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之我见

    夏慧超

    当若干年前英国伦敦等多个城市发生了以年轻人为主要参与者的打砸抢烧街头暴力骚乱事件时,就有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指出:“他们(参加骚乱的年轻人)只讲个性张扬,不讲道德观念;他们深知自己是被保护的,是不能被批评指责的,甚至是不能被教育的。……是英国青少年的‘道德崩溃导致了这场灾难。……从骚乱平息以来,英国开始普遍反思青少年教育,并逐步形成共识,那就是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反观当今国内,作为国家层面已经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当看到一些未成年人因刑事案件成为被告之时,我不由得又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尽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做了很多,但新时代学生德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也还面临着诸多困惑和困境。

    关闭了电脑,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也试图去思考和探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育人则是指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既教书又育人,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基本原则,是教师同一工作的两个方面。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中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美文”。但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美文”往往又蕴涵着许多道理,而这恰恰是学生德育素材的有益和重要的补充。仔细钻研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道德伟人:有在汨罗江畔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在黑暗中疾呼“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斗士鲁迅,更有在橘子洲头高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领袖毛泽东。翻开一篇篇“美文”,我想从《劝学》中学生应该懂得学习要持之以恒,从《我有一个梦想》中学生应该明白追求公共与公正的可贵,从《小狗包弟》中学生应该能体会到真情的难得。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应该说相应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决定了我们对语文教材德育资源的开发度。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更是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直至达到明确“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才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创设情景,生成德育渗透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用语文素材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故事情节中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用其间蕴含的深刻哲理来启迪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

    如《陈情表》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后,在教学结尾可以根据李密委婉地拒绝晋武帝而延伸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若干情境,如:你的朋友递给你一支烟并游说你去尝试,而你对抽烟十分反感,你会怎样拒绝他?或者你的同学向你借作业抄,还说会给你钱,但你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你又会如何回绝等等。让学生既学会像李密那样婉转地拒绝,也明白坚守为人准则的重要。又如《离骚》的教学,在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感染后,把学生带入屈原沉郁悲凉的内心世界。而后通过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刘和珍事迹的描写,通过刘和珍预定革命杂志,担任学生领袖,忧虑母校前途,段府喋血,危难互救这一系列事迹,感受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课外提升,补充德育渗透点

    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还是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组织好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

    写日记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曾经有一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留意学生在日记、周记中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作为学科教师的我们,一句告诫,一声叮嘱,一个举动,同样可能会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语文的学习竞赛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辩论赛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演讲比赛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等等不一而足。只要作为语文学科教师的我们能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创设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体验场景,同样能在“育人”环节发挥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功能。

    四、以身作责,落实德育渗透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样是活生生的教材。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于学生。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严谨治学,严于律己,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善于在教书中育人,自觉地用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奠定科学和智力基础;在育人中促进教书,使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积极性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称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引领下,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文”,更要助学生“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是我们最终希望从学生身上看到的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名语文老师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會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