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精彩生成的路径

    徐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文课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开放式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开发课程资源,开放课程内容

    1.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资源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背景。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燕歌行》一课时遇到了疑问:文中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为什么征战艰苦的时候,士兵会想起汉朝的李将军呢?我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百度去搜索相关资料,结果学生发现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写道:“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可见这位将军平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在残酷的战场上士兵随时都会在厮杀中丢掉性命。来自将军的体恤,对士兵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这样的将军也深得士兵的拥戴。而高适笔下的将军们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士兵们的爱憎之情也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借助网络资源,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对于不同时代、社会、环境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消除时间与空间上的阅读障碍,更加深入地探究文本。

    2.引入生活资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叶圣陶曾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在写作教学中,传统的课堂对于写作技巧的讲授占据较大比重,殊不知,对于学生而言,写作的最大困难不在技巧,而在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与提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样的窘况。在写作教学时,如果能有效开挖“生活”之泉,写作的灵感自会源源不断。笔者自从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周记”写作后,就发现了不少鲜活的“校园素材”:有的学生在过红绿灯时目睹众人“争分夺秒”难抵闯红灯的诱惑时,感慨倾注笔端,写下《等待,直至最后一秒》;有的学生清晨上学眼见环卫工人装车跟在上学的人群后弯腰捡起垃圾,写成《弯下身去,成就最美的风景》一文;还有的学生从自己阅读英语短文总要借助工具书,生怕读不懂文章这一学习过程中感悟到人应当学会摆脱依赖,遂写就《走出依赖》;还有学生关注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奔驰女“撒泼”事件,亦言之有据,用心成文。

    3.整合教材资源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以不同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为主题,结构不同板块,形成不同单元,这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是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选材自由,但若从“文学”的角度考虑,这种教材结构体系不利于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不同文学体裁、不同作家流派的特点和风格。因此,在涉及到重点作家或重要文体时,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在教学《边城》时推荐阅读《沈从文小说选》,在教学《荷塘月色》时,进而推荐《朱自清散文》《史铁生散文》,以便让学生对于现当代散文家的不同风格有所了解;再比如教学《祝福》时推荐《阿Q正传》等等,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打破教材体系,拓宽教材空间,丰厚教材内容,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程更具张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二、尊重學生个性,开放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座位形式科学化。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为“卡包式”座位,形成四人小组,组长为组内1号成员侧身而坐,对面为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4号,旁边是学习能力处于班级中等的2、3号学生。这样的小组结构形式,适用于课堂问题的讨论交流,也有利于不同个性与能力的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2.讨论形式多样化。课堂讨论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卡包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讨论模式。可采取组长组织讨论并记录—组员按序号发言—组长总结汇报的形式,也可采用4号学生先发言,2、3号学生补充发言,组长总结的形式,还可采用自由发言—推选代表发言的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讨论,都打破了传统课堂“老师问—学生答(有时甚至只有固定几个学生答)”的模式,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3.教师讲授精简化。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会难以掌控局面,学生的答案如果有错或超出课堂预设怎么办?学生的语言表达如果不到位怎么办?学生解答问题的角度不准确怎么办?有着上述担心的教师往往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浅尝辄止,学生“意思”一下之后,主要还是等待老师公布权威答案。

    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以新授课《松鼠》的积累字词朗读课文为例,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互通有无,不仅可以掌提书下注释中的“益伏”等生词,还可注意到教者容易忽略的诸如“爪”“权的音形义;分工朗读课文时,小组成员扫除生词障碍的积极性更高,因为他们更关注在同伴面前自己朗读的流畅程度和面向全班展示时小组合作朗读的感染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者对于生字词的讲授完全可以精简化,无需逐字逐词一一讲解,只需帮助学生纠错、归类即可。

    4.学习时间经济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小组讨论会浪费时间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答案是肯定的,其实不然。以文言文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堂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利用文下注释或手头的工具书、参考资料帮助翻译,虽有同有异,但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地汇总并达成共识,并将自己的疑问或彼此不同的观点提出讨论。有些问题,如果小组内不能得到解决,就会提交到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全不必再像从前一样串讲灌输,只需遇“愤”而“启”,闻“悱”而“发”,一篇文言文翻译的时间大大缩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