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四位一体”矿冶文化遗址的研究与保护

    【摘要】矿冶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是推广黄石矿冶文化的前提与基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护黄石矿冶文化,才能向社会公众展示矿冶文化的内涵。因此本文将对黄石矿冶文化遗址的研究与展示进行分析,提出如何进一步保护矿冶遗址,为矿冶文化的深入开发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矿冶文化;保护;研究;矿冶遗址

    基于“四位一体”的矿冶文化建设理念,矿冶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黄石矿冶文化遗址的内涵。矿冶遗址是矿冶文化的载体,因此矿冶遗址对黄石这一矿冶名城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利用矿冶遗址已经成为全市的共识。这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矿冶文明历史进程的古城,面对如此之多的矿冶遗址,如何实事求是地展开研究与保护,这是当前推动矿冶文化传播的关键。对于黄石矿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保护以及复原展示,积极开展实验考古研究,推动社会考古发展,这是当前黄石矿冶遗址开发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黄石冶金实验考古研究

    利用详尽客观的考古材料与数据,对黄石矿冶遗址的生产、使用、废弃以及埋葬等过程进行复原,实现对某项技术或某一社会形态的复原,能够帮助社会公众加深对古代黄石人行为的认识,并推动黄石矿冶文化研究。冶金实验考古研究是一种正确理解古人如何从事冶金活动的手段之一,当前已经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冶金考古方法。当前在开采、加工矿石,冶金和铸造金属,加工金属制品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意义。例如在黄石大冶铜绿山这一矿冶遗址中,通过流槽选矿法来进行模拟实验,分析商周的选矿技术,得出商周时期对于贫矿带中的矿石一般使用重物选矿法,对次生富带集中度矿石则使用流槽选矿法,已经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

    当前黄石矿冶遗址实验考古工作还是以铜器铸造工艺方面为主,对其他冶金技术的实绩考古研究较少,对黄石古代冶金技术与生产的全貌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复原与展示。例如生铁的技术体系,从战国时期该技术就成为黄石港铁技术发展的主流,对黄石古代生产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化妆能够使对于高炉炼铁、退火、制钢等环节还是从呼吁实验分析阶段,并没有深入分析古代的钢铁生产与冶金活动,对于矿冶文化研究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此黄石矿冶文化的研究内容上要逐步突破局限,特别是生铁冶炼与铸造、原始炼铜技术、金属制品等方面应当展开更多的研究工作。

    二、黄石矿冶遗址保护的建议

    当前对于矿冶遗址保护的技术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原生态保护模式,对于遗址并不进行大规模改造,以原样保存为主;原址改建主题博物馆模式,就是在矿冶遗址原址上进行改建,形成主题博物馆;大规模改造模式,对矿冶遗址进行大规模设计与变动;景观公园模式,在矿冶遗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生态修复,进行规划后形成生态公园。这些不同模式在当前黄石矿冶遗址的保护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特别是主题博物馆的技术模式,更是在黄石市内得到充分体现。

    基于近年来的保护实践经验,对黄石市矿冶遗址的保护工作形成了以下的基本共识:

    (一)确定合理的研究、保护方法

    黄石市近年来在古矿冶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基于正确的研究方向与重点。不断发掘古矿冶遗址。但是在研究精粉与研究人员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无法对所有遗址进行系统性调查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矿冶冶铜技术起源、炼锌技术的发明等方面,未来黄石矿冶遗址的研究应当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与实验室研究,为黄石矿冶文明起源提供更多科学资料。而且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例如对黄石古代金属矿料的来源研究,当前更多地采用铅同位素比值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还是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新的手段与方法。

    (二)注重古矿冶遗址的保护

    在近年来的发掘与调查研究中,黄石的古矿冶遗址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对遗址的保护建设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划,并且遗址保护与黄石地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许多矿冶遗址还处于现代矿山之中,其开采价值与经济效益仍较为凸显,因此遗址的保护容易受到不法矿主的侵蚀。

    针对这些问题,黄石市应当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制,并且充分应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来增强对古矿冶遗址与近代矿冶遗址的保护。例如黄石大冶铜绿山矿,在一期矿石开采殆尽的情况下,经过冶金专家的设计与论证,又设计了二期工程的开采方案与三期工程的开采方案,这一过程缺乏文物保护专家的参与,也没有评估采掘深度对矿冶遗址所带来的影响。矿山生产绝大多数是地下生产,如果没有严格监管,则容易开采越界,最终对古矿冶遗址的安全造成威胁。

    在矿冶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展示方面,黄石拥有数量众多、技术体系完整的矿冶遗址,因此其研究与保护的难度较大,一旦地方经济与矿冶遗址保护存在冲突,则保护工作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对黄石矿冶遗址的保护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黄石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作较为成功,对黄石矿冶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黄石矿冶文化遗址无一列入世界工业遗产名单,这也是存在的巨大不足。未来应当系统总结矿冶遗址研究、保护技术,推动矿冶遗址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法宪,贾朝蓉.对小矿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3).

    [2]牛晓冬,于克信.基于循环经济下的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8).

    [3]张以诚,陈颂今.矿业文化和矿业文化转型[J].中国矿业,2006(11).

    [4]赖永峰,叶长春.构建“有色第一矿”文化[J].中外企业文化,1995(08).

    作者简介

    姓名:肖步云,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日:1979-08-15:籍贯:黄石,学历: 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文化,职称:讲师 职务:教师 单位名称:湖北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

    “四位一体”的黄石矿冶文化建设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12G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