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气肿疽的诊治

    丁玉

    摘要:对一例牛气肿疽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方法进行了介绍,并采取了相关的对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牛;气肿疽;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33-01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鸣疽,病原为牛气肿疽梭菌,主要以牛为易感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行。被病牛污染的土壤(芽孢在土壤中长期生存)、饲料和饮水以及处理不当的病牛尸体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感染途径为健康牛采食被污染的饲草、饲料、饮水,牛气肿疽梭菌经受伤的口腔和咽喉侵入组织,也可由松弛或微伤的胃肠黏膜侵入血液形成感染。主要侵害黄牛,水牛和绵羊少见,山羊、鹿、骆驼有过报道。该病多发生在潮湿的山谷牧场及低湿的沼泽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

    1 发病情况

    2012年4月10日,母牛突然发病,卧地不起,将其强行驱赶,发现病牛跛行,不采食,反刍停止,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弱,体温升高至41 ℃,眼结膜充血,腿上部、臀部肌肉肿胀,并延伸到腰部和胸部,肿胀部位呈暗黑色,肌肉间充满气体,穿刺发现有暗红色液体流出,并伴有气泡,有酸臭味,触诊患部有捻发音,叩诊患部有明显鼓音。

    2 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询问畜主和走访群众得知,该病每年都有发生,均为突然发病、死亡,病死牛尸体迅速腐败和显著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肌肉丰满部位有淡黄色或黑色条纹,发病时间主要是夏季,6月龄至3岁的牛容易发病。

    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笔者初步诊断该病为牛气肿疽病。

    4 防治措施

    (1)病牛隔离后,用80万U/瓶的青霉素钾8支,10 mL/瓶的氨基比林2支,10 mL/瓶的庆大霉素2支,稀释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并根据病牛具体情况补液等辅助治疗,治疗1 d后体温下降至40℃,病牛精神好转,第3天体温正常,病牛肌肉肿胀明显减轻,食欲恢复,开始反刍,第5天病牛基本痊愈。

    (2)同群的没有表现症状牛采取隔离措施,投喂0.5 g/片的磺胺嘧啶内服预防,首次量按2.5 kg/片给药;第2次及以后减半,按5 kg/片给药,每天两次,连用3 d。

    (3)病牛痊愈一周后将其合群饲养,按照5 mL/头份给所有牛肌肉注射接种牛气肿疽灭活疫苗,进行预防。

    5 小结与讨论

    预防接种是防治本病的最有效措施,建议养殖户每年4月和10月定期对所有牛进行肌肉注射牛气肿疽疫苗,5 mL/头,一年两次,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防疫意识。当发现疑似牛气肿疽病牛时,立即隔离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