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整本书阅读”位列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首,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在有效的阅读中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以长篇节选为导引开启整本书阅读,二是以多遍阅读的方式推进阅读的深度,三是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既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又能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生命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深度;个性化解读

    “学习任务群”,是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构高中语文课程系统的最新的形式,而“整本书阅读”则位列任务群之首。这是语文教学阅读本质的一种召唤、一种回归,但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碎片时代,整本书阅读已为广大学生所摒弃,人们变得十分功利和浮躁,无法安下心来开卷静读。可是,现代人的人文素养的积淀,需要足够的底蕴涵泳。长期的碎片化、零散的、切割的、无章的阅读状态无法给予足够的人文情感的浇灌,无法从中汲取足够的养分。

    我们知道,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并学会在阅读中涵泳生命和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责任做好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引导,在有效的阅读中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以长篇节选为导引开启整本书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创设条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启整本书的阅读,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而是要创设阅读环境,因势利导。教材中出现的长篇作品节选,其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原著,经由节选文字的阅读来导引走进整本书阅读。如学习《宝玉挨打》等可以直接开启《红楼梦》的阅读,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充分阅读准备,以课文共享、问题导引来推动整本书的阅读。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节选文字的阅读导引走进整本书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可以肯定,课本所选的长篇节选都是可读性强、内容深刻、表现手法较独特、欣赏价值较高的作品,这些篇目能够激发高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课本中长篇节选为导引,创设阅读环境,设置问题和悬念,给学生以方法、钥匙,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郁的阅读兴趣,主动找到原著来进行阅读。在原著整本书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限于篇幅,高中语文课本中只能选用经典长篇中一些章节,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经典理应完整地了解和掌握,万万不可断章取义,要让它完整地呈现。学生愿意主动整本阅读,才能更主动地获取完整的知识。把整个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和阅读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其阅读质量。

    二、以多遍阅读的方式推进阅读的深度

    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诚然,启动整本书阅读模式,要经历多种阅读形式,如浏览、泛读、精读和研读等。在阅读中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提高修养,渐趋臻境。优秀的书籍、著作都具有人文性、典范性,文质俱佳,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以,进行整本书阅读不能浅尝辄止,要明确教育学生,经典的作品不妨多读几遍。

    第一遍阅读往往停留在了解大致内容,这是最基本的入门,略窥门径。第二遍阅读,就可以把握语言章节结构了,小说往往可以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入手,分析主题与人物性格、环境情节的关系;散文则可以注意把握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文化之美等。第三遍阅读,可以游刃有余地透过文章表象,深入品析文章、著作的深层意蕴。“理会紧要处”,这是金圣叹的读书所得。而我们则需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章中那些妙绝巅毫、意蕴深远的部分细细把玩,品出个中滋味。这个时候学生还需要老师的方法指引,带着问题充分地投入,全身心地参与,深入体会其精要,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演绎、推理或深化。

    第一遍是粗浅阅读。第二遍是分析综合,是对文章深一层认识,锻炼思维逻辑性。第三遍是批判性阅读,从内容到表现形式,评价欣赏,挖掘内涵,提示意义,对培养学生独立性阅读有很大作用,即从整本书阅读中培养语言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三种能力。在三种阅读对内容吸收后,再进行创造性阅读。整本书多遍阅读的尝试,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积极调动学生的内在理解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多读基础上诊断学生阅读中的理解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读活动,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

    三、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对一本书的阅读,虽然也需要把握或理解创作者自身的意图,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地参与,个性化地解读。每一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多干预学生对著作的理解,不能強加自己的思想,比如,“作者的立意、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样的教学是要不得的,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

    天马行空的、不加束缚的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学习整本书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如何使阅读更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则要求教师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引导。比如,我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著作,通过对他系列散文的梳理,让学生来打开自己的认知之门、情感之门,从而解读其散文中的文化内涵。

    有的学生认为余秋雨的散文是文化散文,他是以作家的目光、学者的眼界来考量历史风物、评析人文价值的;有的学生则认为余秋雨的散文往往是从情感叙述中轻易转变为理性的评估,或从自然山水风物转移到历史高度的理性评估,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融合了情感和理性的观点……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我似乎看到作者所描述的景观或形象中,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风沙‘牌坊‘庙宇‘字匾‘村落……《千年一叹》中月光下的沙漠,《文化苦旅》中的风雨天一阁或洞庭一角,《乡关何处》中散落在河姆渡的点点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和物品一直在作家的个人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个伟大的联想。这与一般作者在随意地行走或粗略瞥见的风景草图是非常不同的,行走的每一步都打上余秋雨独特的烙印。”通过这样的解读和体味之后,学生们必然对作家独特的语言文字充满热爱,这样的阅读才体现着学生独特的视角。

    人是有情感的,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生命才有意义。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让心灵变得滋润细腻、纤巧玲珑,更易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它既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李煜晖.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吴欣歆.高中经典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梁衡.读经典,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种子[N]北京日报,2015-03-30.

    作者简介:蔡赞生,1976年生,广东陆丰人,本科毕业,高中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写作教学、诗歌教学、整本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