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出发点

    张竑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着力批判了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汇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

    1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第一次全文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五卷。该著作的副标题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体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写作这部著作的主要意图。其中,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是当时德国哲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希望通过撰写这部著作来对这三位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批判;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是指当时流行于德国思想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是一种代表着德国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思潮,当时这种思潮的泛滥大大影响了工人阶级对革命的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错误思潮也进行了批判,并且对它的批判在之后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也有体现。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希望专门撰写一本书来清算一下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这本《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撰写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批判当时德国流行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系统论证和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主要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先后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实出发点、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结构理论、价值目标及未来社会构想。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实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实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他们在考察历史时,不是从抽象的思辨出发或者从任意的前提出发,而是运用经验的方法,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现实的个人”指的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一切人类历史活动的起点,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决定他们本质的东西,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统治阶级的统治,不仅表现在社会物质领域和政治领域中,而且也必然表现在思想领域中。一定的意识形态虽然是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但是统治阶级往往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述成唯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和表现。每一历史时期都需要也必然会产生与该时期的特定的物质生活过程相适应的特殊的意識形态,用以反映和借以解决该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任何意识形态及其社会作用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六个方面对社会结构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描述: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二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始终与一定的合作方式和社会阶段相联系,他们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从诸多社会现象中划分出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三是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分工和所有制是同义语,分工是就活动而言,所有制是就活动的结果而言,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分工决定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阶级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四是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五是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个体与阶级、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区别了真正的共同体与“虚幻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与以往的剥削阶级社会;六是提出“世界历史”思想,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最早的全球化理论。他们认为,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赖以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导致共产主义的实现。

    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价值目标及未来社会构想。共产主义是被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未来社会构想和实践结果而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四个方面:一是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自由个体联合的真正的共同体;二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主观人为设定的、现实必须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社会理想和目标,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三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个体与共同体、利己与利他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四是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需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3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全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全球化运动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武器。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所在——从物质生产出发。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观察和认识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把实践提升为一种真正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思维。实践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从实践活动、从主体的方面去认识、思考客观对象,把实践纳入到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理解之中。不能从主观上不顾生产力已有的水平、不顾物质生产的客观规律,盲目地定目标、追求跨越历史发展水平的虚幻指标;而应该站在已有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核心——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与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就活动的主体而言,一个是就主体的活动而言。这样的“现实的个人”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主体,又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两者均统一于“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3.共产主义——一种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今天我们研究和认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也应该采取这种科学态度和立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摈弃对“社会主义一般”的抽象议论,并注意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理论社会主义与当代实践中的现实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共产主义的建立归根到底取决于其物质前提的创造,即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现如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无疑是我们始终面临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课题。

    4.“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类历史是从地域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世界历史”理论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世界历史形成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它的形成不仅使地域性的生产力成为一种国际化的生产力,使其得到保存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为共产主义以及个人的解放创造前提。“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今天的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