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

    刘敏 母婷婷 林鑫

    摘 要:随着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的意识观念不断更新,对幼儿教育也更加关注。但是,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角色教育观念刻板化、教育内容缺乏“双性化”人格指导、教育特点不全面、教育方法分析不深入等现实问题。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教育努力;需要引进男性教师;父母的共同参与也是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重点;最后,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形成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 性别角色; 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2-099-002

    一、性别角色教育的必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其观念形成和行为发展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起步较晚,且一直未受到重视,而学前阶段是形成正确“性认知”的关键时期,有了正确的“性认知”才能初步地判断自己的性别及性别之间的差异,保证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性别角色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据新闻报道,幼儿园性侵事件时有发生,因性别角色教育的忽视导致儿童缺乏正确的性别认知,儿童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保护自己,当性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有机整合,就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幼儿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严重,其刻板观念将影响幼儿心理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应给予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引导和陪伴。

    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育中刻板观念盛行

    研究表明,5岁时,幼儿已具备性别刻板印象,在整个儿童期且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幼儿可以独立地将性别与参与穿衣打扮、职业工作、人格特质进行联系。但是,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刻板印象严重。教育中的刻板现象主要表现在:(1)寝室的装饰:女生寝室,以粉色和红色为主,突出温馨恬静之美;男生寝室以蓝色或灰色为主,体现理智和聪慧,如:金刚侠、蜘蛛侠等装饰物。(2)日用品的选择:幼儿园中,男孩和女孩的书包、学习用品及床上用品都呈现出性别差异性。女孩偏向于颜色鲜艳、外观精致的物品;男孩偏向于外观较大、颜色稳重的物品。例如:书包和发饰上的蝴蝶结或图案较多、颜色好看的被子,一般女孩子比较喜欢。(3)读物的内容选择:男孩更喜欢卡通科幻、自然科学类书籍,喜欢探索未知;女孩喜欢童话故事、文学类书籍,喜欢在读书的过程中带着情感去体会书籍的内涵,甚至感动之处会流下泪水。(4)游戏角色的选择:游戏活动中,认为男孩应该更勇敢、强壮和胆大,因此,警察、医生、司机等角色扮演次数多;而女孩细致耐心、善良、温柔,护士、教师、服务员等角色较适合。(5)教师和幼儿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期待:教师和幼儿会根据自我对角色的理解,想象和性别相关的角色,并做出相关的期待,同时不断去模仿这个角色。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刻板现象都比较严重,一时改变也较难。

    (二)教育的“双性化”指导缺乏

    “双性化”人格是最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性别角色人格,同时兼顾两种性别特征上的优点,而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双性化人格的教育指导。例如幼儿在选择玩具时,父母会因为性别差异给孩子不同的玩具;孩子在选择衣服颜色的时候也有所差别,父母强调“男孩以深色中的黑色为主,女孩主要是粉色和红色为主”;父母会因儿童的性别特征限制儿童的兴趣爱好,会让女孩学习琴棋书画,男孩重在锻炼身体;也会让儿童参与不同的游戏活动,尽量选择同性别活动游戏。父母的“双性化”教育指导较缺乏,父亲未让儿童体会到父亲的勇敢自强、独立又体贴、温柔的一面;母亲未做到既让儿童感到母亲的温暖贤惠又理智聪慧的一面。然而,幼儿园也会根据幼儿的性别角色来分配不同的游戏类型,而幼儿选择同性别的玩伴,从而强化了幼儿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表现会做出相应的评价,而评价中往往带有性别差异,认为在游戏中,男孩比女孩的灵活性更强。

    (三)方法分析不够深入

    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研究,大都集中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这三个大的方面,而对策的提出和分析却不够细致深入。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别定向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发展起奠基作用,父母在关键的阶段应该做什么却研究较少。学校教学中,儿童的游戏角色扮演、教师对儿童的角色期望、教材内容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具体应该做什么才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角色观念,相关研究较少。大众传媒,例如手机、电视、电脑、书籍、报纸及杂志等也会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幼儿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手机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研究内容较少。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考虑的范围较广,没有深入到三个大范围中的小方面,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实用性不强。

    三、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

    (一)幼儿园开展性别角色认同教育

    性别角色认同包括:生理性别认同和社会性性别认同,社会性性别认同是幼儿园开展性别认同教育的重点。教师可通过环境营造、游戏角色教育和教学活动渗透等方式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首先,营造教育环境,学校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角色认同发展。学校应做到男女厕所分开,让幼儿明白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也应该是有利于性别差异发展的物质环境,合理地传递出“男性化”“女性化”的不同信息。

    以角色游戏为载体,增强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感,设置双性化的游戏内容,培养儿童的双性化人格特征。例如:下班时,妈妈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换了鞋就走进厨房做晚饭;爸爸在家穿着睡衣做晚饭和洗衣服,这样的角色扮演利于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健康發展。心理学认为,学前期的儿童喜欢模仿家长或老师的言语行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和态度,避免对幼儿男女性别的主观倾向,保证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增加男教师数量,促进性别平衡

    学前儿童正处于学习模仿他人言行举止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学习及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男女教师的不同行为则会有不同的影响。男教师对运动的热爱、思维活跃,女教师的穿衣打扮、做事细心认真、行为谨慎等風格都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当前,幼儿园的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一所幼儿园有1-2名男教师都非常难,幼儿大都模仿女教师的行为举止,更容易让幼儿体会到家一样的温暖;而男教师倾向于力量、坚强与果断,能让孩子们学到勇气、决断、逻辑、担当和幽默感,体验人生的丰富性,促进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增加幼儿园男教师数量,能让男孩感到男女均衡的完整世界,让幼儿对男女性别有个正确的认识。

    (三)父母共同参与,培养“双性化”人格

    幼儿期是儿童性格气质形成的关键期,双性化人格培养重在让儿童适应社会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他人。因此,父母应该共同参与幼儿的早期教育,让儿童发现父母之间性别角色的差异性,深化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研究发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父亲不及母亲的参与度高,若父亲也加入到幼儿的教育中,既严厉要求幼儿,又对其宽仁以待和细心关爱的话,幼儿会变得独立自强、勇敢自信。因此,父母应该共同参与,培养幼儿既具备母亲的细心、爱心,又具备父亲的勇敢和独立。

    (四)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作用

    互联网飞速发展,大张旗鼓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因此,大众传媒要做到以下几点:(1)传播性别角色的信息时,坚持性别平等,切忌刻板印象。(2)坚持“双性化”人格培养原则。(3)注重大众传媒内容的选择。通过大众传媒的影响,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胡寅寅.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2016(35)

    [2]黄鸿,李雪平.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3

    [3]张新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现状及教育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4]伏干,杨小晶.幼儿园男教师的胜任力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