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长征

    王诚宏

    

    

    

    历史上的那次英勇而悲壮的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70多年了。然而那次长征铸就的以其忠诚革命、献身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崇高思想为主要内涵的伟大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军魂、党魂和国魂之中,时时激励着我们后来的人。可以说,我们是通过长征了解了我们的革命前辈,而世界则是通过我们前辈的长征认识了我们。历史的传承,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长征。

    红军长征是值得人们认真回味、细细咀嚼的。

    一、咀嚼长征,就是咀嚼长征中那道不完的围追堵截

    长征中的围追堵截,是蒋介石与人民为敌、妄图扼杀中国革命的罪恶见证。他先是发动了对我中央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后又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土司、头人的部队,阴谋将长征中的各路红军一举歼灭。

    红军长征,“是被敌人追赶得不得不走”的一次受命于危难之际、转战于生死之间的战略退却。中央红军在沿途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浴血奋战,先后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其中,最为惨烈的当属湘江血战:

    新圩阻击战中,红3军团5师第14、15团伤亡2000多人,师参谋长胡浚、14团团长黄冕昌及两个团的营以下干部大部牺牲。

    界首光华铺阻击战中,红3军团4师10团团长沈述清中弹牺牲,接任他的师参谋长杜中美又随之倒下。

    全州觉上铺阻击战中,红1军团2师5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眼看着敌人端上来的刺刀,毅然夺过警卫员的枪自尽,誓死不当俘虏。

    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战中,红5军团34师6000多人虽予敌人以重创,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被俘,硬是从敌人抬他邀功的担架上用手从腹部伤口处扯断了自己的肠子……。

    九天九夜,红军将士喋血湘江,与4倍与己的敌人拼死搏杀。最后以兵力折损3万的沉重代价突破重围。

    最为惨痛的创伤,导致最为彻底的清醒。在此之后,毛泽东力主放弃中央红军与湘西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说服中央指挥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从而避免落入蒋介石在湘西路上布道20万重兵的血盆虎口。应当说,工农红军长征由被动到主动、由接连失利到踏上坦途,转折点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革命第二次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在遵义会议之后,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与10倍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也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接着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毛泽东以其高超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终于把数十万追兵甩在了身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央红军有极大的可能会是全军覆没。

    二、咀嚼长征,就是咀嚼长征中那数不清的艰难险阻

    长征中的艰难险阻,除了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外,还有那无数道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真可谓是:路难行、食难进、宿难捱……

    在那“鸟飞不过、兽铤亡群”的茫茫天地中,人走举步艰难,马行山陡无路。先头部队只好用刺刀、铁铲在冰雪上挖踏脚孔开道。红军将士手挽着手,在冰雪中爬山、休停。行走稍有不慎,就会滑下雪崖葬身雪窟;困乏时也只能站立而不能坐下,一坐下那可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行进中,尽管每个人都是疲惫不堪,但相互间仍是争先恐后地帮扛枪支、背背包、搀扶病弱的战友,以致让干粮、让坐骑、让担架,上至红军统帅下至普通战士:在冰山雪岭,毛泽东让马给伤病员,自己拄棍前行;周恩来把担架给了受重伤的机要参谋,徒步上山;朱德将坐骑和担架让给别人,与战士一起爬山。就连年近60岁的徐特立老人,虽头发斑白,牙齿脱落,但他一如士兵,很少骑马。我们的队伍就是这样呵,与天斗、与地斗,官兵一致同甘苦。饿了啃干粮,渴了抓把雪,忘记疲劳、寒冷、饥饿,忍受高山缺氧,顶风冒雪爬山。衣服冻成冰筒,眉毛胡子结霜,数百名红军战士被活活冻死或缺氧而死,那日见隆起的一个个雪堆,就是掩埋死难战友的一个个无名坟丘。

    在那“阴霾笼罩、渺无人烟”的沼泽地里,草底下河沟交错,草面上无路可走,泥泞淤水,腐草堆积,一脚不慎就会陷入如胶似漆的烂泥里,许多人挣扎着,但还是被泥沼活活吞没,水面上只是留下了几个小小的气泡……。

    “没过草地路,难知长征苦”。草地行军几乎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但是对于红军将士来说,最大的困扰则是来自饥饿。由于粮食准备不足,有的仅仅筹集到两三天的就匆匆上了路。每个战士身背的一小袋青稞麦或青稞麦粉,一颗颗数着吃,一把把省着吃,就是这样,有的也坚持不到头。彭德怀见不少战士饿昏病倒,便下命令将自己骑的黑骡子及军团的5头牲口一起杀掉以救急;贺龙也让人把随他转战多年的枣红马拉去杀了,将马肉分给部队的战士们。在草地,断粮找野菜,野菜挖完宰杀坐骑和其他牲畜,再后来就是火烧水煮皮带、枪带、皮鞋、马鞍、老鼠等,甚至连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青稞粒也一一捡出洗净,一切可以填嘴的东西都拿来充饥。有的还因误食了毒菜、毒草,误饮了带有大量氰气的泉水,中毒而无声无息身亡。谁都知道,长征中最苦的还是那些二过、三过草地的红军将士,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想办法生存下来,走出草地,走出那死亡之谷,但是仍有上万的人没有能活着走出来……。

    三、咀嚼长征,就是咀嚼长征中那阅不尽的红色壮烈

    长征中的壮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有关红色的巨大付出,红色的政权、红色的军队、红色的国家。为了红色,红军将士血染江流,战死沙场。那迂回曲折的行程,那险象环生的战斗,那峡谷激流的穿越,那雪山草地的跋涉,那物资匮乏的克服,那生命禁区的勇闯,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无不让人们铭刻在心、难以忘怀。

    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千年流淌。它作为历史的见证,向人们诉说着: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4万将士在此渡河不成,惨死在清军刀下;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硬是在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粉碎了蒋介石让工农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尽管红军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是这一英雄壮举深深震撼了敌人。

    泸定桥上那100米长的13根悬空的铁索,大渡河边那1只小小的渡船,工农红军用英勇和顽强谱写了一支生命的红色赞歌。

    在安顺渡口,红1团熊尚林等17勇士驾驭着一只从敌人手中夺回的小船,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惊涛骇浪中翻滚,直取对岸,在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泸定桥上,红4团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攀援着悬空铁索,顶着枪弹,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一个战士中弹掉入波涛翻滚的河中,接着又一个,又是一个,前仆后继,直至冲到对岸……

    在长征(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至1936年10月红一、二、四军三个方面军会师西北结束)的两年中,10多万红军将士的鲜血洒遍漫漫征途,其忠骨掩埋在万水千山。据统计,在长征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有430人左右,其中师职以上干部有80多。其中,洪超(红3军团4师师长)在1934年10月的新田、固陂一线突围中丧生;邓萍(红3军团参谋长)在1935年2月的遵义战斗中捐躯;吴焕先(红25军政委)在1935年8月王母宫塬上的恶战中遇难;黄甦(红1军团1师政委)在1935年11月陕北直罗镇战斗中牺牲;刘志丹(红28军军长)在1936年4月东征围攻三交镇时献身;罗南辉(红5军副军长)在1936年10月甘肃定西华家岭战斗中阵亡……

    血洒长征路,英雄唤不归。我去过中国的将军县——兴国,也到过红色的故都——瑞金,这两个县为中国革命是作出了大的贡献的。当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12个主力师中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少共国际师”、“模范师”、“警卫师”均为兴国子弟。在长征中,兴国籍牺牲的官兵有12038人、瑞金籍捐躯的将士有10842人,几乎长征每一华里的路途,就有一名兴国籍的或瑞金籍的红军战士倒下……。

    四、咀嚼长征,就是咀嚼长征中那唱不厌的苦涩风流

    长征中的风流,带有苦涩。说其是苦涩的风流,就是敢于和残酷的命运搏斗。“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一句质朴无华的民谣,道出了多少红军将士艰难远征的深刻涵义。

    “天空鸟飞绝,群山兽迹灭,红军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这些出自当年红军将士口中的豪迈诗句,听起来是那样的激人奋进、永不言败;唱起来又是那样的震撼心灵、精神升华。

    雪山顶上的那一杆杆红旗,草地丛中的那一堆堆篝火,行进队里的那一声声悲壮的旋律,宿营隙间的那一首首战地的歌谣……。任那火焰燃烧,任那音符流淌,自创自吟,自娱自乐,它不仅是红军将士高山、草地行军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了身处困境的红军将士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革命情怀和精神风貌。

    应当说,无数先烈并不认识今天的我们,却为我们的今天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当年红军将士的最高觉悟。

    1935年4月,产后身体虚弱的贺子珍在一次敌机轮番轰炸和扫射中,冒着硝烟冲过一条小沟,用躯体扑在了一个伤员的身上,一枚炸弹爆炸使她遍体鳞伤,17块弹片从此陪伴了她的一生。

    1935年8月,年仅24岁的红4军10师师长王友钧在包座战斗中,为了掩护部队的攻击,将机枪架在了警卫员的肩膀上,向疯狂的敌人猛烈射击,直至战斗到了最后一息。

    过草地时,红3军某连炊事班的9名炊事员,一个接连一个地倒了下去,给全连指战员烧水御寒用的那口铜锅最后挑在了司务长的肩上,因为炊事班的同志全都牺牲了……

    类似这样舍死忘生的事例真是很多很多。40多年前,我读过当年红军伤病员写的一篇回忆——《金色的鱼钩》。说的是一个炊事老班长在长征时带着几个伤病员过草地的故事。断粮以后找野菜,野菜没有去钓鱼。老炊事班长将缝衣针烧弯做成鱼钩,一到宿营地就去钓鱼,钓回来就做给伤病员吃。最后这些伤病员走出了草地,而这位老炊事班长则长眠在这里。至今,那个老炊事班长抿嘴乐着看伤病员们喝鱼汤的鲜活影象,还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五、咀嚼长征,就是咀嚼长征中那写不够的鱼水深情

    长征中的鱼水深情,源缘于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红军与各族人民,肝胆相照、平等相待。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就有了生命的靠山,革命就有了力量的源泉。

    在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被传为世代佳话。这一举动,不但使红军顺利通过这里从来没有汉人队伍走过的地域,而且从此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

    红军战士谢益先刚进入草地,就把自己仅有的一袋干粮留给碰到的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及两个饥饿的孩子。在以后一到饭时,他就避开人群去找野菜或凉水充饥,最后终于支持不住而倒下。

    一个红军女战士在一次宿营中到一户女村民家借宿,晚上与其同盖一床被子,第二天她临走的时候把这床被子一剪两半,一半留给了女村民,也留下了“共产党和红军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的红色经典。

    崇高的信仰,来自坚定的信念。一个受伤的红军战士爬到一老乡的门口,将一面红旗委托其保管,并嘱其:“你看看我的脸是红军的脸”,日后“你看到我这个脸才交这面红旗,不是这张脸,谁都不能交。”两天后这个战士追赶部队去了,一走就是50年,再也没有回来。保管红旗的老乡信守着当年的承诺,7年后他死了将红旗交给了儿子,过了12年儿子死了又将红旗交给了孙子。孙子说,这面红旗“爷爷讲红军要亲自来拿”,直到解放多少年后才将这面红旗上交到地方博物馆。

    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的可爱忠诚;我们的人民,就是这样的忠厚淳朴。

    想当年,红军大部队离开苏区开拔长征时,老区的群众是何等的依依不舍,真情难忘呵!一位老大爷拉着一位红军战士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了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

    如今,革命早已在全国胜利,当年用过的红旗、穿过的“红军鞋”也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进入了革命博物馆。但是我们每当看到它时,心中总是涌起无限的感念: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正是以其崇高的革命信仰、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畏的革命精神、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靠的就是脚下的这把“量天尺”,从中央苏区、从川陕苏区、从湘鄂川黔苏区开始,一步一步地丈量中国广袤的土地,一步一步地丈量着中国革命胜利的前程……

    咀嚼长征,感怀长征,领悟长征,难忘长征。

    长征,是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意志和胆量、血水和汗水、勇敢和智慧、忘我和牺牲,刻写的一部传奇的历史,铸就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困难之多、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沿途遍播的种子收获丰盈,其一往无前、挑战极限的革命情怀,早已突破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受到世人的景仰和钦佩。

    70多年过去了,斗转星移。然而,彪炳青史的长征及长征精神,依然光耀并启迪后人,为我们今天的长征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深刻地了解过去,全面地把握现在,正确地创造未来,那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面前,还有什么渡不过的金沙江、夺不了的泸定桥、突不破的腊子口和跨不过的雪山草地吗?!□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