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校地协同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徐建 宋阳

    一、引言

    有效地开展校企、校地协育人能够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在开展校企、校地协同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积极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培养目标。本文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以校企、校地协同为研究,深入探索了如何提高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构建多方向选择的校企、校地共商课程体系

    当前辅助学生具备适用性更强的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新目标。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教育机构更需冲破以往的观念限制,在行业前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消除学科间人为划定的界限,尽量以整合化的思维进行教学规划。具体设置课程时,也需倾向于将相关的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如将文化与艺术、工程技术和理论、创业与从业等课程进行交叉设置,从而使学生跨越学科界限,获得更为综合性的知识。在设置专业课科目时,也可将学科内所有涉及到的小分类整合到一个大的类别,让学生在掌握必备基础技能的同时,还能在学科范围内灵活选择更多的拓展类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学科技能。

    教育机构应紧密联系地方及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具体需求,形成更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设置,从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了使学校的教育工作更符合当前企业的人才聘用标准,学校应主动到企业实地了解发展需求,并将其作为教育课程设置的导向。同时还可聘请教育及从业行业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到课程规划中来,尽量为学生创建更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和技能要求的课程,深入结合企业及社会各相关人员的力量,共同参与教育规划工作,从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此外,学校还需格外重视创新及创业类教学活动的设置,以辅助学生掌握创新技能为目标,尽量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课程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更为前沿的创新和创业观念,并结合理论的把握,优化其在实践中的表现状态。

    三、建立“高校—地方—企业”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推动地方发展的隐性作用力。因此高校的教育定位一定要符合政府导向及企业和社会的具体需求,尽量联合多方力量丰富教学形式,切实辅助学生具备必要的素质和技能。高校应与企业和地方管理部门建立一定的关联关系,企业可为高校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实习渠道,政府也能够从政策的角度为高校提供更多教学方面的政策,优化高校教育条件。可见,高校与企业、政府形成三方联动,能够促进地方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在整个链条中,高校应从创新和创业的角度创设教育的内部环境,而将行业的发展理念、区域总体经济走势作为决定教育方向的外部因素,高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师资及教育设施等必要条件,企业则在提供教育资源和实习途径的同时消费教育成果,在各类技能竞赛、创业项目中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为今后在行业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做好准备工作。高校、政府与企业三方应各自发挥优势丰富搭建的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面为高校学生创造更多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机会,以开拓性的视野和思维规划自身的就业方式,将各方面的资源纳入到自己的实践规划中,从而成为三方联合模式下的最大受益人。高校在尽量争取企业投入资源的同时,还可向政府提出一定的资金和政策需求,赢得政府的扶持,将会大力推动高校科研进展,从而为培养学生提升创新及创业技能提供最大的辅助支持。

    四、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高校以创新为目标培养人才,便需有效利用已具备的条件资源,以科学的机制实施全面的人才培育计划,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锻炼平台,使之能够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脉络,从而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实施创业计划。高校可为拥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专门的信息平台,在平台上统一发布创业相关信息,包括行业最新资讯、成功经验分享等,学生还可借助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共同探讨创业途径的可行性。此外学生还可通过该平台申报具有价值的创业项目,有望得到资助或者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此外高校还可创建创业实践信息平台,为具有创业意图的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资源。在教学方面,该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料、测验和设备等多种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接受到行业前沿的理论知识,并完成基础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方面,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多个实践场所,并能够拓展到具体的项目中,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展,为后续的创业活动提供动力。多方面的资源均可为学生营造更为全面的资源环境,让学生能够形成更充分的准备,投身到未知的挑战中,从而通过努力将设想转变为现实。

    五、完善“学校—地方—企业”联动的协同评价体系

    为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学生通过评价内容进行自我优化。评价方应尽量多元,综合教育机构、企业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形成评价结果,将有益于学生客观检省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准确的定位,深入发挥创新能力。评价的主体之一便是教育机构,学校可发挥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学生出具来自教师及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意见,企业从行业需要和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提出评价意见,让学生更为明确从业的奋斗目标,社会其他相关力量主要指家庭、第三方等,从各自的视角对学生形成评价意见。高校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尽量使评价指标更为完善,评价方式更为新颖,从客观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从而对学生形成正向的引导和促进。此外还需同时对评价行为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使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高校应合理整合各方面的评价意见,做到全面、真实,将评价结果按照主观与客观、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等多层面进行综合衡量,形成的评价意见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改善的方向,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创新與创业实践活动中。

    六、构建全面一体的创新实践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效率

    教育机构应全面利用学生能够接触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教育和锻炼。学校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实践课程架构,切实发挥实验场所、实习或科研基地等实践途径的功用,让学生在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能够通过恰当的渠道进一步巩固技能。教育机构应着力以科学理论和实践课程活动为基础,充分借助实验场所、研究和实习基地的优势作用,鼓励高校学生在各类技术竞赛、创新性活动中锻炼能力,展现才能,并联合多方的科研和教育力量投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丰富创业教育内容,搭建从理论课程到创业实践全过程的教育体系,以实现与地方、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资源。

    七、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实践研究,在有效的开展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要科学的进行校企、校地合作,从而加强教育协同效率,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开展。通过有效研究,作为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更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积极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从而才能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证。(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