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的广谱教育策略

    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纪委联合制作的8集专题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播出之后,立刻引发了国际国内各大媒体关注。《永远在路上》是在党中央提出的“有腐必反”“有贪必惩”的宏大语境下,在党中央整顿“四风”和严肃“八项规定”的进程之中,以磅礴气势推出的一部重量级的反腐教材。正如《北京青年报》评论:“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在反腐中见真章、动真格……几年来,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工作,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1]该片以党中央有力的反腐策略为总纲、以大量落马的贪官接受调查与审判时的真实影像为传媒亮点,以近距离、大尺度地展现“贪腐”真实面貌的摄制特征,极大提高了内容的可传播价值,也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教育价值。

    一、 影像化诠释“反腐”斗争的相关词语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以集体的强力推进着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反腐败斗争,从运动式反腐转向法治化反腐。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决心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坚决要 “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日益常态化,一系列“反腐”名词高频次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永远在路上》以生动的情节与权威案例,对“反腐”名词作出权威诠释。

    在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中,有着对“腐败”一词的精确而全面的解释:“腐败的本质就是用公权力来谋取私利,哪里有公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诱惑。”中央党校教授辛鸣阐释:“我们的宗旨叫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如果你手里握有权力了,你拿这个权力不去为人民服务,你还是共产党员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是水火不相容的。”片中还引用了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中国反腐败问题研究专家魏德安对腐败现象的危害的描述:“腐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腐败”,“如果不坚定地反腐败,最终将影响乃至摧毁整个中国的经济建设”。这种对“腐败”的深层解析,不但有着法律意义上的精准度,更有着高瞻远瞩的政治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此, “老虎”“苍蝇”成了网络热词。《永远在路上》中出现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苏荣、白恩培、周本顺、蒋洁敏等贪腐高官,直接诠释了什么叫“大老虎”。这些高官曾经权倾一时,他们或买官卖官、或以权力建立起经济利益链,为自己和家族谋取大量财物。据统计,十八大之后落马的“老虎”中,有副国级以上官员4人,中央委员会成员11人,正是这些高官的落马,既使民众见证了党中央反腐斗争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见证了党中央在反腐斗争中的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

    “苍蝇”式腐败指的是“小官巨腐”现象,也叫“基层腐败”。《永远在路上》将这种“苍蝇”式腐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层小官的巨腐,二是贪污数额虽小、但引起巨大民愤的滥腐。在“小官巨腐”的关键地区河北省,水官马超群的68套房产和37千克黄金,呈现出基层官员贪腐的严重性。而山东泰安宁阳福利办的张士龙侵吞极度贫困儿童救助款的行为,说明腐败分子已经把罪恶之手伸向了最无助的人群,直接破坏了当地的政治生态,直接影响了民众对于党中央反腐斗争的获得感。为此,党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发出的“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问题”的决定,为进一步堵住基层贪腐的漏洞、让党中央的好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使基层的“苍蝇”闻风丧胆。

    二、 向全社会宣告党中央的反腐举措

    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在习总书记的“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指示之下,党中央确立了一整套惩治腐败的有力措施,其中,中纪委的巡视制度就是发现、追查贪腐人员的第一道关卡。《永远在路上》显示了纪委巡视工作的显著成果: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南充代表贿选案都是巡视的结果。云南省委书纪白恩培也是中央纪委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一只“大老虎”,这位39岁就担任延安地区地委书记的实权人物,在担任了云南省委书记之后,开始追求“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买私人飞机”等奢侈生活。2016年10月9日,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白恩培被判處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中纪委的巡视制度不仅对高官形成“从严治党”的威慑,也产生了遍布基层的“民生监督组”。目前,各地的民生监督组的巡视制度已覆盖到各个乡村,监督员经常会深入到民间,逐一调查救灾款、扶贫款、福利款的落实情况,与每一项扶贫款的领款人直接对话,查询每一笔款项的去处。因此,民生监督组成了堵住基层的“小官巨腐”的有效措施,增加了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管力度,也使乡镇以下的贪腐案例查处率增加了60%。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纪委工作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种被称为 “四种形态”的全新监督执纪的方式,目的是从治标到治本、建立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也是《永远在路上》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根据典型案例,专题片总结了“破法必须违纪,违法必先违纪”的贪腐规律,那些看似公车私用、收受年节礼品、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办公室超标等小事,不仅违反党中央的“八项规定”,也存在着演化为更大的违法行为的可能性。《永远在路上》公示了中纪委的工作方法与五个工作步骤:拟立案、初核、暂存、谈话函询、了结,由谈话函询开始,将许多群众举报的问题在第一形态中解决,并将处分的干部通报曝光,这就是要靠纪律和规矩管住全党,让党员干部认识到违纪也是大事,用“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标准及时阻止更大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所以,某中央企业领导“两次打高尔夫用公款”的小事,也会郑重地出现在中纪委的案件审理室的讨论会上;南昌市青山湖区审计局局长万小宝收受村干部一条香烟的事件,也会受到区纪委的谈话批评;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道党委书纪高祝杰用衣柜遮挡超标卧室的作法,也受到了党纪的严厉处罚。从党风建设的角度来看,谈话函询再加上通报曝光,构建了良好的监督体制,形成了扼止腐败的第一道关口,把住了党员干部滑向更大的违法深渊的关卡,对于建立“纪律治党是根本之策”的理念,建立良好的廉政工作作风非常有效。

    三、 对职权贪腐的巨大震慑力

    正如《永远在路上》片名所宣示的那样,“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是一场永远保持高压态势的战斗。为了使惩治贪官的利剑更加锋利,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2014年3月,中央纪委整合内部机构建立国际合作局;5月,中央纪委召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座谈会;6月,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建立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协调机制,设立办公室统筹追逃追赃工作;7月,公安部开展猎狐2014专项行动;9月,最高检开展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专项行动;10月,最高法、最高检、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敦促在逃境外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公告》。“2015年4月22日,中国集中公开了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的红色通缉令,曝光100名涉嫌贪腐的外逃人员。”“百名红色通缉令”的直接效果是——“首名被捕的犯罪嫌疑人戴学明被缉捕归案,潜逃肯尼亚等国9年之久的江苏中淮建设公司原董事长钱增德被遣返回国,在百名红色通缉令中排名第二位的李华波被缉拿归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潜逃美国两年半的辽宁省凤城市委原书记、副厅级干部王国强,主动从美国回国,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自首。”特别是在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原股长李华波一案中,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组织协调国内各部门召开了40多次会议,采用了追赃、追逃、异地追诉、移民法遣返等多种手段,同新加坡总检察署、警方、内政部、移民局等部门进行磋商,最终促成了李华波被遣返回国接受法律的制裁。2015年4月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布署的针对外逃腐败分子的天网行动,再一次吹响了中国反腐败合作的集结号,如此强大的追逃阵势,如此沉重的铁拳,如此显赫的战果,就连美国CNN评论亦在大声惊呼:“中国彻底的反腐战役已经打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永远在路上》一方面展现的是在天罗地网之下无处藏身的腐败分子的狼狈相,另一方面曝光已被司法机关立案审讯的腐败分子的丑态。昔日风光无限、挥金如土、前呼后拥的高官,今天却成了站在正义法庭上低头认罪的小丑,他们落马前后的鲜明对比成了最新鲜生动的活教材。“我的犯罪事实是清楚明确的,犯罪的证据是真实和确凿的,我认罪悔罪,供认不讳”(蒋洁敏语)。“我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犯了受贿罪,深感悔恨不已、无地自容”(季建业语)。“我真心诚意地认罪悔罪,真心诚意地接受法律对我的惩处”(李春城语)。《永远在路上》还披露了腐败分子在违法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如贪官周本顺“在多处住所内,均摆设佛堂佛龛,每逢初一、十五和相关佛教节日,都按时在家烧香拜佛”的愚蠢;辽宁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逃亡国外后不敢出门、每天担心被害、被抢或被抓的囧迫;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原股长李华波在新加坡逃亡期间不是打官司就是坐牢、连父亲去世的消息都不知道;原是加拿大的知名房地产开发商的迈克尔·程(程慕阳),当他的中国通缉案犯的程慕阳的真实身份暴露之后,迈克尔·程迅速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他女儿的职务也被加拿大联邦青年自由党紧急撤销,有力说明腐败分子的生存困境。再加上落马高员在镜头前沧桑面容、斑斑白发、悔恨的泪水,萎靡的精神以及他们俯首帖耳交待犯罪事实、等待法律制裁的模样,把腐败者的悲惨结局、腐败的代价、腐败后如过街老鼠般的丑恶嘴脸,演绎得非常精确。

    同时,《永远在路上》中纪委工作人员讲述的真实的监督执纪故事,是中纪委及到各地基层纪委扎实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及智慧的直接展现。如对天津医药集团党委书纪张建津用矿泉水瓶子装茅台酒进行公款吃喝的奇特手法的揭露;对青岛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王海涛的用制造阴阳合同出国旅游的揭露;如新疆某地区的纪委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地头,零距离与村民沟通,收集村民对于村干部的意见的情景;如天津市西青区纪委的工作人员从衣柜里的一道亮光,找到了隐蔽于衣柜后面的街道党委书记超标办公室的经过,这些离奇的审纪故事就是对党中央惩治腐败的一系列新举措的具体落实,也生动地说明了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寓意。

    2015年来临之际,习总书记做出指示:“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这是党中央吹响的反腐斗爭的进军号,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就是这场战役的动员令与集结令。《永远在路上》以完整充足的事实,将党中央4年的反腐成绩整合在一起,将党中央对反腐斗争的决心与恒心整合在一起,将党中央的反腐举措整合在一起,以大信息量的视频手段,将公众记忆里散碎的反腐败信息整合为一部完整的、适用于社会各层面、各年龄段的思想品德教材。随着时间的推进,《永远在路上》对全社会的教育价值将更加多元,更加深入,也一定会成为党史建设中的珍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樊大彧.“永远在路上”是答卷也是教材[N].北京青年报(电子版),2016-10-19.

    【作者简介】郝红亮,男,山西长治人,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