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爱情系列《春娇救志明》的主题与文化解读

    魏向阳

    工业化之后人类社会演进到了近代化,而自资本主义崛起之后,又进入到了目前人们正在其中生存、发展、生活的现代社会。但二战后的小说文本、影视文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尝试,很快便进入到了所谓的“后现代”。后现代通常被表述为黑色、昏暗、非理性、个性化、边缘化,整体上与传统存在一层隔阂,正如现在我国通常所言的90后与00后那样令传统思维模式下的前代人很难理解一样。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必然有其自成一体的发展脉络。因此,在探讨《春娇救志明》这部影片之时,仍然需要从其系列的角度对其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作出说明。

    一、《春娇救志明》的主题解读

    系列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剧烈反响与持续性跟进,其根本原因在于主题,《春娇救志明》前两部与本部影片,均恪守其爱情主题。不同的是,这三部曲合起来才能够显示出一个完整的爱情。其理由是,爱情本身属于一个短暂的事件,而爱情主题却属于人类永恒的追求。然而,为了保存爱情,使其从一颗爱之种发出嫩芽、长出绿叶、开出花朵、结出果实,必然需要通过后续的婚姻事件来完成。所以,从这三部曲分析,其导演主要是将这个爱情故事进行了一个整体构建与分部叙事。以下先对前两部做一个简要说明,为《春娇与志明》的主题阐明做好铺垫,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印象,再具体解析其主题。

    (一)《春娇救志明》的前系列

    在19世纪初叶,司汤达发表了其著名的《爱情论》,从类似于《伦理学》第四部的情感解构角度,具体分析了爱情的发生及其种种情感,奠定了关于爱情的基本理论。进入20世纪后,影视文本的创作与演绎中也较多的探讨了爱情主题,比如著名的《罗马假日》《廊桥遗梦》等;20世纪中后期在香港影视事业获得高潮发展时期,拍出了《花样年华》《甜蜜蜜》《单身男女》之类的经典影片。《春娇救志明》的前系列,即《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秉承了这种爱情路线,不同的是,导演彭浩翔在爱情主题片中,选取了一个非常熟悉却又陌生的视角,以“后现代”的理论切入,构建了一个爱情主题下的全新世界,通过影片让观众去观察双方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形态等。[1]这种思想引领下的爱情片,具有一种善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客观性之类形而上的经典概念反思,同时,也能够针对诸多普遍进步、解放等观念的解构,落实到文本的表达与电影的叙述方面,则具有明确的“现时体验性”,在叙述剧情与演绎过程中,也往往渗透了诸多与以前爱情片完全不同的手法,如其中的黄段子、吸烟、性爱、情感的随意性、生活态度的偏于自由与享受的物质性等。造成这种反思或者引导导演去挖掘这种爱情题材并将其以影片的形式展示给观众的原因是什么?回答是爱情的的多样化演变,比如,明确的同居、试婚、一夜情已经在向传统的爱情伦理发出挑战。而这些多样化的手段也为社会普遍的年轻人所接受。因此,反思爱情必然成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探讨婚姻问题,开始一场传统伦理下的保卫战也成了一种必然的反对之声。正是在这种解体与回归召唤之间的斗争、矛盾、对立衍生了一个对爱情主题的深刻讨论与关切。

    (二)《春娇救志明》的主题

    根据前两部的爱情系列已经明确了城市空间、后现代视域定格下的基本调性,所以,《春娇与志明》的主题解读在时间、空间顺序上,既有其衔接的部分,也有其独立的部分。从衔接的部分观察,它继续被设定在原来的“后现代爱情故事”叙述框架之内;从其独立性来讲,它明确的指向对春娇志明婚后的生活,可以用“婚姻保卫战”来具体规定。这部影片的主题演绎可以根据其“地理路线图”加以追踪。比如,在前部作品中,志明北上,在这部作品中,在经受婚姻本身的危机与第三者的威胁之时,通过春娇制定的“台湾游”使其得到了一个较好的解扣路径。两岸三地这种空间途径的手法,在许多电影有明确的植入,比如《单身男女》就选取了大陆与香港两个地点,从这种地理路线图方面的主题展示,往往能够达到一种“隔离”“独立”作用,营建起一个比较好的“思考氛围”,由此可见其导演对于现代电影叙事手法中的“内涵植入”有比较鲜明的认知与应用,也体现了导演功力的深厚。因为爱情主题本身属于一种动态化的情绪传导,所以,当地点迁移、空间转换发生时,时间上出现的意识流向往往会被诸多现代中的事件所取代,使其猜疑、焦虑、不安等等不良情绪得到意识方面的弱化,从而在具体的地点转移中认清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比如,《春娇救志明》中的两者在家庭之内就有诸多的心理、意识层面的自扰与互扰,而当其走出家庭,面向不同地点、更大空间之时,却在旅途中通过二人的共同出发与完成旅行事件达到了一种情感的明确,以此弱化了意识猜疑、闭塞的家庭环境、静态化的婚姻生活、无聊的重复所产生的困境。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这部影片可以发现,作者对后现代爱情的主题有了一个更为乐观、明朗的解读,也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答案,即后现代这种理论与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来自于思想的不成熟,意识方面的浅层流向,以及对于現实生活未能获得某此事件的真正推动,一言以蔽之,缺乏面向生活的真正勇气与真正的承担生活各种事件的能力。这也就是这部影片在上映后被观众普遍称为“一个成熟女人对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拯救”之根本原因。

    二、《春娇救志明》的文化解读

    文化属于一个泛化词汇,它包含几乎各个方面。但在其中有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之分。经受了20世纪的文学批评之后,各种承载文字的文本渐趋衰落,现代商业模式下基本上都依靠传统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快速转化来达到对于主题的阐述、演绎。比如,《哈利·波特》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就是最典范与最成功的案例。[2]然而在《春娇救志明》这系列后现代爱情第三部中,导演却鲜明的通过其故事中的“婚姻保卫战”,以及一个女性对于男性的救赎或者帮助其成长,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与文化所秉承的那种叛逆进行清醒、冷静的分析与明确回答。

    对《春娇救志明》这个影视文本的文化解读,需要上升到其主题之上的形而上探讨,才能揭示出后现代文化与反向的现代文化之间的区别与差异。后现代文化所倡导的理念,转用到爱情、婚姻方面,是一种不合作,它展示的是一种不成熟的“自我”,那种难于获得实现的“自我”;或者换句话讲,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化界催生的后现代主义,经过对于战争的感受,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种生存的虚无、空虚、无聊;而产生这种百无聊赖的感性印象的原因却来自于环境、时代、理念。但世界的进程远没有后现代主义所想象的那样快速。进入到21世纪之后,现代人更加冷静地看到世界的重新回归,更加理解了世界的快速发展只是表面现象,一切的生存进程并不是加快了,而是社会的可活动范围过大,造成了更多个人、更多领域的开拓,因此,神经上的承受力日渐受压,难于真正接受、适应、融入到这种现实之中。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传统自异于传统文化,它背离的同时,选择的方向是放弃,是对个人的放弃,是通过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对待各种人生主题的玩弄、玩笑与逃避。经济、金融、资本的主导力在日渐发挥作用的同时,它无意间、偶然的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的现实之思。它令人类变得更加现实,追求物质、渴望享乐,在这种纵情于物质享乐之间的生活态度,恰恰是一种精神退化的明显表征,所以,并不是后现代主义催生了这种爱情观,诸多爱情多元化的尝试。而恰恰是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它更加开放、更加现实、更加理性,不受传统道德、伦理的束缚,它更加渴望新的能够打破传统束缚的新型生活方式、新的更加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事物。[3]因而试婚、同居、结婚、性爱对象的变化与选择,却并不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真正要义,而恰恰是现在人们所生存的现实物质世界的显著反映。因此《春娇救志明》这部影片的最终回答是在告诉观众,后现代主义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理论之思与意识流向的作用结果,而恰恰是现代社会的演变之必然;同时,也告诉观众,婚姻中的某种不成熟也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真正的文化表征,反而是现代社会中的物质性发展造就了一批不成熟的人,这种人知识、文化、学历、工作什么都不缺少,但唯一缺乏的是真正的生活,缺少生活中各种可增加情感诉求的事件参与——因而不能通过真正的对事件之意识与参与而获得成熟的心智。

    结语

    《春娇与志明》这部影片的主题是爱情,与前两部相比,导演对后现代爱情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剧情的铺展与完成,是运用一场“爱情或婚姻保卫战”在旅游中完成,说明了志明这个不成熟类型之所以不成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参与,而那种来自于意识形态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行为方式,只是一种现代社会的过渡与适应环节,为了获得对这种后现代文化的突围与自我的真正成长,导演说明需要一个真正的懂得生活之人去扶持、帮助,将其引入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之内,从而完成对这种类型的真正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