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中单篇课文的“教”与“学”

    于保东

    摘? ?要

    大单元教学中的单篇课文教学,承载着完成单元教学指向任务及深化理解单元大概念的重任,是单元教学系统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子系统实践单位,而不是一个独立于大单元教学之外的、孤立的教学文本。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单元教学任务、教学评价必须依靠单元中每篇课文承载的分解任务的完成才能达成。因此,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应该从大单元、大任务、大进阶的视域来确定,并使其教学价值与单元教学目标形成互相映照,发挥其最大教学价值。

    關键词

    统编教材? 大单元教学? 单篇文本? ?教学价值

    统编教材单元编排的体系是“双线组元”和阅读的“三位一体”。统编教材要求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极建构。理念是行为转变的前提,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实施基于单元编排体系的“大单元教学”,如何依据单元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这是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单元教学需要“大概念”“大任务”“大进阶”三位一体为导向的设计,应该形成完整的“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系统。语文教师要具备单元教学的整合意识,按照“目标—评价—教学”的程序进行逆向设计,运用整合思维确立单元教学的大概念和大学习任务,并在此统领下设置学习任务群,设计教学活动,用单元大概念、任务群、语文活动建构单元学习的筋骨脉络。

    一、基于单元系统确定单篇课文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系统中,单篇课文教学承载着完成单元教学指向任务及深化理解单元大概念的重任,是单元教学系统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子系统实践单位,而不是一个独立于大单元教学之外的、孤立的教学文本。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单元教学任务、教学评价必须依靠单元中每篇课文承载的分解任务的完成才能达成。因此,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应该从大单元、大任务、大进阶的视域来确定,并使其教学价值与单元教学目标形成互相映照,发挥其最大教学价值。

    1.依据单元大概念和教学目标解读文本

    统编教材《语文》七下第一单元教学提示中第一部分明确了本单元的人文主线:感受这些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非凡气质,唤醒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教学主线是:“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形象在人物类文章中多用反衬式对比和比较式对比的方法,通过认真解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再审视《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要求,提取“反衬式对比与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作为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这一核心的语文知识概念在本单元的每篇课文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是本单元教与学的核心轴。“反衬式对比与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核心大概念能很好地统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并在其支配下很好地落实单元教学任务,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明晰了单元学科的大概念是“反衬式对比与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设计了单元的大任务,确定了大进阶要求,如何将单元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单篇课文的教学中,使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与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相呼应,这是在进行单篇课文教学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为此,还得首先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找寻依据,语文教学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思维的深刻性是深度教学的要求,要达到深度教学就要触及知识本质、结构,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质疑、创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深度教学更强调注重知识的逻辑性,注重语文学科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大概念”“大任务”“大进阶”三位一体的单元教学要让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窄变宽,设计有深度的驱动型问题和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思维变得更深刻、更具批判性、建设性,使学生自主依据语文知识网建构的思维更具综合性,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建构。

    2.确定单元教学大概念在单篇课文中的呈现

    经过梳理整合,统编《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确定的大概念是“反衬式对比与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大概念”“大任务”“大进阶”的分解点如何在一篇具体的课文中落实,还需要教师进行科学、认真地界定,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可操作、可评价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将静态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孙权劝学》继承了先秦传记类文学记事简练的特点,仅用119个字就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一个完整但却意蕴丰富的故事,是一篇典型的通过人物言语表现人物及通过言语形式的变化展示言语意蕴的范文。人物的言语、心理、行为都有前后变化对比,对待人物的态度也有前后的对比,如孙权劝吕蒙前后的语言内容、语气对比,吕蒙前后对学习态度及行为的对比,鲁肃对待吕蒙的语言、态度的对比,等等,都在这篇课文中有很好地体现。基于此,《孙权劝学》就承载着“字斟句酌人物简约而不简单的言语,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学会运用‘反衬式对比和比较式对比思维理解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非凡的气质”的任务。

    二、基于单元整体设计单篇课文教学方案

    基于对单元教学“大概念、大任务、大进阶”的理解和审视,及对文本的适切解读和对学情的基本判定,确定单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制定翔实的活动方案,界定评价的标准与依据,依据教参给出的教学建议规划本篇的教学课时。

    1.确定目标

    依据大单元教学的要求,确定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本篇教学的核心和关键,要合理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前提,《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为:运用比较式对比思维,字斟句酌人物对话的形式及丰富含义。运用比较式思维方式,学会分析多重比较式刻画人物非凡气质,并理解其重要作用。

    2.设计任务

    确定好教学目标后,就要设置驱动型任务,用驱动型任务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依据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情,既要夯实文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深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将《孙权劝学》的学习任务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顺序分解到2个课时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任务一: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和句式,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的含义。运用比较式对比思维,字斟句酌人物对话的形式及丰富含义。

    学习任务二:运用比较式对比思维,用填写直观表格的形式,深入理解并迁移运用比较式思维,学会分析多重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并理解其重要作用。

    3.组织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课堂中教师组织活动是课堂有效的呈现形式,教师要站在指导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去组织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积极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基于此,按照《孙权劝学》2课时的分配要求,第一课时的活动形式主要是以读代讲,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重在读、背积累文言字、词、句,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的含义,进而做到理解文本的大意。第二课时活动形式为思辨式讨论,运用比较式对比思维,用填写直观表格的形式,深入理解并迁移运用比较式思维,学会分析多重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并理解其重要作用,完成本篇课文的深度学习。

    4.开展评价

    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显性知识掌握和隐性的思辨式思维能力形成作为本篇学习结果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三、基于单元教学理念落实单篇课堂教学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应重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重在落实教学目标,达成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必须指向学生的“真学习、会学习”,也即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可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教学目标,达成语文核心素养。

    1.学生文本语言的理解

    活动一?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基本含义。

    活动二? 学生自主提问,养成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理解课文大意。用课文的原话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活动三? 学生模拟情境进行对话,把握人物对话的妙处,体会特殊句式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依据情境对话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积累古代称谓语、语气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按照一般性理解,《孙权劝学》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就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本课承载的教学任务。但是在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完成以上任务还远远没有触及到这个单元核心的大概念“反衬式对比与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形态是与本单元的大概念“反衬式对比与比较式对比刻画人物非凡气质”脱节的,这样的教学仍然是脱离本单元“三大”要求的,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仍然没有在本单元大概念的统帅下得到很好的挖掘,当然借助文本、围绕大概念对学生的进行高阶思维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单篇课文教学还远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单元教学。

    2.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活动一? 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原文,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式对比思维,从语气、方式、听话者外在反应、内在心理活动、目的是否达成进行比较分析。

    问题探究:同样的目的,同一个言说者,同一个言说对象,言说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认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这是一项思维量极大的思维训练操,学生的学習指向了文本的深处,指向了人物的言语形式,指向了人物言语的深刻内涵,是一种积极的、思辨性、创造性的深度学习,是基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有效学习。

    活动二 将刚学到的比较式对比思维运用到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中,再次从语气、方式、听话者外在反应、内在心理活动、目的是否达成方面进行对比,稳固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思维模型。

    活动中的问题探究,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并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全班讨论交流。

    本项活动目的是及时对学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习得概念进行固化,及时迁移可以让学生思维得到及时有效的训练,更易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巩固与提高。当然,要深刻理解这部分的内容,还要依据具体的学情与课堂学习的需要,借助相关的资料,厘清鲁肃与吕蒙两个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包括行政关系等,因此,可以适时借助教参和其他文言史料提供的资料进行拓展,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材料支撑。

    3.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然学生学习成效如何,须运用一定的检测方式。《孙权劝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用相关的配套资料或者教师自行命制的资料进行可视性检测,检测学生对文言字、词、句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文中语气词和称谓含义的理解,通过检测学生的翻译及改写、扩写等,评价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这种检测可以及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形成评价,对学生学习作出及时调控。

    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任务,可以进行操作性、过程性评价,一是借助两个活动内容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二是教师在教与学的推进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跟进式评价,通过评价推进课堂深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才是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既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文言知识积累,又得到了积极的思维训练,完成了大单元教学系统中单篇课文“教”与“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