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差异性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刘波

    初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目标和过程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学生是个性的学习个体,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有区别的。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就要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只要求学生背诵,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价值目标的落实的问题。

    一、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学科所考查的内容、形式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进而实施差异性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把教书育人的价值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应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改变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局面,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会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改变其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迫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为了教而教。

    例如,我在教学沈从文《端午日》时,坚持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把多媒体形式与教学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为教学内容创设一定教学情景,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赛龙舟主要是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风俗,我们学生只是偶尔在电视上见过,再加上学生们对梁红玉击鼓助战的故事根本不了解,也就无法深切体会到赛龙舟时那种热烈的场面。我在教授此段时扼要地插入了梁红玉击鼓助丈夫大破金兵的故事,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既领略到了女英雄的形象,又体会到了赛龙舟时那种激烈、壮观的场面。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当然爱听,学生兴趣被激起了,教学效率也就有了保证。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中,可以明确自己在写作中“写什么 ”的目标:在写作中做到“文如其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体现自己的思想内涵及人生价值观。当学生确定了写作目标、清楚自己“写什么”之后,才能在写作中不再出现“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情况。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作文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学生的作文教学训练中,对学生开展如何确定写作目标的训练:首先,教师以“小草和大树”为写作训练载体,考虑记叙文、说明文、读后感的写作应该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争论,怎么样才能确定写作目标;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小草和大树”题目进行解读,探讨如果是记叙文写作,学生应该从叙人、叙景、叙情等的哪个角度解读,同时考虑怎么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学习者,也是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老师上课讲课本,下课做作业,学生都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语文,语文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和大量的课后练习,并不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搞一刀切教学。学习既然是被动的,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执教理念。但平时当我们面对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时候又是怎么样上课的呢?是否做到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呢?实际上,恐怕好多时候,为了赶进度,总也走不出自己内心的“围城”,变得不放心,爱唠叨,课堂上一分钟想当十分钟用,此起彼伏的争论环节自然被我们“替换”成一个人的“唠叨”,于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变成了沉闷、破碎的散问浅答式教学。有时候即使把思维的权力交给学生了却因为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当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不知所措,无法掌控,于是,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远离文本,课堂陷入混乱的状态。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上好一堂课,要扎扎实实地去钻研一篇文章。还有的时候,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有的老师生怕课堂内容不够深度,人为的拔高文章的思想内涵,挖得过深反而效果适得其反。我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蒹葭》一文,他把教学过程人为的安排为三个阶段,一是不考虑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他人为的确定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想通过情感目标的提出来达到新课程的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但由于没有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对情感目标没有一定的认同度和接受度,结果没有达到教学的情感目标的设计。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诗歌欣赏品读,设计通过学生的诗歌的品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含义。三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在学生诗歌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话,根据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追求下去,“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经过自己的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毋庸置疑,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权威的。好的老师评价能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作文中的存在问题,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节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刺激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作文写作中去。因此,老师的评价急不得,要“慢慢来”。老师的评价要具有科学性,不能胡乱写几句话“完成任务”。老师的评价还要有针对性,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修改意见,指出提高作文水平的技巧。老师的评价还要有概括性,要善于总结,把細小的现象内化为本质,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老师的评价还要具有鼓励性,要通过评价让学生获得想写作文的欲望,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评价,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其他人参与评价。如让孩子把作文带回家让家人参与评价,让平行班的老师或者同学评价。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推荐优秀作文发表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学校的校刊上,或者作为学校的广播稿播出,也可以通过公众号、电子小报等进行传播。

    新课标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三维目标”,从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等方面去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这并不等于每篇课文都需要照搬统一的教学模式,都要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去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小说、诗歌、议论文、古文和现代文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和学生讨论。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引领学生品读诗歌的意境之美,以及诗歌的独特写法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厚此薄彼”,“厚”文本的赏析,“薄”文章意蕴的盲目提升。

    三、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应该是多维的

    新课程提出教學目标是多维的,有知识目标,有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还有能力目标,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但事实上,能够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学生往往就那么几个,而总有一部分学生无论你如何引导激发他们都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原因呢?因为老师平时总是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势使他们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是吗?当我们坦白地告诉学生“我也没有正确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常常会暗暗窃喜,继而毫无顾虑,觉得此时老师和他们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课堂上民主的氛围,会让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更浓。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语文常常没有统一的答案,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蹲下身子,而且要走近学生,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存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灵性伸展、个性张扬的空间。当然,这并不代表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好的老师总是善于在教学中巧妙地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中,看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主动的学,还是被动的学,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学,按老师的意见去学,那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就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对所看到的事物、事件、风景等,从不同层面“多想”,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样的“想”既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巩固,又可以在联想与想象中提升学生写作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今天天气怎么样?谁能用两句学过的诗词来形容一下?”“哪位同学能用课文中的知识来形容一下大家的心情?”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很多,但最根本的标准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语文教学可别忘了“回家”的路。当然,“回家”不是让语文教学“打道回府”,回归到“灌输式” “满堂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我们既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要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让语文课堂成为为生命奠基的殿堂。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让语文还原本色,轻装上阵,科学有效地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