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张帅帅

    群文阅读,即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自主阅读,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刚好契合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要求。在教学改革大语文观的驱使下,群文阅读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一、优化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形成有个体言语经验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品质。

    从我们的阅读经验来看,大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准确灵活地使用语言文字达到文以传情、文以载道的目的。相对于以往的单篇教学,群文阅读能开阔学生对同一主题的阅读视野,通过对多篇同类文本语言的品析与感悟,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优化对语言建构与运用。

    例如,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构建一系列以四季美景为主题的文章。用心品读名家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体悟人生,感受四季交叠中传递的不变人情,享受荏苒光阴中永恒的温情,完成每个人自立于世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拓展阅读刘大杰的《成都的春天》、古清生的《总有那一片蛙声》、宗璞的《秋韵》、鲁彦的《雪》等。学生运用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同一主题里的文章,积累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阅读中以批注的形式、用流畅且有层次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本中片段的阅读感受。并能辨识各文本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景物描写,通过品读体会其作用。

    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生在同一主题文章的海洋里遨游,体悟不同作者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从而优化自我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二、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训练思维能力,促进其发展,并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教师通过拓展群文閱读,鼓励学生在多文本的比较阅读中,分析、归类,形成创造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式阅读,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读,通过讨论和分析,丰富认知,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可以以它为核心文本,由此扩展开来,构建一系列亲情主题文章。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朱自清的《背影》、肖复兴的《一部写不完的书叫母亲》、丰子恺的《我的母亲》等。通过把握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在比较阅读中探究《秋天的怀念》的主旨及情感。此外,考虑到初中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甚至叛逆期,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紧张。借助本专题阅读,让学生感受以母爱为代表的亲情的伟大力量,思考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回报亲情。在阅读亲情、体悟人生过程中,完成每个人这一生的必修课。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更能拓宽视野,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三、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叶圣陶曾经说过:“进行美感教学,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

    例如,上文所述,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构建四季美景专题,以领略自然之美为重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在字里行间想象自己仿佛置身其中,领略自然景物之美。

    通过四季美景的群文阅读,学生能从中获得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对该主题的兴趣,从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例如,在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家国情怀,构建“祖国之恋”专题,拓展阅读老舍的《第一堂课》、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郭沫若的《炉中煤》等。在群文阅读中涵泳品味,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体验与想象。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祖国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树立家国观念,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这种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中实现传承与理解。

    群文阅读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篇章,与以往的割裂式的单篇教学相比,通过群文阅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底蕴都将会越来越厚重,从而构建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涵。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