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锤炼广播精品

    戴天林

    【摘? ? 要】本文以部分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作品为例,分析获奖作品在主题、选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提出以获奖作品为标杆,持续提升广播作品创新创优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创作精品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有44件优秀广播作品获奖。这些获奖广播作品集中体现了全国各地的广播人坚持守正创新,牢记职责使命,扎实践行“四力”,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所取得的新成果。笔者认为,获奖广播作品在选题、立意、表现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值得业内同行学习借鉴。

    一、广播消息时效性强,新闻报道价值高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有8件广播消息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3件。获奖广播消息均为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报道,作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新闻传播力度大,新闻报道价值高。此外,获奖广播消息时效性非常强,语言叙述简明扼要,音响运用精准得当,既遵循了一般的新闻规律,又很好地发挥了广播用声音传播信息的优势。

    获一等奖的广播消息《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聚焦重大国际问题,准确把握“时度效”,为独家首发新闻。2018年6月24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表示:“最痛彻的感受就是战争不可以发生,和平最为可贵。这次参观,让我深感战争是如此的残酷,无辜的民众被裹挟进来,造成了惨痛的伤害。悲剧因战争而产生,人类决不能允许它再次发生。”福田康夫作为在日本主流政坛仍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前政要,正视大屠杀史实,正面评价纪念馆的陈列,对于中日关系及维护人类和平和正义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播出的这条消息准确传递出日本的有识之士正视历史、呼吁和平之举,引发国内外主流媒体的相继转载。

    广播消息《农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唱主角——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外记者见面会》也是获一等奖的作品。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四位来自基层的农业工作者围绕“农民丰收”的话题进行交流。邢台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积极主动联系采访参加这次中外记者见面会的基层农业工作者,请他们谈参会的感受。这条广播消息以小见大,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作品还进一步表明,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农民丰收节”的丰收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心理层面,新时代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二、广播直播呈现国内重大时政活动

    广播直播作品一般具有选题分量重,新闻时效性强,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播出等鲜明特点。直播过程实际操作相当复杂,做出精品实属不易。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作品中,仅有1件广播直播作品获得一等奖,二、三等奖空缺。获一等奖的作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现场直播》题材重大,内容完整,直播有序,制作精良,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力作。

    2018年3月17日,新中国历史上国家领导人首次进行宪法宣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对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进行直播报道。宪法宣誓仪式开始前,男女主持人以对播的形式介绍宪法宣誓制度的产生过程以及重大意义等内容。宪法宣誓仪式开始后,军乐团礼乐声、国歌奏唱声响彻全场,习近平主席等领导人的宣誓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个节目用声音记录了宣誓现场的庄严时刻,通过电波传遍全国。直播室信号与现场信号衔接自然流畅,规范有序,充分体现了广播直播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的特点。主持人的解说与直播现场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现场音响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广播访谈精心设置话题,邀请各界人士参与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有6件广播访谈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获奖广播访谈作品的突出特点是主创人员选题恰当,嘉宾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主持人对整个节目的节奏把握适度,谈话主题集中、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获一等奖的广播访谈作品《总书记点赞的两位村书记共话乡村振兴》是一堂生动的致富公开课。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山东广播电视台的主创人员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两位村书记王传喜和耿遵珠聚在一起,请他俩结合自己的親身经历讲述什么是乡村振兴,节目还邀请了“棚二代”,驻村第一书记等共同参与节目,畅谈如何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活动现场,嘉宾与观众互动,气氛十分热烈。大家通过讲述各自经历和感受,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丰富了探索如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视角。

    四、系列报道围绕重大主题,倾力打造重磅作品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7件广播系列报道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4件。获奖广播系列报道基本上是国内各家媒体站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节点上,关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事件以及典型人物,精心打造的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通过一段时间内持续的报道形成强大声势。

    获一等奖的广播系列报道《见证》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别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的主创人员精心选择胡福明、严金昌、李谷一等多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进行专访,此外还采访了一批重大事件的亲历者、重大政策的推动者,以及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进程的普通人。《见证》以40位“见证者”的视角,展现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以及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非凡勇气和智慧。这个系列报道尊重历史更立足当下,重故事性也重思想性,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对采访素材的驾驭、对敏感问题的把控以及音频制作的专业水准,均得到业内专家和听众的肯定。

    五、广播专题注重深度开掘,凸显新闻价值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10件广播专题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件。获奖广播专题立意高远,选材典型,主创人员以独特的角度聚焦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力求做到“聚焦社会关注点”与“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机统一。作品整体上事实准确,结构合理,内涵深刻,富有感染力。

    获一等奖的广播专题《回家》是一件以保护珍贵野生动物黑颈鹤为主题的作品。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和繁殖在高原的鹤,四川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台的记者克服高原反应、气候寒冷、地理偏远、语言差异等阻碍,深入“中国黑颈鹤之乡”进行了全年蹲点式采访挖掘,录下了上百小时的声音素材。《回家》主题鲜明,叙事流畅自然,制作专业,提升了作品的可听性。记者以纪录片式的表现手法,采用大量现场音响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让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黑颈鹤独特的生存环境。作品真实而又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生态保护的故事,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植于广大听众的内心深处。

    另一件获一等奖的广播专题是《藏北牧民南迁记》。2018年6月17日至18日,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加玲加东村125户、289名牧民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搬到1000多公里外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嘎冲村,开始新的生活,这标志着西藏第一个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项目顺利完成。西藏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采取跟踪报道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记录了西藏扎实推动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的一个新举措。这个作品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广播特色鲜明。记者运用丰富的音响再现了藏北牧民搬迁的情景,真实反映了当地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六、对提升广播作品创优水平的思考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2019年度)在评奖总标准第一款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四向四做,践行‘四力要求。”[1]而且增强“四力”的要求,在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结合增强“四力”的教育实践工作,今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广播新闻报道水平。

    (一)深耕基层,扎实采访,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新闻价值的选题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我们广播人要增强“四力”,就必须深入一线,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睁大锐眼洞察天下、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练就妙笔书写时代,做到心中有“事”、眼中有“人”。我们要通过践行“四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动鲜活、有较大新闻价值的题材。

    广播新闻能不能获中国新闻奖和选题有密切的关系。一些有经验的老记者认为,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就有了一半的成功把握。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评选实践和评选结果一再证明,一件作品能否引起关注、征服评委进而获得高等级奖项,题材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3]我们在广播新闻的选题上要抓住与普通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从小切口入手,深入挖掘新闻背后大主题,以小见大地诠释时代主题,这样的报道容易出彩,引起大家的共鸣。

    (二)发挥广播特色,以声动人,以情感人,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基层是新闻工作之源,群众是新闻工作之根。但凡经得起时间淬炼的佳作,大都来源于基层,植根于群众。在众多获奖作品中,一批体现“走转改”精神的作品脱颖而出。它们敏锐地捕捉到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方面,在小故事中反映大时代、生动展示作品的思想性与人文性。近年来,中国新闻奖的参评作品,有一部分的报道主题是类似或接近的,但不同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方法各具特色。广播节目应遵循“价值要大、切口要小、严守规范、活讲故事”的原则,“坚持导向、改进文风”。

    广播的优势是声音,好的广播作品善于通过声音进行叙事和评论,灵活运用现场音响,巧用新闻采访素材,充分发挥同期声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广播的声音传播优势。

    结语

    今后,我们广播人要以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作品为标杆,结合增强“四力”教育實践工作,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优水平。我们要不忘初心使命,扎实践行“四力”,增强能力本领,从而善于发现和驾驭那些生动鲜活、有较大新闻价值的题材。在选题上,我们要注意扬长避短,深入挖掘本地的独家新闻,特别是在采制贴近性强、接地气的广播作品方面多下功夫。广播以声音为传播特色,有经验的广播人善于通过声音进行叙事和评论,充分发挥广播自身的特点。我们要尽可能选择那些适合用声音来表现的、能够透过音响直抵心灵的故事,以声动人,以情感人,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1]中国记协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9v/2019-02/12/c_138099915.htm.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23/c40606-30245183.html

    [3]周跃敏.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J].新闻战线,2019(21).

    (作者: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任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