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学文,初要胆大

    陈吟秋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写作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自写作”、“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的事物”。

    关键词:习作教学; 变革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77-0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中这样写道:“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造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自己的所想、所说和所感。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不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

    实际教学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学生们各个探着脑袋看课表,“啊?下午全是作文!”“惨哪!这半天怎么过啊?”本来兴致勃勃地期待,一下全像泄了气的皮球。

    场景二:老师宣布至少写三页。那么多字哪凑得出来?许多学生皱着眉,咬着笔,绞尽脑汁,还是无从下笔。写作文比登天还难哪!

    场景三:周末周记怎么写?先看作文书,然后依样画葫芦,最后圈上句号,大功告成,解放啰!

    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关注最多的是字词句篇、标点符号、文章结构、表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习作心理,甚至视学生的习作心理于不顾,学生完成习作,这是要求,而且是不折不扣要完成的命令,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愿意、是否有表达需求。很多实践经验表明,对习作热情的激发比习作方法的指导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写的需要,没有写的热情,厚积也不一定能薄发!

    我的尝试1: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7》时,笔者尝试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习作7》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当一回家,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许多同学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体验早已失去了兴趣,写出来也都是常见的“套路作文”。于是乎,我另辟蹊径,要求每小组在课前自制一瓶“混合饮料”,上课时看到桌上五颜六色的饮料,就知道同学们是花了不少心思来制作的。这节课就围绕着饮料开始了!

    第一步,猜。每个人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好奇的,一瓶瓶颜色各异的饮料更是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要求同桌的同学互换一下饮料。先不要打开瓶盖,用自己的方法看看,猜一猜这饮料可能是由什么组成的,估计会是什么味道。

    第二步,开。这饮料到底是什么味道呢?只有喝了才知道。现在请同学们不使用双手,想办法打开瓶盖。谁打开瓶盖,谁就可以喝喝饮料,尝一尝它的味道。在同学们绞尽脑汁开瓶盖时,开始倒计时,制造紧张气氛。

    第三步,说。教师引导:“刚才,我看了一下,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开瓶盖的?在这过程中顺利吗?瓶盖打开了,你有什么感觉?”

    顺利——看来你水平挺高的哦,瓶盖打开后是什么感觉?

    不顺利——碰到了什么情况?心里着急吗?后来怎么办的?瓶盖打开后什么感觉?

    在开瓶盖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亲身经历,也有自己的体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说清楚,说具体。

    第四步,写。刚才进行的是一次喝饮料的体验活动,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次体验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写清楚,写具体,写真实。写之前,先拟个题目,可以就活动内容想个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活动的感受想个题目,也可以只写其中的一个片段。

    教学中立足“体验”,设计游戏,把学生引入活动。活动带给学生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经历了“猜饮料——开饮料——喝饮料”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好奇”、“紧张”、“不服输”等强烈的情感体验伴随着每个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交流和倾诉的需要。教师只需因势利导,活动内容就成为了学生有趣的习作内容。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在不同的活动阶段,我们要不断引导、激发、强化学生个体的活动体验,使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学生的习作就有了丰富的内容,鲜活的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用足、用好这个例子是关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模仿”也是能快速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的嘗试2:

    那么怎样模仿好教材的语言表达,笔者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进行了尝试。

    《少年王冕》节选自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让学生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我研读教材时发现课文中写他勤奋好学的只有一个句子“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为什么我们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想象将王冕是怎样刻苦学画的过程写具体,既加深了学生对勤奋好学的感悟,又指导了写作,一举两得。

    师:我们从王冕体谅母亲的难处辍学放牛、听妈妈的话、省吃俭用孝敬母亲等几个不同的侧面感受到他的孝顺。那么,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想如果让你来写王冕刻苦学画,你想怎样表现呢?

    生1:他一定练得很辛苦,白天练,晚上练,或者通宵达旦。

    师:时间长,很勤奋。

    生2:他可能遇到恶劣的天气,但是他仍然坚持练习。

    师:什么样的恶劣天气呢?

    生3:下雨天、烈日下、寒冬臘月……

    师:再读课文,哪种天气不大可能?

    (学生一读就明白了,只有三个月,画的又是荷花,寒冬腊月不可能。)

    生:他可能会没钱买画画的笔和颜料。

    师:是呀,这是生活上的困难。刚开始,一定画得不太好,别人看到了,可能会说?

    生:可能会鼓励他,也可能嘲笑他。

    师:对呀,听了这样的嘲笑,他又会怎么做呢?

    ……

    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出示不同的情境:

    1.盛夏的中午,骄阳似火,王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钱买颜料了,王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了王冕的荷花,邻居取笑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写,也可以自己想象。

    (生写好后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几名学生的习作片段,师连在一起读)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写得真好,连起来不就是一篇文章吗?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王冕的勤奋好学。是呀,我们学着前文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地表现了王冕的勤奋好学,让这个特点变得丰满而立体。你们看,我们又学会了一种写作的方法。

    师:但是老师却感觉很奇怪,这样写,作者会吗?

    (学生一愣,可能没有想到老师会问这个问题。几秒钟之后,几个胆大的举手说一定会,前面不就这么写的吗?于是我再次追问。)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为什么写得如此简单呢?

    (学生再次一愣,更出乎意料,纷纷陷入了沉思。)

    生1:大概觉得我们能想象出来,就不用这么具体了吧。

    生2:大概作者偷懒了吧!(生哄堂大笑)

    师:有可能哦,前面写那么具体,后面再写那么具体是有点累。你能联系作者的心理,很不简单,那你们能不能也这样前后联系着想,联系读者的角度想一想呢?(生眼睛发亮,似乎豁然开朗。)

    生:这样写课文太长,显得重复。

    生:四年级不是学过《说勤奋》吗?课文中列举了很多勤奋的人,这里作者不写我们也能想象出来,他是怎样勤奋的。

    生:这样不是有详有略吗?

    师:这样的方法叫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无累赘之感,真是妙哉!

    本次的模仿,既结合了教材的语言表达,又结合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因此毫无突兀之感。学生对教材言语形式的理解不再是肤浅的,机械的,概念化的,而是在“悟——写——悟”的循环往复中真正提升了习作水平。

    在经历语文教材更换的浪潮中,无论教材内容如何变更,始终不变的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统编版小语《教师教学用书》二下编写者之一段宗平,在二年级下册写话的教学建议中就明确指出:写话“‘易趣 为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摒弃适合老师的习作教学,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