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顾高林

    摘要:目前,猪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对当前农村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病;流行特点;流行病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30-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猪肉及副产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养猪由农家散养发展到规模饲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和促进了养猪科技的进步、猪病防制和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生产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疾病问题仍十分突出,疾病控制一直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猪病流行特点

    1.1 非典型性疫病增多

    在生猪流行病中,猪流行病病原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毒力会发生变异,有的毒力变强,有的毒力变弱,出现了新的变异株和血清型,加之猪群中的免疫抗体水平不一,导致疫病在猪群中发生流行,出现非典型病变特征。如“温和型猪瘟”,临床症状轻又不典型,其病毒低毒力毒株通常引起疾病经过和隐性感染。感染母猪常发展为带毒母猪综合征,终身带毒、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出生仔猪常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弱胎现象,为猪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

    1.2 混合性或继发性感染疫病增多

    在生猪流行病中,猪流行病发生传染往往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感染)所造成的,多呈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病猪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一系列的综合征,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如猪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或轮状病毒性腹泻并发;猪气喘病、猪巴氏杆菌病或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猪瘟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猪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混合感染,或与猪流感并发。

    1.3 条件性疫病增多

    在生猪流行病中,猪流行病是因饲养规模扩大,环境得不到改善或管理不到位等条件因素而导致。

    2 猪病流行病因分析

    2.1 引种携带隐性病原

    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猪数量显著增加,20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先后从美国、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养猪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批种猪,对我国瘦肉型猪的品种改良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而配套措施不力,一些危害严重的疫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环状病毒、猪萎缩性鼻炎等)带进了国门,给养猪生产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2 抗病性能在育种选育中被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猪优良品种(品系)的选育工作的开展一直致力于生产、繁殖性能和胴体品质,但是在育种方案中所考虑的诸多目标性状中,几乎从未涉及个体抗病性能,因此群体抗病性能并未提高。

    2.3 饲养规模扩大,构成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

    饲养总量的增加,使畜禽群体越来越大,易感动物的增多自然容易造成疫病传播、流行。此外饲养方式改变、畜禽高度密集构成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

    3 猪病防治措施

    3.1 加强管理,增强抗病力

    满足猪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搞好猪舍和环境卫生是预防猪病发生的积极措施。饲料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