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本土资源”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发展

    赵彤 郭双宏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传承、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笔丰厚的遗产,融合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同。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互联网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校园生活。借助“互联网+本土资源”,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要发揮带头作用,

    融传统文化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1.家庭美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家庭美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强。由此,家长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或与孩子一同观看传统美德小故事,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引导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

    2.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家长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来激发孩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远足、郊游、野炊、亲子阅读等活动,与孩子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在亲身参与中培养孩子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习惯等。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有剪纸、刺绣等特长的家长来学校向学生传授相关技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学校要发挥桥梁作用,

    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

    1.营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学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积极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利用“班班通”等网络技术,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走进课程、走进课堂,为学生营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2.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富有本土气息的文化传承活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学校应借助新媒体不断挖掘本土的自然人文资源,如利用古丝绸之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走遍县城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各种特色水果基地、陶瓷工艺厂及民居庄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领略本土的名胜古迹、乡土人情等。例如:带学生进入已有百年历史的具有浓郁的儒家耕读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王家大院,让学生从中亲身体验、感知、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民居的园林布局、建筑装饰、民风民俗以及园林生态等方面去看、去听、去想,感受民居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3.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杜威曾说:“只有社会与儿童找到平衡点时,他们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当地知名的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引导学生了解本土的民俗民风;也可以通过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书法比赛、民俗文化知识竞赛、历史人物大家谈、编演课本剧、艺术作品赏析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创设“书法天地”“国画艺苑”“剪纸技艺”“独轮车”“刺绣吧”等特色区域,大量投放各类本土文化材料供学生欣赏和探索。

    三、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用本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1.构建校本课程教育内容要“全面”化

    “全面”化,即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分学段、划层次、有重点地安排。如:一、二年级重在启蒙,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旗、国徽等,关注自己的家人,了解自己的家乡,探究小区附近的动植物,了解二十四节气;三、四年级遵循“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原则,开展以活动型、参与型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实践活动;五、六年级则在学生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学校的文化圈,突出活动的本土化,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专题采访咨询、上网搜索查阅、小组总结汇报等方式,逐渐生成许多鲜活的视点。

    2.构建校本课程教育内容要“全民”化

    “全民”化,即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多渠道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如从“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发展自我”入手,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编写一至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材《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编写《独轮车》《欢乐空竹》《我爱剪纸》等专门的校本教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内容。有趣的社会礼俗,淳朴的民俗与信仰,独特的地方文化,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在校本课程的渗透下传承下来。

    四、社区要发挥平台作用,

    将本土资源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之中

    教师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QQ群、微信群、本土文化资源协会等和家长、街道、社区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综合优势,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充满童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用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教育、熏陶小学生,与学校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学民间艺”中,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曲子戏发展历史及著名人物等资料,和教师一起到文化馆亲身观看、感受一些有关曲子戏的知识经验,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创造、表演……这些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淳朴的乡土味,会让学生们百学不厌。

    总之,互联网是未来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是成果分享的平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育者要抓住机遇,以本土文化为主推手,让信息技术与本土资源双向融合,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喜爱、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