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教学策略

    李伟琼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在高中的实施及持续发展,在地理学科相应的就产生了“地理核心素养”这一全新理念,其中要求将培育和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主要教育目标与内容。在实际开展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怎样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将“立德树人”思维理念予以深入落实,则是高中地理教师们需要予以极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立德树人;高中地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6-0105-02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予以培育,使“立德树人”的基础目标任务得以践行。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核心的素养予以培育是新课改下所有教师都需要落实以及贯彻的任务目标,目前的教学目标并不仅只是为了成绩,而是保障中学生能够具有相对较高的地理方面专业能力及素养。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课程实教中要关注到对学生核心的素养培育,并使“立德树人”的思想在高中生中得以全面实现。

    1使爱国主义情感及精神在学生心中深植

    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实际教学中,将我国国情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结合,深入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方面题材。例如,教师在讲述《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一课的时候,可以与“钓鱼岛事件”相结合,先给学生们讲述一下此事件发生的基本经过,然后为高中生讲明钓鱼岛的地理位置及此岛屿的归属权,使学生们了解钓鱼岛与我国其他各岛屿一样,都属台湾岛所附属的岛屿,在明朝时代已经开始明确,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高中生了解伟大的祖国神圣领土不可侵犯,并且为我中华泱泱大国的富强而自豪,引发了高中学生捍卫祖国安全的民族责任感及民族使命感。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实教中,可以将我中华传统的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为高中学生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中华民族所蕴含的优质传统民族文化,是核心价值理念认知意识的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高中阶段地理人文课堂实教中,更需要地理教师恰当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导入其中,比如“有国才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理念,“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民族精神,“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大爱的情怀,“以天下之乐为了,以天下之忧为忧”的居安思危理念已是“人无信不立”的做人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逻辑思维认知方式等,教育高中生要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扣好,引导高中学生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内溶于心灵,外融于行止。

    最后,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实际教学里,把区域人文乡土人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继而使之升华为爱国情感、爱国情怀。通过高中地理教材和乡土人情的有效结合,使学生们能够感悟到“周围”的地理专业内容知识,从对家乡地理方面的了解,升级到对家乡的热爱,再到建设家乡,从所在家乡的巨大转变,到国家的繁荣富强,明白有了国家才会有小家的基本爱国主义道理,由热爱家乡升华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使爱国主义情怀思想在心中深深扎根[1]。

    2地理实教中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高中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1创设开放性教育平台使学生感悟核心价值理念

    开放式教育手法不只是知识内容方面的开放,更是实教手法、內容及知识应用方面的开放。高中地理教师要将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归纳及整合。例如,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实教里,组织高中生通过辩论、抢答、图片、视频等具有特性的实践活动,在参与实教活动中,让他们感悟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2.2实教中结合防治天灾案例使学生对国与家情怀予以感知

    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我国防治自然灾害相关案例导入进地理课程实教中,这样不但能使高中生们学习到对于抵抗灾害,对发生的灾害进行有效防治的地理专业内容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优点。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将《中华主要自然灾害》一课向学生展开讲述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法来营造实教情境,播放有关地震的视频资料及图片,使高中生们感受到大自然发生灾害的可怕破坏力量。随后,教师再为高中生播放相关地震发生过程中,我国官兵、指战员和志愿者,赶往受灾地区援救受难者的视频及感人事迹,以及国家与党的关怀,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捐款捐物等,使高中生在直观化的真情实景下,感悟在大自然灾害面前“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受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大中华民族气概。使他们明白虽然灾害无情,且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但是和祖国厚重人文情怀相比,众志成城,无论面临什么都不会被压垮,不会被压倒,让高中生们从灵魂到内心思想都得到洗礼,并且立下宏志,用大公无私的爱及爱国主义情来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2.3重视情感评论创设规范化的实教评论体制

    高中地理课程实教评论,应该与新课改发展相顺应,深切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目标任务,对高中生核心的素养予以深化培育。教师不止要对学生文化成绩予以关注,更对学生的情感、人文价值理念及态度予以关注,要引导其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在课程实教中,对于情感培育的评论,是目前我国地理学科对培育高中生健全人格观念的需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导入到实教中。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以外,还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对高中生展开,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的培育。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协调观标准使其为社会和谐建设添砖加瓦

    3.1与区域比较认知特点融合积极践行青山绿水即是金山银山理念

    区域认知具有差异性及整体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地理实教中,可以运用区域认知中的差异性特点,来比对及深入落实“人地协调观”。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文中,可以通过向学生提起我国东北黑龙江一带,原名“北大荒”后来向“北大仓”的转变,是一种人类成功运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革新及改造案例,可是在对此自然资源予以成功改造后,由于人们的不规范运用,又造成了“北大仓”即将变回“北大荒”。通过大家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的转变及差异性特点的比对,让高中生们了解到,全人类想要有序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必将换回来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实教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向高中生践行及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的持续发展理念[2]。

    3.2与地理实践活动结合增强学生人地协调观体验

    核心素养基础条件下的高中地理科目实际教学,不只要在课程上、教室内展开,同时还涵盖对高中生展开地理实践活动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地理课程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高中生对于日常生活里地理方面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可以带动他们依据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深入展开分析,把“人地协调观”理念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适时组织高中生走入工厂,并对厂内的工业废水排导状况及排放废水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废气工业用水处置办法等,要求高中生对厂内废弃物排放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并且针对此类问题提出规范、合理的整治改进方案。通过这类方式能够培养高中生的社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正如某位教育学家说的:“地理教育是件头等大事,既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关系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

    3.3培育学生地理环境管理综合思维能力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核心的素养背景下,地理学科综合逻辑思维能力通常有如下两方面要求:其一,需要学生对地理科目中所蕴含的综合性特征及个地理元素间的关联性特征予以充分明确;其二,需要从多元化途径对地理变化规律,及地理事物的发展进行探究。高中地理教师利用地理方面的相关案例,展开地理课程实际教学,引导高中生学会对地理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展开分析,使他们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念认知意识,运用“人地协调关系”逻辑思维理念,对地理中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中,可以通过运用提问的方式:“为什么有荒漠化的产生?荒漠化是受到哪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这些因素都包括?”让高中生依据我国西北区域的实际降雨、气候类别、土壤特征、植被分布等展开分析。学生通过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到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给大自然造成伤害甚至导致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们人类与自然和諧共处的发展观念意识,培育其具有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理念。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地理知识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在“立德树人”基本目标需求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想对地理课堂实际教学展开深入的革新,就必须要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进行深入地了解,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情况展开全面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营造健全的地理教学方式及教育方法、创设具有正向性特点的地理课程实教理念等,为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化发展与全面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车柏林.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高考,2021(5):86-87.

    [2]何建军.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22(3):129-130.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