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

    滕国彬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如字、词、句、篇、语法和修辞等内容,另一方面也应使其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其语文情感进行陶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后者则往往受到忽视,直接导致教学程式化问题严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情况。为了纠正这一弊端,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考虑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应用,从问题的合理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等角度出发,让语文课堂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一、对问题的合理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应用要点之一在于,教师应当对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便保证问题与学生注意力之间的紧密贴合,从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从问题的角度加深对目标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在给出问题时,应当意识到问题与学生思维之间的关系,在给出问题后,则要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本次的重点教学内容。运用问题教学模式时,应当避免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问题出现,尽可能让问题、教材、學生心理几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问题始终具有启发和延伸功能。当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此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让学生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便需要教师先行设计合理的问题,如要求学生观察文本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场景,说明荣宁二府的建筑结构、室内摆设、人际关系等,此外,问题还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细化呈现,如要求学生思考情节类问题: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主要情节是什么、贾赦确实是因为身体不适而不见林黛玉吗?细节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她为什么没有来过姥姥家、进府时为什么要走西角门而不走正门?环境类问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说明贾府有不同寻常的地位、贾府是什么样的家庭?等等。学生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并依靠阅读教材,给出思考后的见解,指出文中重点的句子。因为问题本身设计层层推进,具有合理性,学生便可以在回答问题时,自然了解到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林黛玉当时的心理感受。

    二、对情境的有效创设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想的课堂应当有比较活跃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身心愉悦。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不但要创设合理化的问题,也要让问题处在良好的情境之内,即依靠各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满足学生融入于问题情境的现实需求,并启发学生在情境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情境的有效创设,往往需要与现实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下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确保接下来的问题探究过程顺利开展。例如在阅读《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与滕王阁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在资料中融入滕王阁的自然风光、古今变迁等,增加学生对于滕王阁的了解,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深入体会“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怎样一种状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怎样一种景色,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会成为千古绝唱,从而进一步感受王勃作品的特点。或者让学生观看《王勃之死》的经典片段,展示王勃短暂、炫丽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这对课堂情境的创设是有利的。当问题置于情境之下时,学生不但能够对文本产生深入了解,而且还能够处在有利于问题解决和思维发散的状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对学生自主性的充分激励

    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与对情境的有效创设之后,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自主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从生疑到设疑,最终走向释疑的过程中去。要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感受到知识的乐趣,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办法便在于让学生踊跃地提出问题,并依靠自助或者协作的办法寻找答案。一般认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鼓励,是问题情境设置中的重头戏。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自觉意识觉醒的帮助,和学生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例如在学习《论语》的相关篇章时,会涉及到对孔子人格的探讨,教师可以把《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本书拿到课堂上来,由于此前学生普遍认可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这本书便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到一种困惑状态,为什么作者这样放肆:竟然指称孔子为“丧家狗”,于是便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李零教授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不是在故意搏人眼球啊?”教师可以不必立即作答,而是再导入几则相关的、对这本书批判的材料,很多学生都表示认可,但也有部分学生继续发问:“原书作者的想法是言之有据的吧,应当先看看内容再做定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表示赞许之后反问大家:“若是孔子有机会看到这本书对自己的评价,他会作何感想?”并适当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好能够在《论语》原文中寻找答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优势,让大家发现《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此时,学生将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既然对于《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产生了疑惑,就需要先去阅读这本书,了解它的观点,明确作者的原意在于:所有怀抱理想又无法在现实世界找到寄托的人,均可谓之“丧家狗”,而在《论语》里面,孔子已经遇到了这种说法,并且接受了这种说法……总而言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连续性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设疑,使之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之下,将自身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

    教师合理地创设问题,是问题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把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此出发,教师应把问题置于良好的教学情境之下,并逐步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和发问,让学生在一次语言与思维的交汇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