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策略探寻

    谭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统编语文教材也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回归了语文的阅读之本,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实现整本书的阅读价值,这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其阅读量和阅读难度都极具挑战性。学生与经典有历史距离,有的作品主题表达可能较隐晦,有的作品在语言与形式上也存在隔膜;再加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理解力有限,这些都增加了他们理解作品的难度。因此,要想有效的实施“整本书阅读”,就要实施有效的阅读策略,才能较好地达到目的。

    一、含英咀华,深解书味——做旁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旁批记录的就是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首先,旁批可以让学生读得仔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读一些较难的作品时,容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批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学生做旁批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美句佳词的赏析、动人细节的品评、有感而发的切身感受、触动内心的智慧之思……做旁批的过程,就是强化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

    其次,旁批可以让学生写得精彩。让学生在批注的语言形式上做足文章,新词新语、流行歌曲、古典诗词都可用来做批注。鲜活而富于学生特质的语言不仅让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也是学生思考的表达,是学生在阅读的路上慢慢养成自己、建构自己。

    二、汇积小流,以成江海——做摘抄

    摘抄是很传统的一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郭沫若先生曾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义畅达,任凭吞吐。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点点滴滴的语言积累对学习语文,意义重大。不仅如此,很多学生在摘抄、涵泳中,体会到文字的精妙、思想的睿智,获得审美愉悦。

    三、看是寻常,实则奇崛——写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得到不同的启迪。写读后感,尽管“老套”,却是对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极大尊重。

    读后感的内容可以很丰富。可以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或者對自己最有触动的一两个人物进行点评,可以对突出的艺术手法、细节进行赏析、品评,可以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还可以表达其中一些精妙的语言引发的自己的联想、想象、思考……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甚至质疑。可以说,写读后感对学生理解作品、提升认知、增强思考力、培养提升审美品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后感的形式可以多样。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仅仅可以让他们写议论文性质的文章,也可以鼓励他们写成诗歌、散文、戏剧等,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更自由的表达。

    四、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自由阅读

    当然,并不是每本书读了都必须让学生做旁批、做摘抄、写读后感。太多的阅读作业反而会让学生累甚至反感,阅读效果就会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部分学生有自己的阅读喜好,并不一定喜欢语文书上规定和推荐的书目。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某一范围的书,让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自由地在自己喜爱的书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有阅读的自由,才会有阅读的兴趣。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可以泛读、快览、浏览,似懂非懂地读,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精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阅读量上去了,以量带质,语文素养也就能得到提升。

    五、阅读成果,个性呈现——开展读书分享活动

    当每月一本推荐书目的读书任务完成后,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每月一分享”活动。由于全班都读过共同的一本书,同学们在分享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争论,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与思考。这样的思想碰撞,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作品外,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

    对于选择了自由阅读的同学,同样给予他们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他们或用PPT轮流上台展示,或写成文字印发给全班同学,或张贴在班级展示栏里。这些都给其他同学开启了阅读的另一个世界。真有不少同学听了看了这些同学的分享,进而去了解、阅读这些书籍。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感染,班集体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无疑会对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养性”,也就是我们的学生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现在的互联网阅读、碎片化阅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些经典作品被娱乐化、肤浅化,更有一些无良媒体亵渎经典,蔑视权威,沉湎于搞笑、戏说,让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心智平面化、粗鄙化。面对着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指导学生去阅读整本经典,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就是提高他们对文化垃圾的鉴别、屏蔽能力。否则,阅读品位的败坏,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优良品格的养成。

    ★作者通联:四川新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