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所生历钟瑞气 华胄出后定有达人”

    李 丽

    毛氏宗祠敦本堂的两柱上,极为古朴的白底黑字隶书联曰:“太极所生历钟瑞气,华胄出后定有达人”。此联意思是:天地万物聚集生成了吉祥之气,毛太华的后世子孙中必定会出能人。毛太华,被韶山毛家奉为始祖。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之时,毛太华为避祸乱由江西吉水县迁至云南澜沧卫,明朝建立后,毛太华应召参军,因为立了军功,受到嘉奖,赐封为“武德将军”。后来奉调带着儿子清一、清四迁入到湖南湘乡。在湘乡住了10余年后去世。清一、清四两兄弟再迁居到韶山东茅塘等地。对于毛太华其人,韶山毛家极为尊崇。《毛氏族谱》有一记载提到他是一位不求闻达的“隐”君子,他的不畏艰险、刻苦耐劳、建功立业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并逐渐形成世代相传的族风。“太极所生历钟瑞气,华胄出后定有达人”,这幅对联可以说是毛氏家族光辉历史和信仰的概括。

    同时,在古人眼中,“灵瑞”“天潢贵胄”都是吉祥之语,而该对联恰好使用了“瑞气”、“华胄”这样的词语,由此体现了毛氏族人内心深深的骄傲和自信。透过宗祠内诸多的小对联,我们更可以具体了解到毛氏家族光荣的历史是不断累积的,也可以体会到韶山毛氏族人的信仰和追求——追宗敬祖、光炳祖业的儒家思想以及踏实肯干、对人生有确定目标并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

    韶山毛家现有三个宗祠: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鉴公祠,修建于清乾隆、光绪年间。毛氏家族三个宗祠无一例外的,都多次强调“注经世业,捧檄家声”、“声驰捧檄,绪衍传经”。注经世业、绪衍传经,典出大、小毛公。西汉初年,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毛诗得益于毛亨、毛苌师徒,也就是我们说的大、小毛公。

    毛亨是什么人呢?圣人孔子门徒三千,亲传弟子子夏是其中有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子夏传曾申,曾申又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毛亨,传承脉络非常清晰。作为稷下祭酒大儒苟卿的亲传弟子,毛亨名声显赫。我们知道,传说孔子曾经删定了《诗经》,随着弟子的传承,《诗经》也代代流传。不料到了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亨身处风口浪尖。不知何时大祸临头的毛亨匆匆举家逃亡。既然是出逃,不可能携带大包小裹,尤其是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书籍更是只能丢弃。毛亨一家一路北上,最后来到荒僻的武垣县北部隐居起来,即便如此,以免风声外泄,学术还是不敢做了。一直到汉惠帝撤销“挟书律”,隐居多年已垂垂老矣的毛亨才敢将熟记于心的《诗经》整理并加以研究,作成了《毛诗故训传》,随后传授给了毛苌。

    不久毛亨死了,长年耳濡目染、得到毛亨亲传的毛苌比他的师父要幸运得多,此时的王朝尊崇儒学,学术氛围浓厚,河间王刘德崇尚学术,听说有这么一位能够诵经解义的贤士毛苌,他大喜过望,不但亲自接见毛苌,还封他为博士,并专门在都城乐城东面(今泊头西严铺)建造日华宫,在北面君子馆(今河间市君子馆村)建造招贤馆,请毛苌于此讲经,传授弟子。一时间,毛诗学兴起,然而尽管毛诗学声名远播,此时却只是民间学派,齐、鲁、韩三家的注诗才是官方承认的学派。真正在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东汉以后。东汉以后,毛诗学日渐兴盛,并被官方承认;另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已完全失传。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正是毛亨、毛苌的传本。换句话说,大、小毛公对儒家必读书本《诗经》的注解,教育影响着后代文人志士和普通民众。这种荣耀千古难见,大、小毛公也称得上旷世奇才了。韶山毛氏自称为大、小毛公之后,据乾隆二年《毛氏族谱》记载:“吾姓系周姬文王弟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诗训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理所当然,由于和“圣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毛氏家族相较其他普通家族而言,也就更加崇奉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了;毛亨、毛苌治学严谨、传播学术的精神也成了他们弥足珍贵的遗产。

    捧檄家声、声驰捧檄,典出毛义。东汉人毛义,家里贫穷,却以孝顺母亲闻名。一天,南阳太守张奉慕名前往他家拜访,却正好遇到朝廷委任毛义做安阳县令的文书送到,毛义欢天喜地捧着文书去向母亲报喜,母亲见了也十分高兴。而一旁的张奉看到这个场景,心里很瞧不起他,后悔不该来,便马上告辞而去。谁想后来毛义在母亲逝世后立即辞官还乡。之后,毛义又几次被推荐做官,朝廷派车接他去赴任,他都坚决辞去。张奉得知后感叹地说:“贤者深不可测,当年毛义喜动于色,捧檄向母报喜,是为使母高兴,他屈尊就任也是为了孝亲啊!”后来汉章帝下诏书褒奖毛义,称赞他的贤孝,并赐谷千斛。以“捧檄家声”、“声驰捧檄”为联,可见毛氏对“孝”的重视,“孝”是儒家教义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同样体现了他们对儒家经典的崇奉。

    然而,“注经世业,捧檄家声”,“声驰捧檄,绪衍传经”表达的含义并没有止于这两个典故。“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光炳青史。考其根源,历历可据,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蝉之联,不惟震惊一时,实足赫耀千古矣!”毛氏家族辈有人才出,文才有毛滂、毛松、毛奇龄等人,武将上追毛遂,下至毛休、毛太华等人。他们都是“注经世业,捧檄家声”,“声驰捧檄,绪衍传经”光荣事业的杰出代表。

    也正因为家族多次名声鹊起,毛氏族人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韶灵”“毓秀”平列在毛氏宗祠大门牌坊正中,毛氏宗祠祠内,二进中厅又挂有巨匾“聪听彝训”。彝训是指尊长对后辈训导、教诲的话,典出周文王。《尚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日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

    对祖先的崇敬、对家族光荣历史的回顾,其现实目的在于向族人和后世子孙传达家族奋发向上,追求功业,有所作为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希冀着家族延续着这种光耀。“太极所生历钟瑞气,华胄出后必有达人”,毛氏家族对后人的希望是如此殷切,他们相信后世子孙中必定有“达人”诞生。

    历史恰好应验如此,毛泽东成为了毛氏家族引以为傲的“达人”。文才武将的家族历史鼓舞着他,他成为家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文武奇才。家族历史中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对意气风发人生的美好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一生历经磨难,命运坎坷,却始终积极乐观,决不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