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处变革 朴实中提升

    曾维义

    本期“技术赋能课堂”专栏的两个课例都比较朴实,没有花哨的“表演”和“炫技”,甚至在有些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地推敲和打磨。

    赖静老师应用FEG个性化教与学系统“活化”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图文信息,让学生在互动中多方面感知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使枯燥的阅读任务变得有趣,以此不断提升学生对不同阅读策略的应用能力,实现以读促写,演绎从大量输入到精彩输出的学习成长过程。

    ①创设语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

    阅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呈现与阅读主题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阅读材料中可能引起理解障碍的生词创设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生词意义,结合已有经验实现知识建构,这一方面为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搭建台阶,另一方面为有效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②任务分层,内化阅读所获信息。

    在阅读环节,该课例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读文章来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而是设计了分层次的任务,层层深入,让学生在略读、寻读到文本结构分析的递进过程中完成观察、分析、提炼、加工、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从对文章的基础理解走向语篇结构分析的高阶学习。在阅读后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根据文章的结构图对所读信息进行笔头转述的输出性语言活动,夯实基本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课例中的评价,全部采用点击笑脸或哭脸的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平板教学在课堂互动上的优势,与传统课堂“做对了的学生举手”相比,只是提高了统计的效率。

    惠超超老师在课例中“类比假设—实验验证—巩固提高”的教学思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突出实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干预。

    ①实时互动,助力实验设计与分析。

    课例应用即时通信功能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在加强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互动较好地完成了实验设计、记录和分析的“信息化”和课堂生成,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的优势互补。

    ②即时反馈,支持学习调整与干预。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通过实时的数据反馈准确了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学习调整与干预,由题目的正确率确定是否进行讲解以及如何讲解,并且通过学生的答题轨迹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以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教师根据学情数据对教学进度进行动态调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用三峡大坝“级联”船闸的水压来类比串联电路的电压是可取的,但是直接播放轮船通过三峡大坝的视频片段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大坝与船闸之间的水压关系,需要用图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模型,通过二次开发让生活中的视频资源拥有教育意义。另外,“船闸两侧的水压”的表述不够严谨,准確的表述应该是“船闸两侧水面差产生的水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