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浪漫与现实的裂痕

    黄海荣

    ??作为“改革先锋”,路遥以其作品《平凡的世界》鼓舞了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作为省部级高官的女儿,田晓霞善良、大方、热情、敬业。煤炭工人孙少平以自己的热爱劳动、执着,赢得了工友们的尊重,赢得了田晓霞的爱恋,赢得了惠英嫂的体贴,赢得了金秀的追求。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发展得纯粹、唯美,如梦、如幻。

    这着实让世间一切处于困境的青年看到了希望。

    然而,一朵乌云飘来,遮蔽了晴朗的天空,田晓霞的意外逝去给世人留下了难解的伤痛,等待着读者去解读。

    一、生命的逝去成就文学之美

    田晓霞的离去使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强化了作品的悲剧之美。

    田晓霞的根虽在农村,但她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母亲是医生,父亲从普通公务员一直做到省部级高官。家庭温和、平等、自由的环境为她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她大胆、敢于超越自我,作为一名记者,亲自下到险象环生的矿井,在暴雨之夜赴前线捕捉洪水中灾情的第一手消息……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青春的魅力展示了一代不褪色的新的女性形象,其风采令人难忘。

    男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堪称完美的男子汉。他外表俊朗,关心家人,热爱劳动,热爱阅读,在工作中能文能武,是一名好矿工、一位好班长、孙家的好儿郎。田晓霞走后,孙少平有过迷茫,但很快他便意识到“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面对打击,孙少平选择勇敢地站起来,满怀信心地生活下去,从而,男主人的完美形象中添了一份坚强的亮色。

    两个相爱的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令人叹息。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设置的感情线索。孙少安与田润叶,金波与藏族姑娘,一对是青梅竹马,一对是浪漫飘逸,很美,却都未能走到一起。田晓霞之死,又一次验证了“有情人難成眷属”的谶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凄美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田晓霞的离去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设若孙少平的生命长河中没有田晓霞,那么,孙少平要么像师傅王世才,从老家娶个贤惠的妻子,住在棚户区,过着矿工的小日子;要么像师兄安锁子,粗俗蒙昧,为娶不上媳妇而干着急。

    既有遇见,便成期待。田晓霞和孙少平约定尽快回到家乡双水村,向父老乡亲宣示婚姻。一次洪水,改变了孙少平的命运轨迹,也改变了情节发展的脉络,孙少平将情归何处?是就此孑然一身吗?作为悬念,等待着读者去破解。

    二、爱情离不开互动

    回顾两人的交往经历,黄原揽工,田晓霞主动找到工地;铜城挖煤,田晓霞又如仙女下凡,来到矿井口;兰香读书,田晓霞代表孙少平去看望她。二人相处多年,一直都是田晓霞在主动拉近二人的距离。孙少平也曾鼓起勇气到报社找田晓霞,但当听说田晓霞出差时,孙少平却“在遗憾之中也有一种解脱似的松宽”。畅想未来,孙少平觉得“真正要结婚,要建家,要生孩子,那也许就是另一回事了”!

    孙少平为自己挖出的煤变为熊熊炉火而自豪,女列车员却因为他是矿工而特意查票;当两人肩并肩相跟着的时候,“会有许多人在指画着他们,惊奇而不解地议论着”。或许,公主的确很难嫁给贫家小子。

    二人交往的障碍既来自不和谐的外部环境,也来自孙少平潜意识中的自卑。寻田晓霞而不得,“遗憾”是常人的情感,“解脱”却着实让人费解。若非不爱,定是自卑。或者说,在孙少平的潜意识中,爱情与婚姻并不能划等号,婚姻终究是另一回事。对于两人的婚姻,孙少平缺乏信心。

    相比而言,在与惠英嫂打交道的过程中,孙少平更坦然,更自在。

    有时候,孙少平一旦进了惠英嫂的院落,不知为什么,就会情不自禁对生活产生另外一种感觉。总之,青春的激情和罗曼蒂克的东西会减掉许多。他感到,作为一个煤矿工人,未来的家庭也许正应该是这个样子——一切都安安稳稳,周而复始……

    初到煤矿,孙少平便得到惠英嫂一家的热忱帮助;参加工作,孙少平成为惠英嫂丈夫王世才的徒弟;王世才死于矿难,孙少平帮助料理后事,并顶住流言,主动承担起照顾惠英嫂一家人的任务。

    两人彼此依靠,有现实基础,也不乏共同语言。

    作为煤矿工人,孙少平期待过上安稳的生活,那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孩子、热炕头。

    是在浪漫中拘泥不安呢?还是在现实中坦然自在呢?孙少平的心中有答案,但他难以抉择。

    三、婚姻需要基础

    不妨假设男女主人公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

    女方是高干子女、高校毕业的省报记者,男方是出身贫寒、高中学历的煤炭工人:门不当户不对的关系能被世人所接受吗?或许,将孙少平调离煤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省部级领导,田晓霞的父亲田福军有能力将孙少平调离煤矿:

    不时有人放出风声,说他们的某某亲戚在省上或中央当大官。的确,局里也接到省上某几个领导人写来的“条子”,把十几个要求调动的工人放走了。

    只要田福军写出“条子”,孙少平便可调离煤矿,甚至有可能到省城谋个不错的差事。田福军会写出这样的条子吗?如果田福军写出这样的“条子”,他还是那个正直坦荡的省级领导吗?如果作者在处理情节时作这样的安排,是否将有损于小说讴歌劳动、讴歌青春的主题?

    热爱劳动,热爱大牙湾煤矿的孙少平也懂得走“后门”。招工之初,为了让自己血压正常,顺利通过复查,他也曾提着“一兜苹果”,去拜访女大夫,求她高抬贵手。为了和田晓霞生活在一起,他会去乞求担任省级高官的岳父吗?如果孙少平提出这样的请求,他的人物形象是否要重新勾画?

    应该不会,作为煤炭工人,他越来越感到满意,劳动让孙少平收获尊严和满满的“获得感”。他坚信能够创作美好生活的是劳动,而不是其他。

    是的,孙少平不会选择离开,田福军也不会选择批“条子”。孙少平仍将留在煤矿。

    田晓霞是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当洪灾来临的时候,她勇于冲到最前线,报道新闻热点。她会为了长相厮守而放弃工作吗?她会愿意像其他矿工家属那样,默默在家中洗衣做饭、相夫教子吗?相比省会城市,煤矿之小,是否有田晓霞的用武之地?

    一个不可去,一个不肯来。两人如何坦然从容地生活在一起?

    当浪漫与现实难以调和的时候,田晓霞注定只能是孙少平生命中的过客。

    细读文本,揣摩人物形象、情节脉络及主旨内涵,我们感受到浪漫难以为继,现实无法维持。孙少平难以在田晓霞与惠英嫂之间作出抉择;爱情要浪漫,婚姻要现实。作者也无法直面浪漫与现实之间的裂痕,田晓霞的逝去,定格了文学之美,也定格了青春之美。

    当金秀出现的时候,孙少平也没有犹豫,他没有选择让浪漫重来,他选择了现实,选择了回到煤矿,那里有煤堆,有青春,还有惠英及家人……

    ★作者通联:江西宜春市丰城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