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吟诵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已经流传了千年,被历代文人所青睐。但由于近代学堂的消失,教育机构转型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吟诵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复兴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吟诵再次走进课堂。本篇文章从简述国家方针政策及中小学新课标的要求出发,体现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诗词吟诵课程的理论意义,又通过笔者在实习期间进行的吟诵课实验教学的体验,阐述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诗词吟诵课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词吟诵;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045-02

    【本文著录格式】叶冰倩.诗词吟诵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课外语文,2020,19(34):45-46.

    一、诗词吟诵的理论意义

    这几年由于国家开始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重修与复兴工作,在“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等项目的兴起之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吟诵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十三五”期间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尽力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系统地解决传统文化资源,让收集在禁宫里的文物遗产陈列在辽阔的土地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应该利用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来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而吟诵正是使写在古籍里的诗词活起来的一项重要文化传播手段。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词诗赋便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课标改革中,将古诗文背诵篇目增加至72篇,这无疑增加了同学们学习和背诵古诗文的负担,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诗词不再枯燥,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二、诗词吟诵的现实意义

    (一)吟诵课程实验

    笔者在实习期间,对小学四年级的同学进行了吟诵课程的实验教学,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普通的诗朗诵音频,然后再播放徐健顺老师的普通话吟诵调音频。在播完吟诵调之后,很快就有同学七嘴八舌地开始模仿,虽然他们只是觉得这种读诗的方法和他们以前学到的不同,是出于好奇甚至是搞笑才去模仿的。但笔者认为,这便是吟诵与朗诵最大的不同: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由于汉字本身具有声调旋律,通过拖长或者缩短发音时值的方式,使得汉字这一特点更加明显。而吟诵正是通过“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诵读方式放大了汉语这一特点,去展示它独特的音韵美。

    接下来吟诵教学正式开始,通过老师多次播放普通话吟诵调音频后,让同学们有简单的旋律印象,之后老师开始带领同学们分析诗词平仄。根据近体诗“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偶位平声字拖长”的吟诵原则,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中,“城”与“轻”是平声要轻微拖长,“浥”为入声字,读起来短促有力,有雨滴敲击尘土的感觉,而“尘”字为尾音韵字,读音开口很小,正适合表达离别伤感之情,所以要拖长。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客”“舍”为两个入声字,读音短促,读起来有心头压抑之感。第二个“青”由于偶位平声拖长的原则,所以得拖长声调。青砖青瓦的颜色和柳色构成一幅冷色调画面,更适合渲染离别的氛围。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君”与“杯”要拖长,“君”的拖长用来强调让作者悲伤的是“君”,是好友的离别。“杯”作为作者最后留给好友的信物,寄托着无数的思念。“更”“尽”两字为仄声,表明喝完这杯酒便就此别过的沉痛心情,所以读起来悲痛短促。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关”为偶位平声字,所以要拖长,才能表明路途之遥远,作者的担心、安慰之情。“出”为入声字,是一瞬间的动作,所以读音短促。“无故人”作为最后结尾的三个字,读起来应该语调悠长,语音寂寥沉痛,表明作者在挚友离别之后即是孤身一人,从此便沒有知音的伤痛之情。在老师讲解完毕后让同学们跟着老师用这样的音调来吟诵这首诗,刚开始同学们都有轻微的抗拒,因为他们之前从未用过此方式来学习诗词,觉得吟诵的声调过于夸张,但在多次尝试后,同学们发现,哪怕没有刻意去背诵诗词,诗词的内容也可以跟着吟诵旋律被一起吟出来,他们既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样那么痛苦地背诵诗词,也可以在悠闲的吟诵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大大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效率。所以此次吟诵实验课程的效果良好,并且取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二)诗词吟诵的优势

    1.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学习古典诗词吟诵,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应该是最好的证明。读得多了,理解、感悟自然也就多了。我们从幼儿园就学习古典诗词,那时的我们还不会读书写字,从“鹅鹅鹅”开始,“诵读”就成了第一步的认知方法,因为有声语言是文字语言的基础,文本语言仅仅是有声语言的一种记录。当放开声音去吟诵作品时,只是将语言回归到了它最初的形态,用它最原始的面貌去更加深刻、全面地体会语言的种种内涵,感受语言的音律之美。例如诗经中有这样的描写:“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经·大雅·烝民》)这种“清风之感”必是通过吟诵感悟而来的。通过学习吟诵,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对于现代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帮助,尽管我们今天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文言文仍然是丰富和提升当代文字语感的珍贵资源,感受和体会古代文学的语言美可以使我们的现代语言更丰富、更文雅、更优美。

    2.从吟诵对学习者自身的影响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徐建顺先生曾经说吟诵的目的是:“别文体,守规矩,重声韵,达文意。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养性,以文化人。”吟诵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文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孩子们通过这种古老的、循序渐进的读书方式,沉下心来理解中华古典文化,沉淀自身的书卷之气,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3.从学习效果来说,吟诵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诗歌,不同于我们平时讲话,它不是理性的,也不单单是感性的,更多的是带有灵性的。吟诵时,可以根据字词的平仄音调、作者情感,将文词诗赋用一定的旋律吟出来。不论是李白激昂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是李清照落寞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要开口一吟,彼时作者情感便流露出来。而我们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在吟诵诗词的时候,旋律的带入可以更好地提高读者的记忆能力,对于所学到的诗词的应用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4.从社会作用来说,吟诵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手段。吟诵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读书方式,它本来就是一种古老的学习诗词的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吟诵课程的学习更是以历代优秀文化典籍和优秀古诗词作品作为基础的。吟诵是中国古诗词的活态,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语言本身是不具备意义的,但通过吟诵却赋予它们一定的情感和意义。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通过吟诵才能被接近、被理解。如今,古诗词只剩下文字,其意义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而不被吟诵的古诗也不再是古诗的原貌。所以不论是吟诵的方法还是吟诵的内容,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本质,这种传统文化相互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紧凑,对于学习感悟也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吟诵课程势在必行。而将吟诵课程加入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一定会使学生们受益良多。我们相信通过教育者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让中华经典走入校园,让传统吟诵走上课堂,让孩子们通过吟诵深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绝美音律、意蕴内涵,将会在新一代生命中种下经典文化的种子,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徐健順.普通话吟诵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叶冰倩,女,1998年生,甘肃省兰州市,本科,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