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文科背景下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新思路

    安成日 于海峰

    摘 ?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教育部等多部委向国内高等学校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为了使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好地为国家与黑龙江省的发展服务,在将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定位为基础学科、理论应用型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未来发展与改革方向。同时,鉴于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政治学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政治学与行政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1-0024-04

    教育部在新理科、新工科的基础上于2018年10月提出新文科建设思路,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教育部近年来力推的“新文科”建設,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版)》[4]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5]等产业和行业规范性文件,同时也是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地方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工作的通知》[6]文件精神, 深化本科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服务黑龙江省“五大安全”战略和“六个强省”建设需要,作为文科中的社会科学类专业,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同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其中人才培养战略定位是基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互为因果、成效相关,需要综合考量、全面考虑。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领域

    定位及需求预测

    (一)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领域定位

    作为具有鲜明政治性、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本专业立足黑龙江省,强调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在教学和科研中注重学生国际视野和政治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与科学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持续性改革,培养符合中国政治发展需要和黑龙江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定位于服务两个领域。(1)服务于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2)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国际组织、涉外机构等部门工作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符合服务于国家及黑龙江省重大战略,符合面向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具体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足于黑龙江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能够胜任黑龙江省党政机构、事业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黑龙江省作为边疆省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需要懂政治、讲政治,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一)人才培养服务领域与培养类型及规格定位

    近几年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模基本上稳定在每年40~50人,而每年向社会输送的这40~50名毕业生中,在当年年底意向性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5%左右,没有实现当年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都是因有升学、公务员考试、出国等打算而导致延迟了就业。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7]等文件,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涉及到的产业领域有三个。一是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二是国际组织和涉外机构,三是企业行政人员。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属于基础学科,而非实际应用性专业。

    针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基于黑龙江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学科力量与人才培养情况,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将基于服务领域和人才类型需求,将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定位为应用研究型专业,以培养理论研究与理论实践型人才为目标,进而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标准。

    (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了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理念基础之上,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将学科认知与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建设与专业定位相符合的课程体系。

    1.一直以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基于“重理论、重地缘、重比较”的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掌握国内外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外交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政治学理论修养、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了解国情与省情、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法规,能胜任各级党政机关、涉外机构、社会团体、城乡社区、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政治学专门人才。

    2.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和素质要求主要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外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熟悉世界时事信息、政治决策过程以及中央与地方制度、大政方针与政策法规;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2)工作能力方面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行政事务处理能力;具备政策规划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与沟通能力。(3)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务实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政治学理论素养和较为宽广国际视野的能够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的综合素质。

    3.根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重理论、重地缘、重比较”专业特色,并结合黑龙江大学自身的特点,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模块构成。其中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五部分。而实践课程体系则主要包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模块(有稳定的实训基地)四个部分。这样的课程体系既能培养政治学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能保证其具有较强的政治学理论水平;既能培养了解省情和国情的政治学人才,又能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政治学人才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4.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涵盖了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8]中所规定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政治学人才要求系统掌握国内外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外交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使其具备较高的政治学理论水平、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目标。

    这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符合政治学与行政学基础学科的定位,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其能力、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基本符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定位,以及培养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短板及改革方向

    (一)基本情况及专业建设短板

    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始建于1999年,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3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获得了“政治学理论(含国际政治理论)”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又获得了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共有国际政治、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三个教研室,分别承担三个专业方向的本科和硕士教学工作,是三个专业分工明确的研究团队。

    1.根据2017年教育部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与

    政治学学科的评估中,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目前在国内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排名大致处于中上游,政治学学科获得了C级的评价。具体到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省内建立最早、发展最全面,在省内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领先地位的专业。但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目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也面临学科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

    2.从专业生源情况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有招生,其录取分数线基本在一本线以上,但黑龙江省生源仍居多数。从就业情况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会选择进一步深造,其余三分之二到一半左右的人则会选择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等部门工作。

    3.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需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新文科建设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

    4.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已经初步打通了本科生培

    养与研究生培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壁垒。目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三个教研室(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三个专业选修课模块(政府管理、中外政治制度、东亚政治与外交)与政治學学科三个硕士点(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一一对应。

    总体来说,目前黑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依然是专业队伍建设问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要发展、学科要建设,人才是根本,但当前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给予人才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因此,如何通过新文科建设,突破学科发展的瓶颈,使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能够有机统一,让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再起飞,就成为下一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改革方向

    1.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问题上,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基于“重理论、重地缘、重比较”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掌握国内外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外交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政治学理论水平、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法治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国情、省情,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中央和地方政策法规,能在党政机关、涉外机构、社会团体、城乡社区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政治学专门人才。

    2.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政治学专业大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外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发展态势,通晓党的大政方针和政治决策过程,较为熟练掌握各级政府政策、法规;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途径;掌握高等数学、社会统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至少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2)能力要求:掌握专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思维和专业科学研究能力,行政事务处理能力;具备政策规划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与沟通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创新创业能力。(3)素质要求: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高尚人格,忠于国家和人民,立志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具有务实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诚信品格和开拓精神;具有较强的政治学理论素养和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

    3.在课程体系结构问题上,建议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新文科建设需要将课程体系进行如下调整。

    (1)理论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通识类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其中,通识类课程包含人文知识和修养课程,自然科学基础和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社会科学基础和逻辑学课程,计算机应用与大数据处理课程,创新创业入门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为原有通识必修课程。二是专业类基础课程。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微调,在保持原有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国际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比较政治学”“外国政治制度史”“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等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将“外交学概论”调整为专业类基础课。三是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原有专业必修课内容,并将“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程。四是专业选修课程。在保持现有专业选修课程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与黑龙江省需求,增加“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课程。

    (2)实践课程调整如下。一是将实践教学调整到第四学年开始。二是实践教学成绩以通过(P)和不通过(NP)形式计分。三是部分课程融入专业类实验。设计专业训练实验项目,包括双边谈判模拟、外交交涉过程模拟、国际会议模拟以及选举模拟等多种方式。四是增加专业设计要求。结合专业问题确定学生创业创新课题,既体现理论性,又强调对策性。五是将现有分布在不同模块的专业类实训内容进行整合。A.结合专业学习,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与学生创业创新课题相结合。B.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参加社会政治、政府决策、公共治理与外交外事活动。C.要求学生参加军训,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公益及志愿者活动。

    4.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1)允许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吻合度的自我评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根据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与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专业素养、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等具体内容。(3)根据国家标准的发展变化,动态把握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课程性质定位。(4)将例如“焦点政治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外交”等课程设计为实践课程内容,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担任课程教师,聘任标准依据黑龙江大学聘任标准制定。(5)针对专任教师不足与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足的问题,增加专任教师数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加高级职称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协调发展措施

    根据上述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与存在问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以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为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将着力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平台与师资队伍建设

    争取教育部学科评估达到C+甚至B级,积极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做准备。为此,将现有的“国际问题研究所”进一步实体化和考虑增设外交学方向硕士点。考虑筹建“黑龙江省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与“农村问题调研基地”,并兴办内部研究交流刊物。通过学科平台建设,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舞台。具体而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将更加突出专业特点与优势。一方面,继续加强东亚政治與外交方面的教学科研投入,特别是在日、韩、俄政治与外交等领域继续加强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突出黑龙江省地缘优势;另一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为黑龙江省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贡献的方法和途径。

    优秀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科研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目前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师资队伍规模已经不适应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科的师资队伍与未来发展目标相比,依然稍显单薄。为此,一方面在未来五年,本学科以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将师资队伍扩充到20—25人,并做到全部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打造一支年富力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另一方面,利用政府管理学院的多学科优势,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

    (二)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

    应当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积极拓展学术交流空间。在国际合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方面,本学科与学科建设目标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建设思路,紧密围绕黑龙江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产出标志性、原创性成果上下功夫。

    同时积极鼓励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争取自己举办相关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借以达到学科“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目的,并提高政治学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同国内外政治学学者进行近距离交流创造条件。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强调“以本为本”,继续加强本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与发展,完善本专业对培养专业人才素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出既掌握较为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又能够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政治学专业领域科研、教学、实践和创新等方面实际工作能力的符合中国政治发展需要和黑龙江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争取成为省级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借以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2)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国家标准和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修订完善本学科人才培养方案。(3)根据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把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田野调查等纳入本科及研究生培养制度体系。注重对外交流,派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进行中短期交流学习,借此发挥学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带动作用和专业对学科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毕业生报考本专业研究生的比例。这就要求(1)继续坚持、完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为本科生授课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指导本科生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将本科生纳入到政治学专业教师们的科研团队中。(2)进一步落实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指导本科生学业的专业导师制度,同时建议学校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工作量纳入到四级薪酬体系之中,增强教师指导本科生工作的动力。(3)继续坚持全体教师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课程的做法,把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教师的研究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4)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项目中去。(5)探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互动机制,进一步增强本科生对政治学三个硕士方向的了解程度。

    (四)专业建设与改革

    兼顾教学、科研、学科与管理,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

    1.要立足新文科背景和国家政治学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和教学理念,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打造金课团队,并推动系列教材建设。

    2.教学方法多元化,围绕教学需求,淘汰水课。将例如“焦点政治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外交”等具备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设计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担任课程教师,与本专业教师协作完成课程教学等。

    3.教学管理纵深化,持续加強教研室建设,完善专业建设相关制度文件,主动拓展管理服务范围,结合课程建设方案,为专业教师提供“互联网+”背景下更为专业的教学、科研服务,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 ? 通知[Z].教高〔2018〕12号.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Z].教师? ? 〔2018〕13号.

    [3]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 ? 分类:2018》的通知[Z]. 国统字〔2018〕111号.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 ? 调整指导目录:2019版》[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发展? ? 改革委员会令第29号.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 ? [EB/OL].(2017-10-12)[2020-05-31].www.stats.gov.cn/? ? tjsj/tjbz/20171012_1541679.html.

    [6]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地方属普通? ? 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 ? 工作的通知[Z].黑教职函〔2020〕107号.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 ? 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EB/OL].? ? (2015-07-30)[2020-05-31].www.gov.cn/zhengce/2015-? ? ?08104/content.2908617.html.

    [8]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 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