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青海农业改革发展

    鲁临琴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青海要摆正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打破二元结构,改革二元政策、二元体制;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找到优势所在,实现动力转换,力求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青海;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关系国计民生,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并提高到战略高度,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蕴藏着重大机遇,青海应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农业经过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会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濟发展,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当前,青海省农牧业发展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在新形势下,青海必须紧紧抓住农业、农村发展新机遇,切实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为“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青海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工农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发展不充分。城市快,农村慢;工业化进程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这是突出矛盾。在新形势下,青海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让乡村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充分发展,需补齐乡村在全面小康社会中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民谋福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青海发展中一个特点是农业在经济体系中仍然处于薄弱地位,表现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品牌产品少,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合作社作用有待发挥,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农业既是基础性产业,又是战略性产业。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始终是推动发展的主旋律。“十三五”期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青海来说,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短板是农业农村经济,而最重要的支撑点也恰恰在农业农村。因此,建设新的经济体系必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个短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青海实施生态文明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青海农牧区大部分是生态保护区,土地、草场、林木既是农牧业生产资料,又是生态资源。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科学合理地发展农牧业优势产业,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过程中,尤其要考虑乡村振兴问题,让乡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农牧区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加快社会发展,加快生产率的提升,走出一条农牧区生态得到保护、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共赢发展之路。

    二

    要摆正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打破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限制了资源的科学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在总结城乡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当前城乡关系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方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做好人、钱、物等多篇文章,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统筹解决好城乡发展各自面临的重点任务。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此外,要靠改革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市民化以及补齐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短板等方面推出改革措施。

    要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找到比较优势。青海乡村要振兴,必须要选择好优势产业,尤其要跟邻省区比较,找出发展优势,坚决改变照搬照抄的模式,要错位发展。“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农牧业发展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培育和运用新动力,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注重融入“一带一路”,更加注重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特色更加鲜明、产业集约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活生态互利共赢的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要实现动力转换。在经济新常态下,旧的动力逐步减退,新的动力不断孕育。积极适应新旧动力转换,理性认识、培育和运用新动力,是谋划好“十三五”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扣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提出了“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强劲动力。青海省农牧业今后的发展必须要在挖掘和培育,并运用好这些新动力上下功夫。“互联网+”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形态和生态,是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化服务,加快省市县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村邮政、快递、供销等既有网络对接合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以“互联网+”提升农业竞争力。要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方向,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农业农村工作,更多依靠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增强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活力。要在农牧区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调动农牧民依托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积极性,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释放潜在产能,以适度规模经营化解小规模兼业经营困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完善农牧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转移到数量质量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移到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消耗转移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上来。

    要“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一产要上水平,必须“接二连三”。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也是有效破解“三農”问题、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的重大举措。农业只有“接二连三”,才能更好发挥多种功能,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提升水平。融合发展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融合发展的基点在农业,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立足农牧业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二、三产业,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坚守耕地红线,稳定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收效益。明确融合的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进一步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延长产业链,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大力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打造农牧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配送营销体系紧密衔接、融合互动。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和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落,让更多的农牧民立足农牧区发展旅游业,分享青海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成果。明确融合的生力军在新型经营主体,加大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大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使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新技术推广、新设施应用、新业态发展的核心载体,成为农牧业融合二、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党的十九大辅导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3]《全面落实 “四个扎扎实实”重点要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奋斗》,青海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2017年5月22日

    [4]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2016年8月24 日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6]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年12月20日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