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美学视域下舞者身体训练的探究

    王舒涵 高娟敏

    [摘??要]近年来,关于身体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到底什么是身体、舞者需要什么样的身体、如何进行身体训练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本文对身体美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作出分析,对身体进行了解释并阐述了身体美学概念提出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相关理念,借此来探讨舞者所需要怎样的身体,以及如今舞者身体训练中的缺失,最后结合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训练理念来阐述如何获得一个理想的身体,为舞者身体科学训练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身体训练提供一个有益的方向。

    [关键词]身体美学;身体;舞蹈训练

    身体作为舞蹈的载体和媒介,一直是舞蹈中关注的对象。在传统的舞蹈训练中,总是过于注重技术技巧,于是就将身体作为一个没有情感的道具进行训练,如此一来,身体意识与身体感知力就被大大地剥夺。笔者认为,身体训练不仅是通过训练来提高身体生理层面的能力(如身體灵活性、肌肉力量等),更是用于提升身体意识与身心和谐的有效方式。因此,在身体训练的过程中不光要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更应该将“火力”集中在身体意识与感知力的培育上,从而获得一个舞者所需的理想身体。本文通过对身体美学的相关研究,阐述身体美学理论层面与舞蹈训练实践层面上的结合与应用。

    一、什么是身体

    身体是我们了解世界、和世界沟通的媒介。舞者所使用的身体是用来传情达意、表现内心世界的一个载体,应该是一个灵与肉、身与心一体化的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肉体”概念。

    “身体美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的,他认为,身体是一种活生生的、感觉灵敏的、积极活跃的并且有意图的身体。“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是由身体(soma)和美学(aesthetics)两个单词组成,而之所以用soma而不用body,则是因为body更倾向于由外界看到的physical?body,而soma是一个有机体的概念,是由内而外的、有内在意识的mind?body。因此,身体美学强调的身体应该是富有生命力的身体,而不是躯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取向的“身体”,而不仅是生理学层面上由骨骼和脂肪组成的物质性“肉体”。值得注意的是,aesthetic这一概念本意是感官的感知、意识、感性的,而当其被引入中国时被曲解为“美的科学”,而舒斯特曼的“身体感性学”却成为了“身体美学”,因此容易让人产生身体美学是如何塑造自己美丽的身体这样的误解,但身体美学其实主要探讨的是身体本身的内在感知力与身体意识,而身体意识则是身体美学的重点。因此,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在研究身心学和身体美学时除了要关注soma一词与body的区别,更应该关注aesthetics一词本身就有着感知、意识、知觉灵敏这一身心层面的意思。舒斯特曼所强调的身体意识是指身体本体感受器中的“身体感知觉”,就是说除了我们受外部环境影响通过器官感受到的之外,还有通过人的生理本体感受器感受的过程就称之为“身体感知”或者是“身体意识”。也就是通过身体感受自己、感受身边的人事物、感受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等。

    因此,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十分适用于舞蹈中对于身体的需要和要求,舞蹈就是以身体作为表现工具和载体,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来传情达意、反映舞者复杂的内心世界。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有助于提高舞者对身体的认识、加强身体感知力与意识。[1]

    二、舞者所需要的身体

    从身体美学的角度看,舞蹈的物质材料主要是人的身体。身体不是一个躯壳,而是一个整体,它与意识、精神、肢体都是紧密相连的。[2]相比其他艺术形式通过画笔、音响、乐器等外在工具作为媒介,舞蹈完全不依靠除自身外的物质来表达自我,舞蹈完全是通过身体的表现和肢体动作传递舞者的情感并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舞蹈中的身体和意识是亲密无间、身心一体的。那么,舞者需要一个怎样的身体来传达作品呢?

    首先,舞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指的是舞者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及柔韧性等素质。身体素质是舞者为适应舞蹈训练和表演所需要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它包含身体柔韧度、关节开合幅度在内的肢体运用范围、关节活动范围、跳跃、翻转等身体运动能力。此外,肌肉力量的大小、动作灵敏度的高低、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等都与身体素质有关。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者,才能为后续舞蹈所需要的技术技巧做准备。

    舞蹈可以为舞者创造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能够付出远远超过他们正常能力的体力、爆发力和耐力,他们的身体就是创造艺术的工具。因此,一个舞蹈的质量必然取决于舞者的身体素质。毋庸置疑,一个舞者的身体越强壮,越灵活,就越有能力进行广泛地运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关乎舞者的身体形态,更是舞蹈动作技术的基础。身体是舞者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用于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物理对象和工具,塑造一个美而健壮的身体有助于舞者加强艺术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日常的基础训练不仅是塑造身体和发展必要身体技能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保持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和防止受伤的必要手段。通过基训舞者能够了解到舞蹈的基本知识和身体要求、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增强身体的灵活性、灵敏性、塑造一个更完美的外形等,所以这也是所有舞蹈类专业的基础。若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肌肉能力会导致舞者没有一个优美、流畅的舞姿,无法完成舞蹈作品中所需要的技术技巧,也无法准确地将情感传递出去。因此,舞者需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

    其次,舞者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身体。

    身体意识在舞蹈当中,就是舞者在舞动时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的人与物的感知,包括对身体重心、动作移动以及时间、空间、力量的感知。通过这种感知以及意识的培养,所反映出来的身体动作也会有所变化。

    对于舞者来说,不仅要拥有比常人更善于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舞者应该有与自己身体对话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有更敏锐的自我身体觉察与感知能力。[3]这也正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舞蹈是唯一一门以身体为载体和表现“工具”的艺术,身体是舞者表达情感、传递能量的唯一媒介。而我们的身体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躯体”,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与生俱来的感受和感知力的生命体,它能够聪明地感受身边的人和事、适应新的环境和训练、察觉到身体上的异常。如果我们选择忽视这些身体所给的提示,长期都是为了达到最大的幅度而消耗身体、不听从内心的感受,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失去身体这一天生的“内部监测仪”。因此,舞者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身体来提高身体的敏锐度、提升觉察和适应能力。

    最后,舞者需要一个身心合一的身体。

    身心合一是指身体与心灵的和谐一致,是一种解放形体、表现心灵、灵肉一致的艺术主张。不管是从舞蹈材料的主体,还是舞蹈呈现的形式和过程,实质都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而区分舞蹈艺术和动作形式最重要的就是“身心合一”。[2]“身心合一”理论肯定了艺术创造中的主体性,有助于表达舞者的内心和思想感情。

    如今,不管是专业舞蹈演员还是舞蹈院校学生,都会有受到损伤的困扰。上师大也曾对在校学生进行过调查,90%以上的学生都有过或轻或重的损伤,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舞蹈训练中,舞者在训练时只注重动作的幅度,而忽略了这些动作是否遵循了人体的生长规律。在舞者的日常训练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违反身体排列、不遵循身体客观规律的动作,如一些技术技巧、踢腿、控腿、大跳等,如果身体没有得到适当地恢复,很容易受伤。然而,这些正是这么多年来传统舞蹈训练中所忽视的地方。往往身体出现损伤之前大脑都会给出“信号”,而舞者在长期缺乏身体意识的训练中,逐渐忽视了身体的异常,变得越来越迟钝甚至是麻木无知的,因此最终导致了损伤。其实在舞蹈训练中内在的身体感知力和外在的肢体动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要学会将自身的本体感受与身体相融合。因此,舞者需要一个身心合一的身体。

    三、当下舞者身体训练中的缺失

    如今,国内的身体训练尤其在身体能力方面的训练已经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世界顶尖的水平,包括桃李杯的古典舞技术技巧组合等都令人叹为观止。良好的身体能力是学习和掌握舞蹈基本技能,提高舞蹈表现力的基础,但是,在如今的传统舞蹈教学中,过度强调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地训练,导致大众对舞蹈的审美停留在腿踢得高就是跳得好,近几年的各类赛事的技术技巧组合甚至可以与杂技相提并论。如此注重身体能力训练,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身体麻木、不敏感、感受力下降,因此要在保证基础身体素质训练量的同时多进行身体意识、身心合一的训练,以提升舞者的综合素质和全方面的能力。

    (一)缺乏身体意识的训练

    一直以来的舞蹈身体训练就是为了将舞者“改造”成一个很好的表达工具,动作的幅度一直都是训练中最重要的要求。舞蹈教学也都是以传统教学方式——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老师进行动作分解与示范,学生跟着模仿并且不断机械性地练习,直到对照着镜子把老师动作一模一样地跳出来,最后做到整齐划一地展示或表演。学生们在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下,一味地只为了达到那个幅度或者那个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舞者变得越来越迟钝甚至麻木无知,身体也逐渐失去了灵性、每个人都变得千篇一律。然而,几乎没有人想过停下来真正感知一下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应、如何训练才适合自己的身体,舞者都几乎不去关注,甚至当身体向你发出“信号”时你也感受不到。[3]因此,舞者需要身体意识的训练来提升身体敏锐度。

    (二)缺乏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

    身心合一的理念与训练方式是身体与意识的枢纽和联结。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理念中一味只追求更大的动作幅度和技术技巧而忽视身体内在感受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更关注于舞者的内心感觉和身体意识,尊重舞者与生俱来的本体感受,同时也培育舞者对身体的觉察能力和敏锐度。

    如上文舞者所需的身体段落中所提到的,在当下,无论是专业院团的演员还是各类舞蹈院校的学生,舞蹈损伤对于舞者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虽然已是既成事实,但是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教育理念进行纠正。身体美学视域下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强调开发身体感知力、觉察力和身体意识的过程,注重舞者本体的感受,由内而外地训练身体,是一种综合素质视域下的全人教育理念。然而,在如今的舞蹈训练课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对身体的内在感知力的挖掘和培养,而对于动作的外在形态以及技术技巧却比较重视,无法达到舞蹈训练的最终目的。因此,传统的身体训练往往无法使舞者从内而外地全面发展,长期如此训练会导致舞者变成一个动作“机器”,将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展现出来却看不到“灵魂”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舞者需要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来达到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状态。

    四、舞者身體科学训练的建议

    舒斯特曼指出,纵观历史,人类设计了大量的实用方法来改善人们的身体应用,例如亚洲的瑜伽气功、禅定、太极拳、瑜伽、有氧运动、塑身、健美操、武术以及一些现代训练方式——费尔登克拉斯方法(the?Felden-krais?Method)、亚历山大技法(Alenxander?Technique)和生物疗法等[4],这些训练都是基于身心学理论和理念之上,强调身体对运动的感觉、强调动作中对呼吸的控制、强调内心的投入与控制、强调动作的感觉意象,通过开发和提高舞者在舞蹈动作中的身体察觉、身体意识以及身心整合能力,来辅助舞者的身体能力训练,从而提高舞蹈教学及表演的训练效果。

    然而要真正做到科学地舞蹈身心训练,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身心合一”的观念,在传统身体训练的的基础上融入内在的感受和感知、唤醒身体的“觉察与自省”。要通过普拉提等身体辅助训练以及身心训练,把唤醒身体的本体感觉和身体敏锐度作为舞者身体训练的重点,从而培育一个有意识的身体。在舞蹈训练课上,老师要主动引导学生由内感受身体的每一部位以及每一个肢体动作的流动,激发身体中的小肌肉群并感知身心关系在舞蹈训练中的作用。其次,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要加入一个对身体的认知环节,通过科学地引导,不断地开发学生的身体,培育其身体感知能力,挖掘其对身体的自我调控能力。[5]要在教学中强调课前热身与课后放松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将科学训练的理念、方法和目标进行告知。掌握了训练的目标,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高效地训练,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计划,可以科学地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知、树立一个科学的舞蹈观,使学生学会“用大脑舞蹈”。最后,要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如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运动损伤解剖学、舞蹈教育学等,使得学生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身体,更高效地使舞蹈训练发挥作用,并且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习惯与动作发力。舞蹈科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进行课程学习还可以反过来补充理论中的空缺和不足,如此循环往复,才真正做到由内而外地舞蹈,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使用自己的身体,从而成为一个“综合”的舞者、达到一个理想的“身体”,最终提升舞者的综合素质。

    总??结

    综上所述,身体美学除了身体的外在内容之外,它更多关注地是身体本体与自我感知,重视由内而外、身心和谐统一的这种身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舞者的要求不仅是一个会动的身体,舞者可以通过科学地舞蹈训练方法,以更好的身心、身体意识、身体控制能力来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身体。

    注释:

    [1]赵??歌,赵广涛.身体意识、身体训练与自我关怀——基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6):35—41.

    [2]胡??远,石??增.舞蹈美学视角下的“身心一元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20—124.

    [3]任妍静.身心学关照下的舞者身体开发与训练[J].艺术科技,2017(10):425.

    [4]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湘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2.

    [5]盖琦琦.“身心合一”理论视角下舞蹈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大观,2020(01):67.

    [收稿日期]2020-12-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7BE090)。

    [作者简介]王舒涵(1997—??),女,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通讯作者]高娟敏(1966—??),女,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舞蹈系系主任。(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