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逻辑理路

    魏薇 刘洋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化和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普通高中以走班育人模式为核心,变革教学组织形式。针对当前走班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是培育“时代新人”立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动“四维文化”融合发展,培育学生对班级的文化认同感是落实走班育人制的强大动力;凝聚共同体,最终实现师生协同发展是走班育人制的愿景。因而,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深刻实践须坚持塑造理想人格、培育文化认同和凝聚共同体三者有机统一的逻辑理路。

    关键词

    理想人格? 文化认同? 共同体? 走班育人

    走班育人制实践着“走班制”的理念,又以“育人”为落脚点。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走班制”作为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正逐步实现着“育人”的目标。《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指出,普通高中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于满足新高考改革需求,逐渐把走班育人模式落实到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重申接下来教育管理的重心在于推进走班育人制的健康和长足发展。实行走班育人制是贯彻落实新课改和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又是实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确保走班育人制的有效“落地”,必须坚持塑造理想人格、培育文化认同、凝聚共同体,彼此之间融会贯通,兼顾彼此,又不能相互替代,三者有机统一于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逻辑理路。

    一、塑造以“素养”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即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完美人格。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六点要求”的具体观点,这是对新时代理想人格素养内涵的提炼和总结[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育人体系的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2]。关于理想人格素养的重要论述,为走班制背景下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实施理想人格教育,必须始终将“素养”作为新时代“走班育人”之灵魂。

    1.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1)为“时代新人”指明立德修身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时代新人”的概念,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作为“时代新人”的高中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生血液,支撑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素养的内涵为新时代学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依据。在走班育人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塑造理想人格就是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勇担责任、磨练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实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走班”中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落实育人目标,这为高中生指明了其立德修身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2)以“走班制”提供“育人”的行动指南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主张“积极关注”是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发展动机的最佳条件。基于此,新时代走班育人制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积极关注”,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有针对性地实施育人的行动目标。在走班育人制中,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个层面的素养内涵,为我们具体解读塑造理想人格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的问题提供了依据。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塑造理想人格则是育人的重中之重,所以,新时代走班育人制应以塑造理想人格作为育人的风向标。

    2.践行育人“素养”的全新理念

    (1)运用课堂教学培育道德理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渠道。首先,要锤炼品德修为。在“走班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学科界限,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将品德的价值作为学生成长的方向标。其次,要练就过硬本领。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的核心在于拥有超强的实力,新时代走班育人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发挥自身价值,增强实力。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从道德理性素养层面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育人目标。

    (2)挖掘榜样资源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塑造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功能,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追寻,“走班制”中流动、灵活等特征使得学生在不同的集体中可以接触到多样的榜样资源,实施榜样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重要教育内容。首先,要热爱伟大祖国。实行走班育人制的过程中,挖掘學生身边的道德榜样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的道德情感。其次,要引导学生勇担时代重任。在走班育人制中,运用榜样资源,引导学生将道德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这既是引导学生持续奋斗的动力源泉,也是塑造其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

    (3)开展实践活动强化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道德意志是理想人格的内在要素。新时代走班育人制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一方面,建立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发挥其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活动的补充形式。新时代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具体表现为:第一,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确定个人理想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不断奋斗;第二,要求学生砥砺奋斗。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并为之奋斗。树立远大理想和勇于砥砺奋斗是强化学生道德意志层面素养的重要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是新时代走班育人制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路径。

    二、培育以“融合”为旨向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即群体成员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通过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从而规范群体成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针对新时代走班育人制存在的问题,培育学生对班级的文化认同极为重要。班级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含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通过推动“四维文化”的“融合”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加强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教学组织形式下的班级建设,推进学生的创新式进步和个性化发展。

    1.奠定班级发展的坚实根基

    (1)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级建设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教学组织形式中,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因选课而组成新的教学班级。同时也带来教学管理难度大、学生班级认同感缺失、师生交流不足等问题。班级文化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环节,良好的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价值导向、自我规范、凝聚共识等功能,并对每一个班级成员在生活、学习和活动中的行为、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3]。培育学生对班级的文化认同为解决新的教学班级所存在的问题提供重要保障。

    (2)促進“走班制”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行走班育人制,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达成育人目标。走班育人制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行政教学班级,“流动性”导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缺失,所以,新时代走班育人制培养学生对班级的文化认同极为重要。此外,让学生在班级认同中找到归属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组织管理能力,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

    2.推动“四维文化”的融合发展

    (1)创设特色班级物质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同时,班级文化也通过班级物质文化直接体现出来。教室是师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室墙壁、桌椅等自然环境的建设,班徽、班规等人文环境的建设都是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教室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仅把教室作为上课的地方,没有发挥出班级物质文化应有的价值,所以,应让教师和学生共建班级物质文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具有教育内容,蕴含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班级物质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落实班级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

    (2)培育良好班级精神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核心部分,不仅体现出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意识和精神,更体现出其价值取向;不仅具有导向和约束功能,而且起到凝聚和激励的作用。班级精神文化主要通过班级氛围、价值追求、班级活动等形式展现出来。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教学组织形式中,师生共同参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参与课堂管理和班级奋斗目标的确定等,既有利于发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破除“教师中心观”的错误思想,又有利于保障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共建过程中,能够增强师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既包括党和国家关于班级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行为标准等,又包括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行为习惯等。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规章制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走班育人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让师生共同参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让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此外,在班级制度文化的制订过程中,既要重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功能,又要注重制度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通过师生共建健全的班级制度文化体系,加强班级管理,促进班级的良性运转,实现以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目标。

    (4)引领积极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优秀班级

    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其行为文化,即每一个班级成员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等。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教学组织形式下,保持学生行为文化与班级行为文化相协调是共建优秀班级的必要环节,是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支撑。班级活动是引领积极班级文化的主要载体,班级活动蕴含着学生行为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当学生个体的行为与班级活动的行为相协调时,班级行为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同时能够有效规范部分学生行为方面的不良行为和错误价值观。走班育人制通过班级活动引领班级行为文化,在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积极的班级行为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优秀班级的建设。

    三、凝聚以“发展”为愿景的共同体

    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目的、信仰、期望、知识等的成员共同努力和协商而组成的组织。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教学组织形式中,建立教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体,核心是强调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目标下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探究,依据学科组建不同的班级,可以凝聚全新的、多层面的共同体,进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因而,在新时代走班育人制中,凝聚共同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产物,为创生师生协同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性环境,用共同体深化育人内核,以发展实现走班育人之愿景。

    1.创生师生协同发展的新体系

    (1)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

    走班制教学中,“流动”成为教学班级的显著特征,学科教师的管理和教学难度明显加大。新时代走班育人制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因生施教,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对此,教师应该达成学科之间、班级之间的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创造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机制,便于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共同探讨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学生的习惯特征[4]。“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基于此背景创建教学共同体,能让每位共同体成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共同体发展中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其教学热情,在合作与分享中帮助学科教师加强教学技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激发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

    新时代走班育人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课,在不同的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道尔顿制中“自由、合作”的原则相类似。学生选课走班是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进行的“自由”选择,以此为共同使命搭建共同体,让学生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学习共同体”作为学生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学习群体,既可以扩展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又能够让学生通过互相分享和交流知识经验,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继而提高学习效率[5]。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场所,有助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自主性,发掘和运用共同体成员资源,学生依靠自主合作探究,在推动学习共同体成长与进步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新时代的“育人”目标。

    (3)实现“教师——学生”的共生发展

    新时代走班育人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多层面培养和评价,主张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践行师生平等的新理念。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例,在新高考改革的契机下实施走班制教学,以培育核心素养为追求,落实育人目标。“师生共同体”作为师生追求共生发展的组织,其师生关系不是对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在共生、合作中追求共同成长与发展[6]。在教和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感受到职业成就、收获教学的幸福体验,学生获得成长与发展,进而让师生双方获得持续的共生发展,是建立“师生共同体”的依据,有助于打破走班育人制教学下师生交流障碍,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稳固并强化师生共同体建设,推动师生协同发展,以发展回应育人目标。

    2.拓展共同体育人的新内核

    (1)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已无法满足当前育人的新要求,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班育人制变传统的固定行政班教学为灵活的个性化教学,同时在走班的新形势下,搭建出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具备服务理念,还提升了学生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和社交等方面能力。此外,新时代走班育人制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课程,规划学习内容,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会选择,并为自身的行为选择负责。以成都市T中学为例,自2017年起,开展全员、全科、全程走班教学改革,构建4.0T课程体系。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发展,这是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初心。

    (2)构建走班育人新格局

    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重要变革,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对新时代育人模式的新探索,已然成为新时代我国解决教育问题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应然诉求。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打破了单一的“程式化”教育模式,建立了全新的个性化育人模式。以此为基础,搭建走班育人新格局,具体表现为:教师群体建立教学共同体,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须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成立学习共同体,基于共同的学习兴趣,相互借鉴与融合,追求共同发展;师生凝集在一起,成立师生共同体,通过沟通、共生和合作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搭建走班育人新格局,以凝聚共同体深化育人内核,以实现“发展”为愿景,这是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使命。

    新时代走班育人制是学校育人形态的新探索,也是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为确保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塑造理想人格、培育文化认同和凝聚共同体的有机统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新时代走班育人制的逻辑理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乘势而上狠抓落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01/t20210108_509194.html.2021-01-08.

    [3] 殷蕾.基于场域理论的班级文化育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64-67.

    [4] 王丽娜,李平.范式转换视阈下教学共同体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27-30.

    [5] 罗开文,朱德全.高中“走班制”课堂管理:诉求、路径及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12-17.

    [6] 朱慧平.試论教与学的共同体建构——基于师生课堂存在性冲突的破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7):9-11.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