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下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策略

    吴文兵

    【摘? ? 要】本文以央視《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系列亲历者Vlog为例,在“四全媒体”视角下探讨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策略,认为优秀的新闻Vlog作品应该是全程传播,让新闻有情节有细节;全息传播,让技术有意思有意义;全员创作,让叙述有主体有主题,这样才能实现全效传播,让作品有流量有能量。

    【关键词】四全媒体;Vlog;新闻短视频

    短视频新闻适应5G互联时代受众移动化、视频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成为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Vlog(video blog),就是视频博客日志,指创作者以自己为拍摄主体,通过智能手机、微型数码相机等便携式拍摄工具记录日常生活的一种短视频类型。Vlog短视频诞生之初,主要是作为创作者展示个人旅行游记、数码产品开箱、美妆心得分享等社交功能的载体。近年来,在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时政报道中常常推出记者的Vlog视频,以更具现场感、更加灵活轻松的形式报道时政新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短视频泛娱乐化的倾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及《安徽日报》等地方媒体,在大型公共事件中也经常采用Vlog形式报道新闻,吸引了年轻受众的关注。2019年,新华社推出了系列脱贫Vlog作品,以贫困户的视角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真实感人。《安徽日报》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Vlog《融媒体“小白”成长记》,以记者的视角展示融媒体新闻生产的过程;在2019年合肥苗交会期间推出探馆Vlog,揭开了展馆的神秘面纱。此次疫情期间,央视推出的亲历者Vlog《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更是成为跨屏传播的爆款,有力地汇聚起了战“疫”的精神力量。

    此次新冠疫情报道中,专业化新闻机构与用户(“PGC+UGC”)联手生产的Vlog新闻短视频,有情节、有细节,有意思、有意义,有主体、有主题,有流量、有能量,成为践行“四全媒体”框架的一种生动实践。本文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系列亲历者Vlog为例,在“四全媒体”框架下探讨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策略,以期通过对这些Vlog作品的细致解析,为新闻短视频的生产提供一些借鉴。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蔓延,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进行了及时深入的采访报道,全方位讲述了中国及世界的战“疫”故事。在众多媒体报道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快手、二更、VUE Vlog等共同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新闻纪录短视频表现十分抢眼,以战“疫”亲历者Vlog的形式讲述了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温暖故事。这组系列Vlog前后制作了两季,第一季2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在“微纪录短视频”栏目“微9视频”滚动播出。第二季2月22日开播。两季共33集,同步上线央视频APP,并联合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新浪微博、快手、B站等平台全网推送,进行融媒体传播,好评如潮,仅第一季9集就实现了“系列总话题阅读量达5.2亿、讨论量达49.7万,总视频平台推荐量达7.18亿、视频观看量达1.57亿,总直播观看量达1286.2万、点赞量达96.24万”[1]的良好传播效果。媒体融合背景下,专业主流媒体联合用户共同生产的Vlog短视频新闻成为主流媒体扩大网上舆论主阵地的“轻骑兵”,打造出了适应5G互联、移动传播的优质融媒体产品。

    2019年1月25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全媒体”这一新概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正是主流媒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交出的“四全媒体”精彩答卷。

    一、全程媒体:新闻有情节有细节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紧随疫情防控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以即时性的Vlog新闻叙事文本记录现实。疫情防控初期,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治疗情况牵动人心,第一期Vlog作品便以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一病区护士胡雪珺的视角记录下医院的救治场景。胡雪珺和其他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背着丘比特电动送风机在隔离病房为病人诊治。护士推着满满一车输液瓶行走在病房,戴着三层手套为患者打针,不时通过对讲机与隔离病房外的医生交流,气氛紧张而忙碌。武汉封城后,居家隔离的市民生活怎样?第二期Vlog作品展示的就是曾宇辰和父母、外婆及宠物猫的居家生活。农历新年,一家人穿上新衣服合影留念,虽然以前一桌子的年夜饭变成了如今的一锅炖,但家人平安相守也其乐融融。随着疫情的发展,军队和各省市纷纷派出援鄂医疗队,支援湖北的疫情防控。正在武汉家中休假的人民海军融媒体记者王震宇拿起相机,拍摄了援鄂医疗队员、战友李晨的生活。活泼的“90后”女兵李晨瞒着家人申请来到武汉,肩负起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使命。因疫情,学校不能如期开学。快手作者“我是子岚”是一名初三学生,他分享了在家上网课学习备考的影像。随着治疗的推进,许多患者痊愈出院。因为恢复期患者的血浆对其他感染者的新冠肺炎治疗有疗效,39岁的朱红从金银潭医院出院隔离期结束后,便来到医院捐献了血浆,并通过Vlog全程记录。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从组建到休舱;援鄂医疗队员踏着飞雪而来,结束任务趁着春风归去。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回国的留学生记录下了自己回国的过程。英国喜剧男星豆豆前后有两期作品,前一期中,英国的朋友安慰滞留武汉的豆豆,而后一期,武汉解封后的豆豆吃着热干面,鼓励着正在经历疫情的英国朋友。前后33期战“疫”日记,紧扣日常生活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全程记录下了武汉抗疫的各个阶段。个体讲述者用镜头记录下抗疫生活细节,这系列短视频新闻文本共同展现出全媒体全程传播的特点。

    不仅如此,从传播渠道来看,这些Vlog短视频新闻不仅在电视屏幕上滚动播出,也通过优酷、腾讯视频、新浪微博、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播放,突破了时空界限,渠道上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全程传播。

    二、全息媒体:技术有意思有意义

    隨着技术日益进步,媒介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经历了面对面的口语传播到铅与火的文字印刷传播,再发展到光与电、数与网的融合传播阶段。多维成像、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不断应用,媒介信息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图文呈现,能为受众带来全新体验的全息媒体层出不穷。

    1月底,国家决定在武汉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专科医院。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8天工期建成移交,7.5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1月25日立项,26日开建,2月6日便逐步验收和交付使用,创造了“中国速度”。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开通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远程慢直播,挂在高处的固定镜头对准了繁忙的建筑工地,数千万网友“云监工”。第三集Vlog作品便用AI机器人合成仿真声音,以摄像头为视频主人公,用摄像机自述的方式展示“目之所及,皆是奇迹”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这个短视频作品综合运用固定摄像头取景、航拍器运动取景、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摄像取景等方式联合摄制,画面丰富;AI机器人合成仿真声音作为画外音,既惟妙惟肖又新奇有趣;运用弹幕实时展现网友互动评论内容,交互性强;结合图像识别技术介绍参与建设的劳动者和机器……充满现代感、科技感的全息媒体生动形象地“讲述”着两座医院的“成长”故事,为受众营造出在场感、陪伴感,温暖受众。

    三、全员媒体:叙述有主体有主题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传播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以前“一对多”的传播格局向“多对多”的开放互动局面转型。社交媒体上浩如烟海的信息打破了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局面,新闻生产也由专业化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生产方式演变,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PGC+UGC”)模式盛行。传统媒体在专业人才、权威信源上有优势,结合广大Vlog创作者提供的影像资料,共同建构起丰富而又宏大的疫情国家叙事。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缺乏足够防护物资的情况下,进行专业新闻生产的记者很难到达患者救治的第一现场。而广大医护人员拿起手机拍摄的即时影像,既能消除大众对疫情重点地区的非理性想象和恐慌,又具有鲜活真挚的情感,叙述主体和新闻主题都很突出,具有不错的传播价值。而主流媒体的加入,通过“PGC+UGC”模式,让这些珍贵影像有了更大的传播平台,迅速获得传播力和影响力。在这33期战“疫”日记中,医护人员作为讲述主体的有10个,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起居,对病人的关爱,对家人的想念,对工作的认同,对疫情结束后生活的期待。除了医生,坚守岗位的广播主持人、滞留武汉的外地游客、居家学习的学生、康复后的患者、为医生义务理发的发型师,共同抗役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生产防护面罩的工人,直播上课的高中教师,楼道的代购志愿者,武汉大学的留学生,运送医疗物资的公羊救援队,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车队司机等丰富的讲述主体用他们拍摄的镜头全景展现了全民抗疫图景,传播着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勇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抗疫报道主题不断引向深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四、全效媒体:作品有流量有能量

    Vlog新闻短视频以个人真实生活为拍摄对象,个性化、日常化的视频叙事方式区别于传统转述报道和夸张化表演的短视频,弥合了讲述对象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邀请受众以邻居或朋友的身份参与到视频社交生活之中。疫情发生至武汉封城后,有千万人口生活在武汉。当大家的目光聚焦在疫情进展的同时,这千万普通人吃穿用度怎样?是否生活在恐惧之中?也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快手作者“一崔哥哥”是位主持人,因为疫情影响和前来看望他的父母共同度过了这段隔离时光。他用镜头记录下母亲穿着袜子鞋套在家里跳广场舞的视频,让人感到亲切又忍俊不禁。中山第一中学孙要强老师首次使用屏幕分享模式给学生上网课,出现了不会调整声音的尴尬,这些真实的小意外和小细节反而增强了受众的黏性,使受众认真而细致地看完视频。从医生护士到居家隔离的普通市民,从滞留武汉的游客到留学武大的外籍学生,一段段真实生活场景消解着外界对武汉的非理性想象,纾解了恐慌情绪。

    Vlog新闻短视频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信息传递更具互动性,营造出与面对面人际交流时相似的临场感,用朴素真实的情绪波动感染着受众,使受众产生共感与共情。轻症患者吴尚哲从方舱医院转至火神山医院陪伴89岁的外婆共同治疗。她记录下自己鼓励外婆的场景,“我答应我妈一定要带你回去!”一个个朴实的镜头蕴含着款款深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士付秦辉自愿成为患者周爷爷的临时家属,给患者亲人就在身边的感觉。她讲述其他同事的临时家属去世时的悲痛,让受众感同身受;北京宣武医院神内科代理护士长阮征忙于工作身心俱疲,和家人视频聊天时流下泪水;贵州医疗队离开时群众自发在酒店门口、路边送别,打着“感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的条幅,让援鄂医生、送别的群众乃至屏幕前的受众无不热泪盈眶。借助这些第一人称视角交流产生的情绪共鸣,激活了广大受众的共同体意识, 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这些出自个体的Vlog影像资料,因其真实性、现场感、感染力,也很适应现阶段移动传播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需求,因而获得巨大点击量。通过主流媒体平台的跨屏传播,“为个人生活赋予了公共意义,在打破私域和公域界限的大型线上互动中将个体生活转变为更广泛的群体生活镜像,把个人表达嵌套进公共话语当中”。[2]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故事融入了主流媒体的国家话语,在获得大流量的同时,这些短视频新闻又建构起身处特殊疫情时期的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积蓄起强大的能量。

    结语

    “四全媒体”的建设是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研究优秀融媒体作品,探讨“四全媒体”的建设对策,对融媒体新闻生产也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央视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这种系列Vlog短视频新闻报道,通过专业新闻机构与用户联合生产的形式,适应了“四全媒体”的传播特点:全程传播,让新闻有情节有细节;全息传播,让技术有意思有意义;全员创作,让叙述有主体有主题,这样才能实现全效传播,让作品有流量有能量。

    注释:

    [1]王永利.《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第二季书写感天动地捍卫生命之歌[DB/OL].http://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003/02/WS5e5c6667a3107bb6b57a3676.html

    [2]白龙.叙事模式、场景呈现与发展逻辑:Vlog的传播意义解读[J].新闻论坛,2019(05).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视觉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