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古丽娜·阿扎提

    

    摘 要:2021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国各族人民一同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形势和深厚的根基。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乡村旅游进行有效互动,即利用民俗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服务的品质和内涵,又有效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从而逐步形成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相促进的互动机制。本文以新疆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互融合的机遇及发展途径进行探讨,指出特色性、地域性是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的核心,从主题、氛围两方面着手塑造本地化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和健康持续发展关系。

    关键词: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昭苏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校级项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新疆的实践研究——伊犁州直为例”(2020YSYB014);伊犁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G201906)。引言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有各种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多种民族、多种社会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1-2]。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各地新兴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社会体验。

    我国乡村旅游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周边发展比较成熟,例如北京郊区的民俗村、成都周边的农家乐等[3]。乡村旅游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农牧业村落生态型(以古村落、特色农牧业村、农牧业特色民俗为主)、农田生态型(以花园、果园、菜园等采摘游为主)、康养生态型(以温泉、休养为主)和农业科技园型。1996年,Brohman J 提出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念,其是指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4]。乡村旅游在农牧业之外,为农牧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就业机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和城市新的理念,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昭苏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一个群山环抱的高位山间盆地,海拔在1 323~6 995米。南部为天山主脉,北部为天山支脉乌孙山,均呈东西向,西部有沙尔套山,形成一个南、西、北三面高,东部略低的盆地。山地、丘陵与平原之比为4∶1。天山山脉第二大高峰海拔6 995米的汗腾格里峰(天山之父),其位于昭苏县西南部的中哈边境线上,山顶终年积雪,积雪区达100平方千米以上,这里也是伊犁河最大的干流特克斯河的主要水源。昭苏县气候冬长夏短,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昭苏县是汉朝乌孙古国的所在地,名闻天下的天马——汗血宝马即出于此。昭苏境内的野生动物有马鹿、熊、雪豹、旱獭、麝鼠、雪鸡、黄牛、棕熊、大头羊等珍稀动物。

    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园,拥有美丽的草原牧区、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富庶的河谷农业和丰富多彩的冬季冰雪等旅游资源,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共同构成该地区的民俗风情。昭苏县通过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形成积极互动,让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持续发展,增强乡村旅游的多元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乡村旅游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使其进一步注入活力,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得到创新,进而形成具有更多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使当地人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一、新时代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

    (一)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5]。近年来,昭苏县坚持以“中国天马之乡、中国褐牛之乡、中国油菜之乡”的发展定位,借助各种旅游资源优势,天马机场和高速公路相结合的交通优势,马产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激活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康养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着力构建共建、共融、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昭苏县依托“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四季旅游”资源优势,探索“旅游+生态”全域旅游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新业态。主要围绕“文化润疆”“旅游兴疆”战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夯实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通过民俗文化产品消费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已经达到100万亿元,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旅游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促进消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等内容也与民俗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6-7]。

    昭苏县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发挥生态、民俗、边境风光、冰雪旅游等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资金、技术、创新创意、特色民宿、房车等资源涌入“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来,为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民俗旅游需求和地方政府促进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居民对文化体验的消费能力逐渐提升,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展,乡村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提升,使旅游的两端市场均得到良好开发,旅游需求持续增长,旅游消费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随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昭苏县当地各种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一定开发,内地省市的游客來感受草原游牧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旅游等,推动了昭苏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各种旅游资源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在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提振信心。为推动民俗文化、民宿民食、马产业、红色旅游、草原旅游、冰雪旅游、边地旅游、旅游企业、特色加工业以及特色民俗节日的发展,政府及金融机构为旅游相关企业提供信贷、经营、税费、销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每年针对旅游业发展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使各级各类旅游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推动当地民俗旅游产业发展。

    二、新时代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民俗文化对于昭苏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游客可以从该县的乡村旅游中体会与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风俗饮食和红色历史文化等内容,尤其是通过短期的停留体验自然美景,了解当地文化特色,通过融入式的个性化旅游来提高民俗文化旅游的形态。其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当地文创产品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市场双方共赢的局面。

    

    雖然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其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围绕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一)创新发展

    要结合昭苏县实际,继续挖掘一些独特的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独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现有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多以观光为主,缺乏参与体验类产品,未对游客形成吸引力。因此,促进游客的参与度和选择性,满足游客全面和高层次的旅游体验需求成为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的一个重要创新点。例如,民族乐器冬不拉弹奏指法、民族刺绣克赛绣、小巧羊毛毡毯艺术品制作、民俗饮食奶疙瘩制作、特色马车的士等都可以进行创新开发,加入游客参与体验环节,从而延长游客在每个景点的停留时间。

    (二)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品牌效应

    要想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则品牌的塑造和传播是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和健康生命力所在。这可以反映昭苏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在伊犁州甚至是新疆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无形资产。目前,昭苏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尤其借助昭苏天马故乡和马产业发展的契机,在与“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类旅游要素资源的优势整合,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民俗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各旅游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督运营机制,将零散的宣传内容进行整合,扩展宣传空间形式的局限性,提高昭苏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三)加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建立全方位合作共赢局面

    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对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建立带头人机制,提高竞争意识。引进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产品设计,加大科技含量,让昭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与综合开发形成科学体系,突出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打通旅游相关社区、企业、群众互相沟通互相促进的渠道。在注重招商引资以外对当地社区及群众参与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进行积极引导,构建各方利益均衡发展,社区和群众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促进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四)政府扶持与规划并行,促进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前期政府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从资金、税收、外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扶持政策。随着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形成正向循环时,规划标准,科学管理,促进行业协会成立发展及形成行业自律,使其规范发展、绿色发展和长期发展。例如,当地可以建立全县统一的旅游集散中心,展示全县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关企业等,并统一管理规划。引进专业旅游开发公司与本地社区及民俗文化从业人员合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在全县规划自驾游服务营地等,引入民俗文化节目。三、结语

    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之间从内外两方面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昭苏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增强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性、多样性、体验度、参与度等方面发力,注重将游客的体验由“旅长游短”变为“旅乐游趣”,提高服务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加大社区和群众参与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开发,让当地群众从旅游中得到实惠,从而提高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活力,让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助力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参考文献

    [1] 冯耘.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8):50-52.

    [2] 吴玉萍.新时代民俗旅游助力古镇复兴:以上海真如古镇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0(9):65-71.

    [3] 卢飞飞.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57-59.

    [4] 丁丽英.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索[J].农业经济,2021(3):56-57.

    [5] 新华网.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EB/OL].(2020-09-26)[2021-03-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20-09/26/c_1126544720.htm.

    [6] 黄纪阳.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J].农业经济,2021(3):107-108.

    [7] 汪振泽.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评《乡村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J].中国食用菌,2020,3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