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金庞

    其实,阅读文言文实词比虚词和句式更重要,因为理解实词是解读文言文最重要的前提。然而,在阅读文言文之时怎样提取大脑中的实词积累,结合语境推断实词的意义呢?下面介绍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借助句子意义推断实词意义

    词不离句,实词自然需要依靠句意来理解,尤其是难度大的实词,更需要要根据句子意义来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陈公弼传》“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一句中的“蠲”字,理解难度太大,几乎没有考生认识这个字。为什么要考这个实词,既不在“120个实词”之中,又是冷字生词?意图很明显,考查考生根据语境推断实词意义的能力。

    句不离段,句意理解也要先理解句子所在的段意。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淮南闹饥荒时安抚与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获罪免官。陈公弼被朝廷派来替代王正民之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废除“折役米”制度,一是上奏朝廷申述王没有罪过,朝廷因此下诏又任命王为鄂州知州。“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一句所表现的内容在前一件事——废除“折役米”制度——中。“折役米”制度是谁搞的?转运使搞的。怎么搞的?文章以三个分句叙述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第一分句就是“蠲”所在的句子,是说转运使让管理乡间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而“蠲其役”,第二分句说“共征调十三万石”,第三分句说称之为“折役米”,即折抵徭役的米。可见“蠲其役”是“折抵老百姓徭役”的意思。根据句子意思,这个“蠲”的意思就推出来了,只能解释为“折抵”“抵免”“免除”的意思。

    二、借助字形分析推断实词意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往往能为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我们应该熟悉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月——肉(右边为月)、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如《宋史·李若水传》“冀得一归觐”一句中的“觐”字,我们考生比较陌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可知“觐”与“见”有关,再根据句意可以解释为“拜见”。

    一般人只认为形旁表意,声旁表声,其实不准确,除了形旁,声旁也表意。宋代学者王圣美提出“右文说”,明确指出形声字的声符在表声的同时还表意,王安石也赞成“右文说”。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四中写道:“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就是说,凡从“戋”声的字都有“小”的意义在内,“戋”在表声的同时还表意。据此,我们可以借助所有偏旁推断其字的意义。如2017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汪容甫先生行状》“故所雠书尤审谛”一句中的“雠”(“chóu”)字,也是颇有难度的。可以借助声符“雔”(“chóu”)“匹配”“相当”的意思,再结合加上形旁“讠”(言),不难发现这个“雠”是“校对”的意思。

    三、借助古今异义推断实词意义

    词汇的发展,在实词方面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古今词义的不同推断实词意义,但要先熟练掌握实词古今异义的几种现象:

    1.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但后来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江河”。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就礪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在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再如“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

    4.褒贬变化

    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现在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再如“卑鄙”,古义指地位低,见识浅,“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即是,现在则指人道德品质不好。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而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再如“泼辣”,现在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古时却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水浒传》(第十二回))即此。

    我们可以在熟练掌握上述古今异义的基础上,推断相关实词的意义。比如“责”这个实词,现在的意义一般是“责任”“责备”或“谴责”,但是在文言文之中就不能简单地以今律古,一概解释为“责任”“责备”或“谴责”。2014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的“吾子无以韩责我”一句与2006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董槐传》中的“吾属将责之偿”一句,都有这个“责”字。两次考试都以此为选择题,前者选择项给出的解释“责任”与后者选择项给出的解释“谴责”都是以今律古,以此迷惑考生。考生只要借助“词义转移”的知识结合语境稍稍分析,就不难发现两个“责”的意义都是古义“要求”的意思,而不是今义“责任”“责备”或“谴责”的意思。

    四、借助并列结构推断实词意义

    古人行文往往讲究对称,由对称形成并列结构,或二并列,或三并列,或四并列。处于并列结构的对应位置的实词有两个特点,一是词性相同,二是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并列结构的两个特点推断对应位置中的实词的意义。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对应,均为名词“溃败的敌人”之意;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用”“以”对应,均为动词“被任用”之意;又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只要确定其中一个实词的词性与意义,另一个实词的词性与意义也能推断出来。再说2014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其中“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一句中的“攻”与处于三个并列结构的对应位置的另外两个实词——“肥”“长”——的词性必须相同。意义则要思考一番?首先看“攻”是不是消极性动词“攻击”或“毁坏”(车子)呢?要看“肥”与“长”如何,它们分别是“喂肥”(骏马)与“加长”(鞭子)的意思,都是积极性动词。据此可知,第一个结构的动词单独为消极性动词是不可能的,可以否定“攻击”或“毁坏”(车子)的意思。所以,“攻”只能是积极性动词,即“修理”或“加固”(车子)的意思。

    五、借助成语与课文推断实词意义

    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不少实词其实就是高中生平时学习过的实词,有的是成语中的实词,有的是课文中的实词。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成语与课文中的实词推断文言文中相关实词的意义。就成语而言,可从成语“卖儿鬻女”中“鬻”的意义,推知2017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汪容甫先生行状》的“助书贾鬻书于市”一句中的“鬻”的意义也是“卖”;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2018年苏南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文言文《徐锴传》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就课文而言,可从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推知2011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汪容甫先生行状》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的意义也是“女子出嫁”;可从课文《高祖本纪》的“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一句中的“易”,推知2011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陈公弼传》的“以公少年易之”一句中的“易”的意义也是“轻视”。

    [作者通联:江苏邗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