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顾佳

    身处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持续不断的冲击。在此背景下,肩负传统文化教育重任的语文教师应郑重思考出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得以在下一代身上传承。在此,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问题作出初步探讨。

    一、充分发掘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内涵

    经历了新课改的教材调整后,苏教版高中教材中思想教育的气息更浓,每一单元的编排都可看出编者的用心,教材中不仅增大了中国传统文学篇章的比例,收录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更加看重作品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必修1中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与《获得教养的途径》都在阐述外国先进思想家对于优秀个人品质的理解与对年轻人的告诫。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寻找中国文学作品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思想,并对比国外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内容,总结新时代中华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去伪存真后的全新内涵,让高中生看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性,进而认可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存在意义。

    当前高中语文最直接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就是解读文言文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应首先确保这类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能被学生全盘接收。例如,在讲解苏教版语文必修5中的《陈情表》一文时,教师可借此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内涵,并通过“忠孝礼义廉”等方面作出科普性传统文化渗透。在介绍《陈情表》的文学地位时,语文教师可将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出师表》拿出来作对比,并告诉学生“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初中学习时是否被诸葛亮的“忠”感动,若是没有,可能是因为古代的忠君爱国思想与当今时代的爱国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陈情表》中表达的“孝”的情感与现今亲子之间的情感相差无几,虽然在表达“孝”的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学生理应在阅读中感同身受,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亲人,并以课文作者为参照反省自己的行为。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孝”有严格的要求,有些在现在看来已属于落后封建思想,但另一部分表达对父母“爱”与“尊敬”的行为却是古今通用的,有关“孝”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该被遗忘。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高中生感受到作者對于祖母的怀念与悲痛之情,能够产生珍惜亲人相处时间的危机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改变以往的叛逆行为,时刻牢记传统文化中有关“家”的阐述。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加强人文精神熏陶

    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作用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利用语言文字与人文精神的独特联系,使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到课文学习中,而不是生硬地向学生反复强调传统文化的定义与意义。换句话说,文化渗透的最佳形式应是春风化雨的,语文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去体会传统文化之美,使学生在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后,自觉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为达成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可多让学生欣赏名家朗诵的影像资料,或是展现经典诗篇背后的曲折故事,让学生自行品味传统文化的韵味。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滕王阁序》一文时,教师则可利用文中华美的辞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认可古代汉语的吸引力,进而产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并在国学学习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教师可用领读的形式带领学生朗诵全文,顺带纠正学生的发音,让学生亲身感受朗朗上口的文章语句,并感叹作者王勃对骈文韵脚的把控,随后,教师可将王勃在宴会上一气呵成做成文章的故事。此时,学生一定不敢相信这篇文章是临场发挥而成的,教师则可再为学生讲述几条野史中的相关记载,让王勃是否做过提前准备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并提议学生自己去搜集史料记载,推测出一个可信答案。

    通过这种人文感染与悬疑设置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语文教师既带给学生应有的美学体验,又在学生心间播种了疑问的种子,让学生在渴望真相的心情下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语文教师也要注重形式的创新,用“新说”的形式改造语文课堂。如今汉服、古风歌曲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元素,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这类活动中,例如,互联网中已有古风音乐制作人推出了《高考必备曲目》这类音乐专辑,为文言文配以适当的古风音乐并以传统唱法演唱,便枯燥的文言文背诵为趣味的歌曲学唱。语文教师使用新奇而有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让学生带着追随流行文化的心态完成文言文背诵,这样一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学习传统文化视为爱好。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素养是当代高中生必备的素养之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中的丰厚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传统文化魅力;要制造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还要注意有“新说”,让追求潮流的高中生自发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者通联:江苏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