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教学形式下的思考

    谷红梅 徐越群 张青青

    【摘要】当前慕课模式教学正在逐步打破校园围墙,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也需要保持冷静,不能盲目跟风。

    一、慕课教学形式的优势所在

    一)慕课提供了实现高等教学化和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目前慕课教育机构主要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它们主要是美国大学财力或大学附属机构,同时并称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也即慕课教学三大网络教育平台,为广大的在校生以及社会人员提供了更多、更广的系统学习机会,创造了所谓“指尖上的学习”新模式。具体提供自由选择、开放注册、开放式结构的在线开放课程,将社交网络与可获取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由所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来开设并推进。在线学习者可在这种模式下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自由获取资源,并获取相应的学分,学位等资历证书。而这些前提仅拥有一台可接外网的电脑,网上注册即可接受这种开放式的慕课教学。

    二)慕课对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1.慕课使教师和学生本位发生转变。其实在很多的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依然占主体地位,学生则是一味的“被学”,慕课本身注重的是师生互动及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有效避免了“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国内大学中慕课教学的“先锋”——清华大学的于歆杰教授、青海大学的陈强教授等都一致认为MOOC或SPOC的“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但慕课的制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字,这对教师如何驾驭慕课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慕课使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慕课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的理论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如于歆杰老师所说,“学生学习电路课程的过程现在变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游戏闯关过程。”在慕课教学中学生可自主掌握教学进度,进行测验、进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即时通过平台和老师、在线学生互动解决,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下运行,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下很快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3.慕课打破师生间的“老”关系首先在大学中维系教师和学生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课程,而慕课中教师、学生本位的变化势必需要重构师生关系。其次,慕课交流平台使同学科教师之间竞争加剧,与此同时也为各教师之间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原有教学中各自为战的教学状态将被打破。慕课教学中学生可自主或结成学习小组,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将趋于激烈。

    二、慕课对教学的影响

    一)慕课对教学资源、教育成本的影响

    目前传统大学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成本日益提升,但与之相反的是它所提供的学历和学位的价值却日益贬值。而慕课的教学资源是由名校的名师精心组织安排,受众者不受年龄、地域、时间等限制,选择性的在线学习,还可与名师、其他学员进行交流、互动,最后根据所学程度可获得名校所提供的相应证书,相比前者名校的大学梦已非遥不可及,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变得指日可待。从另一层面来看受众绝大多数会选择名校名师慕课资源,这无疑导致“非名校”的慕课资源浪费,延缓自身的发展、影响声誉甚,较好的结局和名校合作成为其慕课资源的辅助部分,如实验室等。

    二)慕课对行政权力的影响

    传统高校中教学资源往往受到行政权力的牵绊,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始终在某种体制的束缚之下。而信息化、网格化的全新教学形式——慕课,所做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最核心的改革力量,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必须在教师的作用下才真正的凸显出来,此时只有让行政服务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才有保障。虽然慕课教学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高校课堂,但一定会冲击到这种“旧体制”。

    三、冷静对待慕课

    目前我国的慕课教育还未出现井喷的形势,传统的高校教育仍然占主流,虽然有专家预测慕课会有迅猛的发展,个人认为慕课的教学形式并非适合于所有专业、所有高校。结合笔者所在的学校——民办三本院校,就当下的学情和专业特点,即使有名校的帮扶,采取慕课教学收获并不如人意,分析其中的原因如下:

    一)资金

    在我国的国情下,公办院校尤其诸如985、211院校,它们的教学改革及相应设施一般会受到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公众对于民办的认同,以及民办院校自身状况等注定民办院校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自筹,政府的资金扶持少之又少,在生源较好的情况下自筹的资金一般刚好满足正常的教学运转,民办院校中教师的教学改革受到很大的阻力,慕课教学模式的正常实施需要配套的硬、软件资源,就上述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实现慕课教学尚不现实。

    二)师资

    由于民办本身的性质,师资形势多为“两头大,中间小”即高龄教师、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占多数,具有多数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较少,高龄教师由于多为各公立院校退休后二次就业的师资,这部分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年龄问题,精力有限,他们一般不再热衷于教学改革;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由于个人经验、阅历让这部分教师去研究教学改革仍不现实,而中间力量的教师人数较少,即使有个别想搞教学改革,第一条的“资金”第三条的“学情”都会牵制他们的改革。

    三)学情

    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大多对基础课程等很难产生较高的兴趣,而慕课模式下开设的学科多为基础学科,受众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所在民办高校为艺术类,学校中也多为艺术生,他们生性活泼,专注力较差,对学习基础理论的大学科兴致较低,多关注于专业课程。

    诸如上述原因,由此慕课尚不太适合在民办院校的中开展。但慕课中部分环节值得我们借鉴,如教师课下对某个知识点自己制作教学视频,在课上教学中有选择性播放,会使得一部分学生感到新鲜同时自然会有所接受知识,此外对于未按时出勤的学生但对课程的知识点又有一定兴趣的,此时可利用视频来补充遗失的部分。任何事物不一定要全盘接受,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接收,也会带来一定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月.

    [2]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3]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4]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2卷.

    [5]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