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讨

    吴万峰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提 升教育国际竞争力、适应当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迫 切要求。家国情怀作为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传承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实现民族复兴在教育领域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如何在高中 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培育是值得广大教师深 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史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有重要的教育 意义,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学生 通过对家乡名人典故和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了解,会产 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演化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精选史料,建构形成家国情怀素养的基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依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分为多种类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种类型史料,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绘画和地图、示意图等是重要的史料之一,教师在讲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容时,可以展示《耕织图·耙耨》和《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明中后期以后从世界范围来讲对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 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取得更多的收入。”大航海 时代的到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赋税制度的改革,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要求农户用白银交纳封建赋税,对农户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中后期农民经营副业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一改革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的改变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发生的,故学生想要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除 了要考虑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以外,还应联 系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世界大环境,这样才能清晰准确的掌握其特点和原因。同时,随着近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史料被以声音、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资料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加上现在各学校信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得影音资料的展示成为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应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在解读教材内容时彰显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讲解“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可以按照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利用一生时间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演变历程,让学生做出时空轴。然后教师据此设计问题:“对孙中山先生的 思想进行分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共发生了几次转变? 这种转变反映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心路历程?这种转变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何启示?”通过设问,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体现的是其毕生为追求中国人民解放、中华民族复兴的赤子之心,即“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从革命先辈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品质?作为时代的青年,在民族复兴的 大潮面前,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学生 加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让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 国家命运是连接在一起的。

    三、在课堂延伸中感悟家国情怀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适应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因此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拓宽视野,以人 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人 类的进步。例如,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是唯一在发展过程中未曾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 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 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系。”据考古发现,距今1 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发现的古代先民遗存就达 1 万多处。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以彩绘陶器为典型器物,主要以栽培粟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为主, 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龙山文化的黑陶,被称为“蛋壳陶”,胎壁薄如蛋壳;地处东北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发掘出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些地处华夏大地各处的文化遗存,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展示分析我国灿烂的古文明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对祖国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另外,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国力日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新课标关于家国情怀素养的阐述要求学生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了解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传承人类优秀文明,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汲取全人类的文明精华,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存、合作发展。而把课堂向外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从更多角度感悟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是中国社 会发展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共同要求,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到这一点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对此,笔者认为只 有从多个方面入手,立足于课标和教材,但又不拘泥于课 标和教材,多措并举,才能让这一工作落到实处,让高中历史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叶少勇.“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2]李承福.儒学本位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