下经过2~3个轮回的调整与检测,基本上可以将一个养猪场的免疫不成功的主要疫病种类都测试到,各个主要疫病的免疫要素的具体操作大致可以确定下来。最后经过理论的分析与实际效果的评估,优化成一个完整的适用性免疫程序。

    2示例

    现以武汉市江夏区某畜牧公司在2012年秋季开始的免疫程序优化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2.1免疫程序优化开始时的情形

    该养猪场有经产母猪500余头,实行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母猪产弱仔数有上升的趋势;80%以上的乳猪发病,死亡率在70%以上;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其他猪未见明显异常。

    分别采集哺乳仔猪、保肓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的血样,每份血样量为3~5 mL,共计40份。

    2.2免疫程序优化开始时的检测结果

    按照各试剂盒的要求进行各步骤的操作,经本酶标仪测出OD值,最后按各试剂盒的具体方法换算成相应的比较数据,得到各检样的判定结果(表1)。

    2.3对检测结果的评估

    母猪抗体水平不合格,则初乳中抗体含量不高,因此乳猪缺乏对相应疫病的抵抗力。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病没有一头免疫成功,极有可能是没有进行免疫或者是野毒感染的结果。

    2.4免疫程序调整与优化后的效果

    疫情控制后,进行免疫程序的优化:第一个轮回选择的二个重点疫病是伪狂犬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并调整了相应的疫苗程序。

    检测安排在程序执行20、40、60 d后,固定乳猪15头,三次分别抽取血样进行伪狂犬抗体、蓝耳病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了疫苗相关要素的调整,到第三次检测时乳猪伪狂犬抗体合格率达到83%,保肓阶段猪的伪狂犬抗体和蓝耳病抗体的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大群抽检40头各类猪的伪狂犬抗体和蓝耳病抗体水平,都在合格范围内。产房乳猪腹泻病基本消失。至此第一个轮回完成。

    随后将其它疫苗抗体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的抗体合格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进行调整的必要。105 d后,该场母猪产仔数平均值为10.5头,产弱仔和死胎不足总产仔数的5%,乳猪成活率为95%。

    2013年5月 ,采集哺乳仔猪、保肓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的血样共计40份,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可疫病的整体免疫水平均高于调整前,且各疫病的抗体水平达到合格的比例较高;同时各疫病抗体水平的变异系数略大,但总体上还是合理的。

    3小结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水平的提高,疫病环境越来越复杂,加上有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只有经常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和免疫程序优化才能有效地防控各种疫病。

    摘要:概述了猪群抗体水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适时优化免疫程序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示例,以期能够达到指导生产实际的效果。

    关键词:规模化养猪场;抗体水平;免疫程序优化;养殖安全

    中图分类号:S81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40-02

    免疫程序优化技术是确保疫苗免疫后猪群有一个理想的抗体保护水平的有效措施。

    1免疫程序优化的原理与方法概述

    1.1疫苗免疫所涉及的相关要素

    一般情况下,疫苗的毒株、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免疫的时间段、重复免疫的时间段、疫苗的稀释与保存方法、免疫增效与抑制因素、联合用苗与单独用苗、疫情的发生与否等,构成了实际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免疫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与运用,所得到的免疫效果差别巨大。

    以猪瘟免疫为例,常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0日龄首免,剂量为2~3头份,肌肉注射; 60日龄进行二免,剂量为4~5头份,肌肉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冷冻保存。若是有猪瘟野毒存在的猪场,可能要进行超前免疫;若是存在圆环病毒或蓝耳病病毒感染,则调整时更加复杂化。

    1.2免疫程序优化的原理

    免疫程序优化就是以连续的跟踪抗体检测为手段、以猪群的实际健康状况和各疫苗抗体水平的合格率为依据,找到或发现各个疫苗免疫后的免疫漏洞、失误与偏差,掌握疫苗抗体消涨规律等,通过及时和多次的调整免疫的相关要素,

    使相关疫病的抗体水平达到最佳、生猪发病率降至最低为目的的技术操作。

    1.3免疫程序优化的方法

    (1)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室检测,确定危害本场的主要疫病种类及危害程度。一般生猪养殖场需要重点掌握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的资料,包括其发病率、死淘率、野毒感染率、周边养猪场的疫情等。

    (2)抽样检测各个疫病抗体水平,评估其合格率、变异系数、合格与不合格猪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消涨规律等,确认各疫病抗体水平高低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对照本场的免疫程序及执行情况进行比对,查找到免疫水平不佳或免疫失败的大概原因,分析并评估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有针对性调整免疫程序作好理论准备。

    (3)按轻重缓急选取最多三种疫病先有针对性地调整免疫程序,并进行连续的跟踪检测抗体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猪群的发病率进行评估,以确定免疫程序调整后的效果。免疫效果的评价以生猪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为主要依据,以抗体水平合格率为线索。每一次检测,都必须对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直到真正掌握免疫抗体水平不佳的原因,调整时有的放矢。

    (4)重复步骤“(3)”的过程,直到发病率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抗体水平达到合适的高度时为止。这称为一个轮回。

    (5)完成原来选取的疫病的免疫要素确定后,再重新选取次重点的其他疫病进行免疫。

    一般情况下经过2~3个轮回的调整与检测,基本上可以将一个养猪场的免疫不成功的主要疫病种类都测试到,各个主要疫病的免疫要素的具体操作大致可以确定下来。最后经过理论的分析与实际效果的评估,优化成一个完整的适用性免疫程序。

    2示例

    现以武汉市江夏区某畜牧公司在2012年秋季开始的免疫程序优化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2.1免疫程序优化开始时的情形

    该养猪场有经产母猪500余头,实行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母猪产弱仔数有上升的趋势;80%以上的乳猪发病,死亡率在70%以上;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其他猪未见明显异常。

    分别采集哺乳仔猪、保肓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的血样,每份血样量为3~5 mL,共计40份。

    2.2免疫程序优化开始时的检测结果

    按照各试剂盒的要求进行各步骤的操作,经本酶标仪测出OD值,最后按各试剂盒的具体方法换算成相应的比较数据,得到各检样的判定结果(表1)。

    2.3对检测结果的评估

    母猪抗体水平不合格,则初乳中抗体含量不高,因此乳猪缺乏对相应疫病的抵抗力。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病没有一头免疫成功,极有可能是没有进行免疫或者是野毒感染的结果。

    2.4免疫程序调整与优化后的效果

    疫情控制后,进行免疫程序的优化:第一个轮回选择的二个重点疫病是伪狂犬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并调整了相应的疫苗程序。

    检测安排在程序执行20、40、60 d后,固定乳猪15头,三次分别抽取血样进行伪狂犬抗体、蓝耳病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了疫苗相关要素的调整,到第三次检测时乳猪伪狂犬抗体合格率达到83%,保肓阶段猪的伪狂犬抗体和蓝耳病抗体的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大群抽检40头各类猪的伪狂犬抗体和蓝耳病抗体水平,都在合格范围内。产房乳猪腹泻病基本消失。至此第一个轮回完成。

    随后将其它疫苗抗体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的抗体合格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进行调整的必要。105 d后,该场母猪产仔数平均值为10.5头,产弱仔和死胎不足总产仔数的5%,乳猪成活率为95%。

    2013年5月 ,采集哺乳仔猪、保肓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的血样共计40份,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可疫病的整体免疫水平均高于调整前,且各疫病的抗体水平达到合格的比例较高;同时各疫病抗体水平的变异系数略大,但总体上还是合理的。

    3小结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水平的提高,疫病环境越来越复杂,加上有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只有经常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和免疫程序优化才能有效地防控各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