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班级管理范式的变革

    李秀萍

    [摘? ?要]班级精细管理容易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单子式”个体,并且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班级管理应从精细管理走向艺术管理。教师应对班级管理进行人性审视、教育审视和管理审视,从多元角度认识学生,系统思考班级管理方式,紧抓班级管理的主要矛盾,从而使制度的外在约束建立在学生自我约束与价值引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关键词]班级管理;精细管理;艺术管理;范式变革

    人治与法治是辩证存在的。优秀教师在人治中一定蕴含着法治,且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来实施管理。而法治中一定也蕴含着人治,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与实施的。如果教师不理解制度的人文性、道德性和教育性,那么,班级管理中的法治也会无意中转化为没有人情味的人治。

    一、精细管理的弊端

    在教室里,法治比较典型的呈现形式是精细管理,其特点是教室里有明确的一日常规、评价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这种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如有章可依、有量可比、可视化。但如果过度使用精细管理,则可能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过度的精细管理会无意中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制度、规范是把单独的个体“连接”起来,最终形成集体的载体。正是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学生才能很快熟悉集体生活,掌握作为一个公民应该遵循的原则。规则和规范是个体与群体生活的“调节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调解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会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进而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遵守制度和规则背后的利他思维,最终也有助于个体利益的维护。因此,每位学生既是规则的建设者,也是规则的受益者。但如果教师不恰当地运用制度,也会培养出利己主义者。比如,当教师仅仅赋予班干部“管理”“监督”而不是“帮助”“服务”学生的角色意识时,学生可能会利用职务谋取私利,最终衍生出自私、功利、排挤等不良风气。

    其次,精细管理容易培养出“单子式”个体。所谓“单子式”个体,是只把自己看作单独的个体,不能从集体、公民社会的层面把不同个体连接起来。精细管理追求效率,注重学生行为的整齐划一,会通过给予个人或小组即时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快速习得规范。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会让小组排挤“拖后腿”的学生,用“自私”“个人利益”等价值取向取代教師原本赋予的“合作”“互助”等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单子式”个体的思想会导致其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与冲突。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必定是社会的。他总是和其他众多个体结成为社会关系的,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生成的”[1]。

    最后,精确管理会增加管理成本。从规范本身来讲,它“只是对普遍的失范类型进行了界定与约束,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偶然的、特殊的、创新的失范行为无法覆盖”[2]。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自己形成的制度意识、规范意识和道德意识去面对和解决,教师不可能穷尽学生的失范行为。而精细管理会提高教师的管理成本,降低育人成效,影响班级生活的品质。同时,对于大部分班级来说,针对评价标准会配有相应的积分制度,而积分、换算、兑换等也需要消耗师生诸多精力,由此产生的公正问题也会消耗一些管理成本。

    二、艺术管理的人性审视:多元角度认识人

    “人是一种充满紧张关系的双重生命体,既处于生理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对立与统一之中,又充满了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纠缠。[3]”规范、规则等制度体系就是帮助人们调节对立矛盾关系的中间载体,但规范、规则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是服务于人,最大限度地促进生命的自由发展。班级制度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着力于改变学生外在行为的东西,而是启迪学生心灵、守护学生美德、丰富学生人性、实现学生生命自由发展的载体。同时,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具有发展性、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差异性等特征,也需要人文管理、艺术管理。

    每个学生成长的时间和速度不同,个性特质也不同,若采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对某些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如果过分用精确的思想,除了对部分学生不公平,还会培养出斤斤计较的学生,形成功利化的班级氛围。此外,评价的精确性与学校的教育性也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比如,不够“精准”的奖励会导致学生之间的羡慕和嫉妒,这些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道德养成会产生消极影响。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完整生活及个性发展的地方。虽然制度的本质追求是有序和规约,但制度终究是成就人的。因此,制度在追求有意义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有意思,使学生在体会制度的道德性和情感性的同时,可以因其内心对美好道德的追求而激发遵守制度的内在欲望和情感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奖励全班学生的方式,就比奖励个别学生的方式更有意义、有意思,既能调动所有学生遵守制度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因制度评判导致个别学生被冷落的现象。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及学生评价时,应达到一种状态:学生比较在意教师对其的认可,但又不过于在意外在的奖励;所有学生享受教师给予的奖励,在公众面前没有失落感;学生遵守制度的同时,学会分享、谦让、合作等品质。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在乎自己的合规范行为(在乎教师的认可),但又不恐惧偶尔的失范行为(对自身班级形象不会造成威胁)。如此进行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制度方能成为散发教师魅力的载体。

    三、艺术管理的教育审视:系统思考管理方式

    精细管理从细微处着手,追求对学生成长的精准把控,事事量化,事事评价,并且追求评价时间“刻度化”。然而,精细管理的简单化容易与学生成长的复杂化之间产生冲突。艺术管理则引导教师综合考虑各种管理方式,科学分析各种管理方法的利弊,不以制度本身为目的,给予学生最大化的成长空间,使制度成为保障学生精神自由的载体,而不是对学生心灵的约束。

    制度可以趣味化。生活本身是丰富、有趣、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有情有义的学生。班级是一个常态生活的群体,因此也应是生活化的、有趣的甚至身心舒适的。而生活没有标准的样本,如果教师过于用条条框框规约、评价学生的生活,以规则、制度为目的,就会无意中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导致班级生活过于程序化和呆板化。因此,教师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可以把制度、奖惩作为调节班级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形成学生成长共同体的载体。比如,某教师设计积攒小星星兑换奖励的方法,当学生得到小星星的奖励时,既可以选择个人积攒,也可以选择放在班级小星星收集瓶里为班级积攒。当班级小星星收集瓶被装满时,教师就带着全班同学一起郊游。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会感觉班级充满了乐趣,从而期待每天的班级生活。虽然制度自带严肃性,但班级制度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制度,把握“在”与“不在”的平衡,重视价值引领,让学生在遵守制度中学会感恩和理解。

    制度还可以充满艺术性。班级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教师可以借助班规、班训、班级奖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如何用好这些载体,需要教师因人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教师过于把制度运用扩大化,就会像用放大镜一样,把学生的生活、个性、优缺点都放大,那么师生都会感到身心疲惫。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引导的价值远大于管理的价值,正面鼓励的价值远大于消极批评的价值,良好班风的价值远大于外在行为监控的价值。

    四、艺术管理的管理审视:

    抓住班级管理的主要矛盾

    精细管理不仅消耗师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外在的行为细节而忽视学生内在的精神成长。而艺术管理重在引导教师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以及导致学生出现失范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避免被问题所困。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年龄及身心发育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班级氛围、师生关系等。面对学生的失范行为,教师要避免行为导向的思维方式,而要认真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学生的未成熟状态,激发学生未成熟状态中蕴含的潜力,在与学生分享成长经验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成长。

    同時,教师不能忽视班级文化的力量,要通过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给予学生精神营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及意义。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成长以及班级建设的主要矛盾,给予学生自我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意识到,班规、制度、管理仅是教育学生的辅助手段,在发挥制度管理作用的同时,更要关注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道德引领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单一的行为要求以及外在的惩戒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教师要给予学生理解和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从而使学生自觉改正错误行为。

    总之,从精细管理走向艺术管理,要求教师研究学生、尊重学生,从追求班级有序走向追求班级生活。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5-22.

    [2]朱力.遵守规范为什么十分困难?——关于规范与失范的理论命题探讨[J]学海:2010(5):86-91.

    [3]胡金木.规范与自由:关怀生命的道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39-42.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