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心理教育生态圈的构建与实践

    曹莹文

    

    

    

    【摘 要】“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要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江苏省苏州中学校以“生态化心理教育课程基地”为抓手,探索大心理教育生态圈的实践之路,从教育人到服务人,让更多学生享受专业的心理服务;从单列式到融合式,让更多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执教能力;从线下到线上,以心理研修学分制扎实推进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07-04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加强和健全学生发展指导,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新课题。同年7月,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成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20所学校之一,在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肩负引领示范和创新探索的使命。2020年,学校立项“生态化心理教育课程基地”,以大心理的视域,从强调心育转向心育服务,从问题导向转向品质促进,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体系。

    一、 项目实施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社会环境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见图1)。他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原因,个体的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系统包括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外系统未直接参与个体的成长活动,但对其发展产生影响,如父母工作单位、学校管理部门等;宏系统指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学校与同伴、家庭、网络同处中系统,同时又有联络其他三项的重要功能,因而,学校在青少年个人成长方面发挥着平台作用。

    苏州中学校将“生态化心理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定位为“生态化”,主要建设思路为“大心理教育生态圈的构建与实践”,秉持在系统中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搭建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的生态课程样态(见图2):(1)微观生态: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研修平台,打造有针对性的专业资源库,促进学生个性化探索和发展,开展档案式的跟踪评估;(2)中观生态:构建“动心”课程群落,通过不同渠道强化朋辈组织的有效互助,增进学科间的互生融合,促进师生互益和家校互动;(3)宏观生态:打造“道梦空间”,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府学文化、环境资源,营造养心文化氛围。

    二、 系统运行机制

    (一)微观生态样态:基于“保护”,以循证思路开发学生发展自主研修系统

    学校引用肇始于医学的循证实践思路,筛选和整合信息,融合校内外平台资源,搭建适应新高考理念和新时代学生成长需求的“学生发展自主研修平台”。

    自主研修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指导、生涯引导、心理辅导、朋辈陪伴和家长支持。(1)学习指导是学生发展的“发生器”,注重学生基础学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2)生涯指导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积极体验、勇敢尝试,认真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3)心理辅导是学生发展的“平衡器”,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指导,以发挥学生自我潜能、完善学生人格为重要目标;(4)朋辈陪伴是学生发展的“安全阀”,利用个体向外“泄压”的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是题中之义;(5)家长支持是学生发展的“稳定器”,降低家长的焦虑水平,提升亲子互动质量,促进反思性教育和反思性成长,保障学生成长最重要的“支持体系”相对稳定。

    学生发展自主研修平台包括线下和线上两个部分:线下研修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策划与组织;线上研修包括资料研习和互动交流(见表1)。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与活动,指向学生心理成长的五大培养目标:(1)积极且具有前瞻性;(2)随时收获意义感;(3)有较高的控制感;(4)能平衡生活,适时放下;(5)能维持坚实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发展自主研修平台还建立了配套的学分体系,一方面保障學生定期参与自我探索,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动向进行有效追踪和合理评估。学校结合线上自主研修的量化参数,以及线下研修活动的参与度和评优次数对学生进行评估。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制度也将逐步完善,既保证学生学有所得,也有利于公正客观地评估,真正实现兼顾教育与评价的功能性目标。

    (二)中观生态样态:基于“滋养”,以问题为中心扩大“动心”课程群落

    2016年起,苏州中学校在原有校园心理剧课程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科渗透范围,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舞蹈学科结合,在高三年级开创性地设置必修课——“动心课”。2020年,学校继续拓展“动心课”的渗透范围,不断创设新的融合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更多学科融合,向教育教学领域拓展,向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延伸,帮助教师慧眼识人、精准育人。

    1.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不应是一个特别的活动,而应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只有学科融合、价值多元,才有可能真正抛开“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迎接挑战。苏州中学校拥有一支由42人组成的心理健康导师团队,这些教师涉及学校多个学科和部门,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学科专长,找寻适合的心育融合的方向,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进行超过100学时的个人成长体验。如音乐教师学习声音疗愈、意象疗愈;舞蹈教师学习舞动治疗、身体感知疗愈;学科竞赛教练学习内观、正念技术;语文教师学习心理剧治疗技术;数学教师学习神经科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最终实现心育理念的全方位渗透和落地。

    2.与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给许多师生、家长的印象都是“减压”“放松”“调适”,对师生工作、学习等切实的帮助较为有限。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成为“高效”和“有效”的助力。如用以突破“高考复习高原现象”的“幸福高三笔记”,能有效提升学生在高考后期的控制感和复习效能感;每年的心理节,把脉学生的心理困扰,设计富有仪式感、趣味感、意义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科的科学特性,经过近4年的探索,苏州中学校生涯教育T12模型建立了近5000份大数据模型,全校班主任利用这些模型开展班级管理、班团建设、个别疏导和生涯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宏觀生态样态:基于“空间”,以物态文化积蓄师生心理正能量

    目前,苏州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道梦空间(一期工程)”已经建成。“道梦空间”地处府学“庙学一体”的中轴线上,参考范斯沃斯建筑风格,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400平方米的道梦空间被划分为六进:

    1.会心时间——心流促专注。

    在创造的过程中,在心流状态下,人的自主性会自然流淌,所以创造性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在这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创作材料,如缠绕画、版画、书法、拓印等,自发地书写表达。

    2.知心木屋——朋辈辅导互助空间。

    朋辈帮扶是青春期问题最好的解药,能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完成。知心木屋内设置了“解忧杂货铺”,学生可以将困惑写在涂鸦墙上,也可以将匿名信投进信箱,等待解答。

    3.养心殿堂——静心冥想独处地。

    学会独处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养心殿堂设置了冥想中心,学生可以戴上耳机,在引导语中学会独处,学会静思,澄清问题,理清思路。

    4.贴心工坊——教师心育研究所。

    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讨会、督导会、家校联席会等都在此举行,这里还有各种心理类书籍供师生取阅、研习。

    5.开心花园——倾心面对面。

    开心花园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空间,兼具家庭辅导和沙盘治疗的功能。

    6.动心课堂——团队对对碰。

    动心课堂是举行小型专题沙龙、班级主题团辅活动的空间,也可以进行深度的表达性个案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与学生宿舍活动区、体育活动中心、艺术活动中心、餐饮中心一起形成了学生活动群落。未来还将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府学文化、环境资源,营造养心文化氛围,拓展心育“朋友圈”。

    “生态化心理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微观层面促进学生的自我整合和个性化成长;中观层面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融合,及教师、家长心育理念的提升;宏观层面将文化融合和文化创建作为主要建设方向,力图打造更专业、开放、合作的心理教育生态系统。期待在养育的话语体系里,江苏省苏州中学校的心理教育生态圈能更有力、有趣、有料、有用。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谢天. 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背景、内涵和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2019(1):61-68.

    [2]李艳玲.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念创新与路径变革[J]. 教学与管理,2019(18):55-58.

    [3]吴莹,曹迪. 心理学课程设置与循证思维能力的培养[J]. 社会建设,2020,7(1):80-92.

    [4]周静宜. 关系、服务与共享:微信生态圈的创新构建、运行与未来[J]. 传媒,2019(24):51-53.

    [5]娄立志,张基惠. 新高考本体价值之表达:评价理念、育人功能、人本取向[J]. 中国考试,2019(10):27-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