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古典诗词

    蒋会成 胡锡良

    古典诗词的阅读与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读不懂”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教师教、学生学的一大障碍。可以说失去了“读懂”这一基石,古典诗词的教与学都必将成了空中楼阁。究其原因,不只是因为古典诗词在遣词造句章法结构等语言表达方面有特点,还在于古典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也有其特殊性。对此,我们只有有所了解熟悉,才有可能读懂诗句、把握诗意。

    本文试图从“读懂语言”和“体悟情感”两个层面对读懂古典诗词的方法要点作一些梳理。

    第一层面:读懂语言。

    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古典诗词篇幅短小,必然要求语言凝练,加之格律的要求、修辞的需要,就有了和古代散文很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古典诗词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其语言表达的特点:

    1.省略、词类活用

    和文言散文相似,诗词中主语、谓语、介词省略是常见的现象。其中省略的主语可以是抒情主人公,也可能是诗中所要表现的其他主体,需要结合语境作出判断。如唐代杜甫的诗《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中的第二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动词。“清新”是形容词,“庾开府、鲍参军”是人,作主语或宾语。这首诗是杜甫赞美李白的,那么主语就应该是李白。同时省略了谓语“像”,联系全诗,这一联的大意应该是说:李白的诗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与之类似的比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省略了谓语“像”。再如“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刘禹锡《缺题》),根据下联推断,上联应是说故人(离去)日已远。

    介词省略也很常见,如“明月(于)松间照,清泉(于)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隐(于)高树,长河没(于)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词类活用的现象也与文言散文相似,较为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斑”名词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斑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2.倒装

    (1)整句倒装

    这种现象在律诗中更为多见,通常表现为一联的上下联倒装。如“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頎《送魏万之京》)按照时间顺序来理解应该是:昨夜微霜刚渡过黄河,今朝游子唱起了离别之歌。再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应该理解为:我们驻马衔杯,我问友人谪居去向,谪居心情,然后我表达了对二位友人遭遇的嗟叹。

    这种现象在词中也不乏其例,如“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大意应该是:黄昏,月上柳梢头,路人都已归去,抒情主人公却独自站立在小桥之上,任晚风吹满衣袖。

    这种倒装有时是由于平仄、韵律的需要,有时却也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意趣,这一点在解读时值得关注。

    (2)宾语前置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雍裕之《江上闻猿》)。应是:猿啼惊旅梦。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首句“疑”的主语应该是“我”,“春风”应该是“疑”的宾语,我怀疑春风不能到达这偏远的天涯。

    (3)状语后置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马戴《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此联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秋,暮,楚雨沾猿,雁拂湘云。

    (4)定语前后置

    定语前置: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马戴《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此联大意应该是:柳秀才乘舟行进在长满蒹葭的广泽之中,船桨在倒映着星月的寒流中划行。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史达祖《齐天乐?摇中秋宿真定驿》)。后句应该是:(西风劝凉云)放开天东的如金镜一般的明月。

    定语后置: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柳宗元《入黄溪闻猿》)。应是:千里溪路曲。

    应对这种省略、词类活用、语序变化等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需要我们将诗句中的词语列出来,补充省略,还原语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再作适当的联想,诗句的意思才能出来。

    第二层面:体悟情感。

    我们内心感动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大自然景物的种种现象,一个是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种种现象。因此,解读古典诗词就应该从触发古人抒怀的“事”与“景”出发,进入古人所描绘的诗歌意境,才有可能准确、真切地体悟到古人所抒发的情感。

    1.想象还原

    古人在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于今天的读者已有久远的时间、空间阻隔,但之所以今人读来依然会感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在于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而这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

    所谓想象还原,就是回到作品的时空,设身处地感受、体悟。如唐代诗人马戴的诗作《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末句中的“缺”字容易被误解为“缺少”,但是结合前三句的内容走进诗歌的情境,将士们“金带连环”英姿勃发,“马头冲雪”不畏艰险,“卷旗夜劫”机智谨慎,“乱斫胡兵”更是一种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在这一气呵成夜袭单于的英勇壮举中,“缺少宝刀”是不可能的。联系第三句的“乱”字,这里的“缺”应是“残破,有了缺口”的意思。再如宋代李清照的词《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词中南渡以后的抒情主人公夜不能寐,空梦长安。“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一句扣住“报”和“宜”来设想体会,应该是说词人梦醒之后郁郁寡欢,有人来报春色正好,但词人因梦而悲,无心去赏。进而想到“花光月影”应是交相辉映,联想到昔日的美好欢娱,更添惆怅伤感。

    2.常理常情

    古典诗词中的“情”与“理”,虽然古今远隔,但大部分的常情常理应该变化不大,至少不难理解。离别的伤感,独在异鄉的孤独,不被理解、知音难觅的苦闷,沉醉自然山水的释放自在等等古今并无不同。因此在解读诗词时,首先弄清触发古人抒怀的“事”,从“常理常情”的角度设想、体会则可以更容易走进诗歌的情境。如唐代刘禹锡的诗作《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诗题交代了诗作的背景,窦员外乔迁新居,诗人应邀前去赴宴。不难看出诗人所写的正是自己欣然前往的过程和赴宴时的所想所感。从称窦员外为“诗人”等可见这其中自然不可避免的包含了对主人的赞美、恭维之意和羡慕、向往之情。

    3.跳跃、跳转

    跳跃、跳转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也是造成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这种跳跃与跳转在诗词的语言、时间、空间、情感抒发等几个方面都有体现。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从空间上来看,第一联的地点是妻子所在的鄜州,第二联的地点应是诗人所在的长安,第三联又跳转到妻子所在的鄜州,第四联空间和时间都跳转了,空间上应该是又回到了诗人所在的长安,时间则指向未来的“何日”。

    诗词中“何当、几时、何日……”等词语通常表现了时间的跳转,从情感上讲一般是表达对未来的一种愿望。如“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元代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不只是丰富、复杂,有时在一首短短几十个字的篇幅里也会发生变化,发生情感的跳跃、跳转。常见的如李白的《将进酒》,诗人的情感从开篇的“悲”到“乐”到“愤激”到最后的“狂放”。再如唐代诗人郑谷的《江行》(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夜雨荆江涨,春云郢树深。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郑谷是吴地人,此时避乱西蜀。诗的一二两联抒发的是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到了第三联,因“夜雨”荆江水涨,水流变急,船速变快,两岸“郢树”飞逝,显然是在表现诗人归乡的心切。尾联的“入吴音”则暗示了诗人已近家乡,“殷勤”一次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近乡心喜之情。

    4.有无互见

    有无互见是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一种体现。有中见无,字面上说“有”实际上要表达的是“无”,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眼前唯有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诗人所要表达的却是友人的孤帆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空之后,自己内心的不舍与失落。

    同样,无中见有,字面上说“无”实际上要表达的是“有”。如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寄和州刘使君》(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末句字面上指,你的诗情无人听,实际要说的是有我在听。短短的七个字里就包含了“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和“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两层意思。

    5.常见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很多意象都会在不同的诗作中反复出现,而且在不同的诗作里同一意象会成为诗人不同情感的寄托,也就是说同一意象可以指向多种意蕴。如果用“贴标签”式的方式来理解这些意象显然是不可取的。如常见的意象“月”,在“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中寄托的是思妇怀人,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寄托的是人生的思考,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寄托的是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以及高洁的人生追求,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寄托的则是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情。

    再比如意象“云”,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喻指漂泊游子,在“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中喻指远离世俗、闲适自在的生活。在“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温庭筠《梦江南》)中抒发的是闺中女子的心绪不宁和沉重压抑。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则喻指蒙蔽圣听的奸佞小人。

    学习古典诗词,首先要学会读懂诗歌的语言,然后让心灵走进诗歌的情境,就必将能体悟到诗意之美、诗情之美。

    [作者通联:江苏丁蜀高级中学;江苏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