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弘

    外内倡和为忠——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

    【释义】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言行举止;内,指人的内心。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忠。

    【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写作背景】《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现实意义】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诚实无欺的道德状态,也是一种修养方式(所谓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道德状态,是指对人对事无不尽心的态度,强调尽心、诚意而不虚伪地对待他人。作为一种修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一种自我反省,孟子也强调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忠”,是不是對人对事做到了尽心尽力。

    对领导干部来说,“外内倡和”,内外一致是做人的品德,也是赢得公信力的要求。领导干部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言行不一、见风使舵,既败坏个人品德,也破坏组织文化。领导者是干部队伍的先锋和榜样,要做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老实人”。具体地说,领导干部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忠诚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其二,忠于事实和真理,实事求是,不怕得罪人。孟子说:“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惠、忠、仁是三种不同的道德层次与境界。通常,分人以财人皆高兴,教人以善则未必,所谓忠言逆耳,教人以善者必须放下利害的计较。劝人为善很可能会使对方产生怨恨,得罪人,招致报复,给自己带来麻烦。能够不计私利,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方显示出一种利他的品格和精神。其三,要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薄税敛,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管子·五辅第十》)。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时刻想着为人民谋求利益,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就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