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乐的碰撞,“生”与智的攀谈

    叶晶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一、背景分析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改更是为当今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要求“以生为本”创新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浅显角度而言,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成绩,从深远角度而言,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更对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有着正面的影响,因此,学好语文也关乎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鉴于此,教师要重视起语文教学,而小学生无论是认知水平亦或是基础认知方面都相对较为薄弱,但可塑性却是极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悉心灌溉。再加上小学生天性使然,对于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强化语文素养。本文特就《落花生》这一课为例,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希望与各位同僚进行切磋,也希望各位同僚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二、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找到“父亲”与“我”之间的对话,理解这些对话的含义,并将个人想法进行分享。

    2.通过阅读全文,学会从中摘选重点内容及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3.通过理解文章,懂得其中的道理,明白“真才实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知道何为“有用的人”

    三、案例描述

    (一)话题导入,引起注意

    在课堂伊始,教师将文章的主旨转化为一个问题,借助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展开接下来的话题,一话题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过《落花生》这篇文章了,大家都见过落花生的过程吗?你们知道花生的好处有哪些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篇文章的作者给自己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笔名“落华生”,你们知道其中的含义吗?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起来,课堂氛围异常热烈,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走进文章,整体感知

    教师:“请大家认真的阅读文章,然后将大屏幕中空缺的部分填充完整,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人物是谁?对这个人的描写都有哪些方面?……”

    学生:这篇文章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其中重点描写的是“父亲”,对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详细的描写……”

    教师:“那么其他几位人物都有谁?”

    学生:“哥哥、姐姐和我”

    教师:“请大家进行分角色朗读,五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试着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加入情感和神态等细节处理,谁愿意来朗读呢?”

    学生们积极响应并生情并茂的朗读。

    教师:“文章中的父亲和我们在谈论什么?”

    学生:“花生”

    教师:“我们三姐妹在描述花生时,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的?试着用一句话去概括。”

    学生:“从价格、实用性和味道方面描述,总的来说很有实用价值。”

    教师:“父亲是从什么角度描述花生的好处?哪些话可以看出?这些优势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中一遍遍阅读,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同时在一步步深入的分析中,对一些内在含义有了整体的把控。

    (三)深入浅出,深化理解

    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用严谨、精细的问题链去提示学生,让学生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渐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对课本主旨的理解,实现与作者的深入对话,再加上有意识的引导,为学生传授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父亲在描述花生的时候,也提到了其他三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父亲认为花生最为可贵,这里的可贵之哪些方面?其中的隐喻是什么?在文章中画出花生与其他四件事物的不同之处……”

    学生:“除了花生还有桃子、苹果和石榴,花生的可贵之处是实用性强,可用性广,且极易生长,生命力强等,隐喻是低调、有内涵并且积极向上……”

    教师:“大家都见过花生,它是长在哪里的?”

    学生:“长在土里。”

    教师:“是啊,我们见过花生的都知道,花生是将果实深埋于地下,而外面露出的枝叶和根茎却平平无奇,但花生浑身上下都是宝藏,即是药材也是美食,与它相似的植物大家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土豆、胡萝卜……”

    教师:“没错,这些植物也是看似不起眼,却将果实深埋,除了低调大家还联想到了什么品格?”

    学生:“沉稳、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教师:“刚才说道花生,我们从地面上看不到它深藏的果实,只有深挖之后才能收获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果实,大家是否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1:“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努力奋斗得来。”

    学生2:“平凡才是伟大。”

    ……

    (四)重温细酌,升华认知

    教师让学生们再次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试着回忆刚才的对话,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温习,加深印象,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记忆和背诵,随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笔者要给自己起笔名——落华生?”

    学生1:“化生可以理解为花生的谐音,意思是希望具有和花生一样的品格,做一个低调、积极向上并且对社会、他人有用的人。”

    学生2:“华可以理解为中华和中国,作者希望自己生为华夏儿女,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也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

    (五)作业设置,课外延伸

    教师让学生写一篇“学后感”,认真分析课文,说一说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并与父母坐在一起,讲一讲花生的话题,顺便做一份有关“花生”的手抄报。

    四、案例反思

    整堂课学生们的配合度很高,从一开始的话题引入到后来的追问策略,学生们的兴致颇高,思维也在高速运转,课堂参与度极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和谐、愉悦,并且从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私下交流询问中,学生们的滿意度也很高,学习质量也较为满意,由此可见思维的引导远比机械的灌输更为高效,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不断的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