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Vlog的叙事特征及发展空间

    刘敏

    

    【摘? ? 要】主流媒体为了适应新兴舆论场,扩大舆论影响力,主动转变叙事方式利用个性化特征明显的Vlog报道社会议题。以2020年两会报道为例可以发现,主流媒体Vlog报道呈现其叙事特征:叙事主体以专业记者为主、叙事情境利用个性化视角传达公共性议题、叙事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主串联前台与后台,三个特征促成了主流媒体Vlog相较于大众化Vlog在内容、语态等方面的优势。主流媒体未来可以从培养全媒型人才、创新交互性叙事、平衡前台与后台三方面寻求Vlog叙事的新空间,并借力发展为具备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关键词】主流媒体Vlog;叙事特征;两会Vlog

    当下,应用短视频进行新闻叙事逐步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重点,Vlog被视为下一个风口。Vlog是视频博客的简称,有学者将2018年称为Vlog元年。视频中的Vlogger主要将镜头对准自己及周边,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分享生活。目前的Vlog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流媒体Vlog,另一类是分享个人日常生活内容的大众化Vlog。

    微博作为年轻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也成为了主流媒体发布Vlog的主要阵地。2020年两会期间,多家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制作发布了#两会Vlog#,截至2020年8月14日,#两会Vlog#话题阅读量达4.4亿,讨论量9.8万。话题内的热门内容均是@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这类主流媒体账号所发布。

    依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2019年我国Vlog用户规模达2.49亿。[1]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2] 根据上述数据,2019年我国Vlog用户占短视频用户规模的32.2%。Vlog逐步拓展的受众市场,是主流媒体运用Vlog进行新聞叙事的原因之一。其次,先进的移动通讯技术优化了视频内容的传播速度和用户体验,营造了良好的Vlog传播环境。此外,随着传播生态的变化,新闻叙事作品的开放性日益凸显,受众渴望声临其境地“参与”到新闻中去,而Vlog是“场景化”叙事的极佳选择。

    一、主流媒体Vlog的叙事特征

    (一)叙事主体:专业记者为主

    Vlog中的叙事主体即Vlogger 。Vlogger将镜头对准自己及周边,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分享内容。为了直观呈现主流媒体Vlog叙事主体的特征,本文统计了截至2020年8月14日,微博平台2020年两会期间#两会Vlog#话题热度最高的四家主流媒体:@央视新闻、@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网官方账号平台发布的全部Vlog叙事主体类型数量(表1),以及四家媒体两会Vlog叙事主体的总体分布情况(图1)。

    可以发现,与大众化Vlog对叙事主体的高包容性不同,2020年主流媒体两会Vlog的报道中,记者作为叙事主体占比高达60%,是Vlog叙事领域最重要最关键的叙事主体。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保证报道内容的高质量,准确传达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信息,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是其应尽之责。值得关注的是,随着Vlog叙事主题的变化,主流媒体Vlog 的叙事主体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在新冠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Vlog报道中,普通民众作为叙事主体的比重较大。

    (二)叙事情境:个性化视角传达公共性议题

    何纯认为:“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指的就是叙事角度,是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不同关系构成,相当于关于叙事视角的分析。”[3]这里所说的叙事情境,主要是指受众在接受Vlog内容时的一种感受。在同一个主流媒体Vlog叙事中,可以看到个性化叙事视角与公共性叙事相结合,生活化语言与规范化语言的交融,手持镜头与专业镜头交叉出现等情境。受众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主流媒体Vlog传达的公共性议题内容。

    Vlog的叙事视角以固定人物限知视角为主,这类叙事视角的内容可以传达出极强的现场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如#两会Vlog#中的《人民日报小编AR第一视角看两会》《广西人大代表Vlog记录两会一天》等,从Vlog标题就可以明显看出是第一人称的固定视角叙事。但是,在Vlog的内容部分又分别聚焦主流媒体报道技术的提升、人大代表准备提出的议案陈述以及两会中诸多不同的介绍。主流媒体将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视角与两会密切相关的各方面重要内容相结合,向受众传达公共性议题。

    语言使用方面,主流媒体Vlog中包含诸多生活化语言,比如#小彭Vlog#中出现的“哇!还有一个大鸡腿”,但更多时候是记者规范化的语言总结拍摄Vlog的初衷;在Vlog素材处理方面,构图简单且有些摇晃的手持拍摄镜头与专业摄像机拍摄的高质量镜头、后期制作的动画和专业的播音员配音穿插在叙事中;利用剪辑技术省略叙事主体生活化内容,增加公共性议题。比如在#两会Vlog#《人大代表草原萌婶的行李箱里有啥》中,人大代表赵会杰展示的都是家乡的桔梗、鹅蛋等农产品。总之,主流媒体Vlog利用喜闻乐见与个性化方式营造了受众乐意接受的叙事情境,传达公共性议题。

    (三)叙事结构:时间顺序为主串联前台后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小英指出:“叙事结构主要是指文本内部的叙述安排方式,为文章结构。”[4]在视频叙事中则是指视频中画面内容的组接方式。因此,主流媒体Vlog的叙事结构是由前台与后台两个部分组接而成。前台与后台概念源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戈夫曼认为:所谓前台,便是“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所谓后台, 便与之相反,是“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动”。 [5]据此,主流媒体的报道中,那些严谨的、标准的、端庄的采访、播报与主持是前台,而记者幕后的准备、现场采访以及后期编辑制作的日常则是后台。

    综观主流媒体2020年两会期间的Vlog报道,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线性叙事,通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将记者后台的生活、采访的准备与前台的官方发声和权威信息解读结合起来,传达主流媒体Vlog的叙事理念。

    二、主流媒体Vlog的叙事优势

    (一)叙事内容:专业性强化内容的优质性

    叙事内容是构成Vlog的主体部分,随着Vlog叙事的普及化,每个人都可能成为Vlog的制作者。但同时,Vlog的制作门槛低,平台对内容把关机制薄弱,也容易造成Vlog内容的同质化、泛娱乐化以及低俗化现象。

    相比于大众化Vlog叙事,主流媒体凭借其理念与经验,强化了Vlog叙事内容的优质性。第一,记者内容创作的专业素养强。主流媒体Vlog的制作是以媒体记者为出发点,他们接受过专业训练,参与过诸多重大新闻报道,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主流媒体Vlog内容质量把控的第一道关卡。第二,把关人的专业性。主流媒体拥有成熟规范的内容策划、审核以及发布机制,能有效把控Vlog内容发布的流程,成为把控Vlog内容质量的第二道关卡。第三,主流媒体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主流媒体Vlog叙事内容高质量的有力保证。

    (二)叙事语态:亲民语态拉近传受者距离

    以往受众对于主流媒体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 Vlog报道的出现与利用转变了受众对主流媒体叙事语态的固有印象。

    在视听元素方面,“自拍式”的镜头成为报道的主体镜头;叙事主体的画面造型不再只是清一色的工作套装与固定的妆容发型,镜头中开始出现简单的T恤、生活妆容;剪辑不再只有标准的播音腔与严谨的画面,还有机器人式的“Two Hours”音效、变速的画面以及颇具网感的片头、转场。这些受众喜闻乐见的视听元素的加入,能让受众感受到主流媒体的亲民语态,拉近传受者间的距离。

    (三)叙事“出圈”:后台内容助力主流媒体突破既有受众圈层

    这里的“出圈”意指媒体生产的内容辐射的受众圈层突破某一个较为固定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具体指主流媒体由于使用Vlog这一新的叙事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阅读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

    詹绪武指出:“长期以来,主流媒体承担着党和国家的宣传重任,站位高,立意远,声音权威,但‘庙堂之高的话语难以深入到各个圈层特别是年轻群体。” [6]而Vlog叙事内容的个性化、故事化、后台化,十分契合年轻受众群体的接受習惯,吸引传统媒体受众圈层以外的人群关注,产生“出圈” 的叙事效果。

    在2020年#两会Vlog#中,@央视新闻发布的《探访两会代表所在驻地 一起看!》,在记者的带领下呈现了两会代表的住所、后勤物资、就餐地点等受众渴望获知的内容,吸引了更多不同圈层的受众群体。

    三、主流媒体Vlog叙事的发展空间

    首先,主流媒体Vlog叙事主体以记者为主,但部分记者对体现新兴的Vlog报道内容特色与短视频新闻报道的把控能力较弱,对新媒体特点的掌握有待加强。比如@中国新闻网发布的《#两会Vlog#小新带你看看#两会驻地记者的工作日常》,有网友评论:你这是短视频,并不是Vlog……应该是第一人称,而非是“记者”,应该是日常化语态,而非播音腔。其次,主流媒体Vlog的受众黏性弱。以四家主流媒体2020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播放量前10的Vlog为例,截至2020年8月14日,10条Vlog播放量均是百万以上,但转评数破千的只有4条,可见主流媒体内容的交互性弱。第三,对后台内容的报道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但是如何平衡好后台与前台内容的关系,也是主流媒体Vlog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一)吸纳多元叙事主体,培养全媒型人才

    主流媒体Vlog两会报道中,专业记者作为叙事主体的Vlog数量占绝对优势,缺乏多元性满足更广泛受众人群的内容。为此,一方面,主流媒体可以吸纳部分人群担任部分Vlog的叙事主体,满足多圈层受众的需求。主流媒体也可以开放平台权限,营造多元叙事环境,比如在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账号设置相关话题,在央视频这类传统媒体视频平台上开设UGC通道,形成不同主体创作内容的多元共生,满足不同受众人群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主流媒体需要培养“全媒型、专业型”人才。主流媒体发展Vlog报道,就要培养记者的多元新闻传播理念,让记者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凸显主流媒体Vlog报道的特色。

    (二)创新交互性叙事方式,强化叙事效果

    王佳航认为:“交互性叙事指用户参与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叙述者、受众与事件当事人会形成身份互换。”[7]传统媒体的新闻叙事系统是封闭的,叙事内容逻辑的结束就意味着此条新闻叙事结束。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系统是开放的,强调内容的未完成性和交互性,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这需要主流媒体Vlog创新交互性叙事方式,发掘多样叙事主题,吸引受众参与Vlog报道过程,主动转发或评论相关内容,甚至创作相关话题的Vlog表达自己观点,避免Vlog“发布即结束”。在报道主题方面,Vlog报道应常态化,强化受众养成参与习惯。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监测用户需求倾向,个性化推送新闻事件的场景,提升用户观看主流媒体Vlog的黏性,强化Vlog叙事效果。

    (三)平衡前台与后台,准确传达主流媒体叙事理念

    主流媒体Vlog展示的后台内容,增强了媒体的亲和力和趣味性,但媒体的首要职责是向受众传达新近变动的信息,消除不确定性,而这主要是依托前台内容实现的。所以,主流媒体Vlog需要平衡好前台与后台,准确传达媒体理念。在内容定位上,明确后台内容是为了“软化”前台内容,避免出现后台内容反噬前台内容的现象。同时,Vlog个性化的特征和体裁要求其必须包含一定的后台内容。 在主流媒体形象定位上,要明确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保证后台内容的适度合宜,前台内容的权威有效,平衡二者的“度”,避免出现泛娱乐化和庸俗化现象。

    结语

    2020年主流媒体两会Vlog报道,主动借助新媒体,创新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有效实现“出圈”传播。但与此同时,处于起步阶段的主流媒体Vlog更应该守正创新,强化互联网思维,坚守内容本位,致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注释:

    [1]艾媒网.艾媒报告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0/64757.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

    [3]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190.

    [4]董小英.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5.

    [5]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9、97.

    [6]詹绪武,李珂.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3):98-102.

    [7]王佳航.叙事变迁:技术驱动下的新闻表达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06):9-12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