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马嵬》 说“讽意”

    曹超卿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的一首咏史诗,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近人黄侃评价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其中对于其“讽意至深”的“讽”,许多老师理解为“讽刺”,这固然不错,但是笔者认为“讽刺”只是表层旨意,依据“讽”的本义,“借古讽今”,即“婉言规劝”才是诗歌的深层意旨。

    诗歌的确有着很强烈的讽刺之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一个“徒”字表明“海外更九州”这种传说是没有依据的,唐玄宗却派人去海外寻找杨贵妃的灵魂,以至于炼丹术士趁此机会声称自己在海外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甚至还带回杨贵妃的金钗。诗人觉得先不说“未卜”的“他生”如何,当下的这一世已经过去,这一生一世的夫妻缘分已了,——“此生”已“休”,玄宗不应该再心存幻想,更不应该派人寻找。诗人通过一个“徒”、一个“未”来辛辣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这是讽刺之一。颔联的“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虎旅”本是保卫唐玄宗的禁卫军,但此时的他们并不是来保护玄宗安全的,“鸡人”指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掌管时间的兵士,一个“空闻”、一个“无复”表明唐玄宗此时已不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而是在逃亡路上。“鸡人报晓筹”与“虎旅传宵柝”形成鲜明对比,皇宫中的生活越是奢靡,逃亡之路上的生活就越是狼狈,诗人讽刺唐玄宗当年贪于享乐,如今只能落得狼狈的逃亡生活,这是讽刺之二。而唐玄宗又在何处过着逃亡生活呢?颈联中“此日六军同驻马”给出了答案,“此日”即马嵬兵变那一天,也就是杨贵妃被杀之日,“六军”当时并不是为了保护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在马嵬发生兵变,唐玄宗在被逼之下只得将杨贵妃赐死,这是讽刺之三。更重要的是,这一日唐玄宗与杨贵妃二人阴阳相隔,但是“当时七夕笑牵牛”——五年前的他们还在一起嘲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却不料五年后的这一天,他们永远失去了相见的机会。“此日”与“当时”再次强烈对比,形成讽刺之四。最后再看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联的讽刺意味更浓。即使是做了“四纪”的皇帝,也比不上普通百姓的卢家,卢家尚且还能保住既会“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可是“四纪天子”呢?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宠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缢死在自己的面前。在这里“天子”与“卢家”形成对比,就形成了讽刺之五:即使贵为天子,却终究无法与自己的宠妃长相厮守,在自己心爱的女人与国家社稷之间,他只能被迫选择后者。

    这一冷峻的诘问,笔者认为该问的深层含义应该是,作为天子,本应该超越普通人的恩恩爱爱,作为国君,他最大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保护好自己的人民,让国家繁荣兴盛,让黎民百姓过上美好生活,可是唐玄宗却因沉迷美色而使政事荒废,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这是马嵬兵变的重要原因。这一问冷峻而又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思考余地。

    诗歌只是在表达对唐玄宗的讽刺之意吗?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诗歌的题材和“讽”的本义来进一步解读。

    从题材看,《马嵬(其二)》属于咏史类诗歌,咏史怀古类诗歌不单单是写古人古事,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借古抒怀。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这里写年少有为的周瑜,目的是突出他也想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还有如杜牧的《赤壁》、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二是以古讽今。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词人借宋文帝刘义隆的例子来委婉规劝当时的韩侂胄不能贸然出兵,而要想伐金,必须要做充分准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一样,只会落得“仓皇北顾”的结果。三是抒发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还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当年刘宋的建立者宋武帝刘裕在京口所住的地方,当年的一片繁华,如今却落得斜阳下的一片荒凉,看到此情此景,词人才有感而发。

    从“讽”的本义来看,《说文》:“讽,诵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诵读。《说文解字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明确指出“讽”就是诵读,例如《荀子·大略》中“少不讽诵”中的“讽”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史记·优孟传》中“常以谈笑讽谏”中的“讽”就是婉言规劝的意思;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即指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的例子来规劝当时的齐威王应当广开言路。

    “讽刺”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书记》里:“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但是,这里的“讽刺”不是一个词语,而是“讽”和“刺”两个词。《中华大字典》解释的义项之一是:微文讥切也。也没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含义。

    因此,本首诗歌中“至深”的“讽意”并不是讽刺,而是婉言规劝。关于这一点,也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笔者以为,要想真正理解《马嵬(其二)》“至深”的具体“讽意”,就不能不联系李商隐所处的时代。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的第十六任皇帝,他有一宠妃名叫王才人。唐武宗每次出去狩猎,都会带上她。她身穿跟唐武宗相似的男装,再加上身材跟唐武宗差不多,以至于围观的百姓都分不出谁是皇帝。唐武宗对王才人极其宠爱,甚至还想立她为皇后。但是由于王才人未养育子嗣,再加上出身并不是很显贵,所以立她为后的决议遭到群臣的反对,唐武宗无奈,只好作罢。但从此以后他也没有再立皇后。这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极其相似。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商隐创作此诗就应该是有具体针对性的。他是要借唐杨故事对唐武宗进行婉言规劝,希望唐武宗吸取唐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而误国的历史教训,不要沉迷于酒色与享乐之中;应当清楚认识到自己作为皇帝的责任,应当励精图治,从而使晚唐的国运有所改变。

    因此我们认为,李商隐的《马嵬(其二)》真正的目的是婉言规劝唐武宗,應该以史为鉴,改变晚唐衰颓的国运。

    作者通联: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