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小反刍兽疫疫情调查诊断报告

    李忠全 杨秀强 崔玉林等

    摘要:2014年3月,贵州省沿河县甘溪乡任家宅村山羊发生了一种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死亡率高、危害严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剖检变化、鉴别诊断,结合病料送检结果,确诊为山羊小反刍兽疫。该文就该病诊断过程、诊断要点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方案,有效控制了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关键词:山羊;小反刍兽疫;疫情调查;诊断报告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21-02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 des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危害十分严重,为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中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原本流行于非洲国家,2003年以来,中国周边的老挝、印度、尼泊尔、俄罗斯、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已相继大规模暴发过疫情,2007年在中国西藏日土县热帮乡龙门村首次报道了小反刍兽疫疫情。

    2014年3月,贵州省沿河县甘溪乡任家宅村何某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山羊调拨基地购进3~4月龄波杂山羊50只,自进场开始,引进山羊相继发生一种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死亡严重。 笔者根据山羊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初步诊断为山羊小反刍兽疫。现将疫情调查诊断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2014年3月,沿河县甘溪乡任家宅村何某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山羊调拨基地购进3~4月龄波杂山羊50只,自进场开始,引进山羊相继发生一种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死亡严重,接到疫情报告后,笔者组织人员前往现场调查诊断时,引进山羊己全部发病,死亡30只,发病率为100%,死亡率高达60%。期间,畜主和村级兽医先后按应急反应、感冒、肠炎等病进行治疗,虽然缓解了症状,但发病仍在继续,且传播十分迅速。经排查,此次病例已波及同组的3户养羊农户饲养的101只山羊相继发生类似疫病39只,死亡11只。疫点累计发病89只,羊群总发病率58.9%,发病死亡率46.1%。

    2流行病学调查

    沿河县甘溪乡任家宅村任家宅组离县城31 km、离甘溪乡政府8 km、离县级公路7 km,位于通村公路两旁,海拔618 m,水源充足,草地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山地农业区域。此次病例最初发生在新引进的羊群中,病羊表现急性过程,病程多为5~15 d,其发病率达100%,死亡率高达60%。本地山羊以侵害6月龄以内的羔羊为主,其发病数和病死数分别占总数的78.1%和69.5%;在相同年龄阶段的羊群中,以个体小、体质瘦弱的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经询查,该村及周边乡镇历史以来均未发生同类疫病,县境内也未发生同类疫病,由此可见,该疫情系非法引种而引起,属外来入侵疫情。

    3临床症状观察

    畜主口述、当地兽医诊疗记录和现场观察,山羊发病后,体温上升至40~42 ℃,并持续3~5 d。初期感染山羊表现烦燥不安,被毛粗乱,口鼻干燥,食欲减退。随后流浆液性鼻液,逐步转变成脓性黏液,患羊尚存该症状可持续12 d左右。患羊表现呼吸浅快,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开始4 d内,齿龈充血,逐步发展到口腔黏膜及舌黏膜充血,进行性弥漫性溃疡,同时出现大量流涎,最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甚至表现为拉血痢,造成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波杂羊群发病率高达100%。

    4病理剖检

    剖检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特别是齿龈部坏死病灶最明显;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充血、出血斑和脓性黏液,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均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未出现病变,病变部表现呈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呈红色、出血; 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大肠和小肠可见糜烂或出血,尤其在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5诊断要点

    5.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分析该疫情疑似为山羊小反刍兽疫。

    5.2鉴别诊断

    该病临床表现易与牛瘟、口蹄疫、蓝舌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羊传染性脓疱等症状相混淆,应予以鉴别。

    5.2.1牛瘟小反刍兽疫主要感染山羊,牛、猪呈隐性感染,鉴于世界上已根除牛瘟,所以基本可排除牛瘟。

    5.2.2口蹄疫口蹄疫以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小反刍兽疫无水疱症状,故可以排除口蹄疫。

    5.2.3蓝舌病蓝舌病以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乳房和蹄冠等部位发生病变,但不发生水疱。小反刍兽疫无蹄部病变,故可排除蓝舌病。

    5.2.4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浆液性纤维性肺炎和胸膜炎为主要特征,无口腔、肠道黏膜病变和腹泻症状,故可以排除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5.2.5巴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以胸腔积水、肺炎及呼吸道黏膜和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为主,无溃疡性和坏死性口腔炎及舌糜烂,故可以排除巴氏杆菌病。

    5.2.6羊传染性脓疱病羊传染性脓疱病以口唇、眼和鼻孔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和水疱,并迅速变为脓疱,最后形成痂皮或疣状病变即桑椹状病垢,但不出现腹泻症状和高死亡率,故可排除羊传染性脓疱病。

    5.3实验室诊断

    经采集全血样本、血清样本、口腔分泌物拭子各4份,送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转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采用小反刍兽疫荧光定量RT-PCR检测,检测4份口腔分泌物拭子样本均呈阳性。

    5.4诊断结果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剖检变化、鉴别诊断,结合病料送检结果,确诊为山羊小反刍兽疫。

    6疫情处置方案

    (1)启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小反刍兽疫防治应急预案》划定了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和《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分别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相应措施。

    (2)对全县养羊户进行排查,对最近两个月从县境外引进的山羊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做到及时发现疫点,迅速处置疑似动物,坚持 “早、快、严、小”的防控原则,把疫情扑灭在萌芽状态,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规范引种行为。该疫情系农户非法引种发生,属外来入侵疫情,危害及其严重。为此,应当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让牲畜贩运、畜产品加工销售、动物屠宰、动物饲养等业主懂法守法,特别是饲养户在引种时应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减少外来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